编辑 | 马克
经过大半年酝酿,生态环境部11月3日发布了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的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征求意见稿,11月12日意见征集截止。
方案全称为《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方案给出了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配额核算与分配方法、配额总量、配额发放、配额调整、配额清缴等方面的细则。
全国碳市场目前只纳入了发电行业,总计2225家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接近40亿吨。这些发电企业能得到与自己发电能力相匹配的免费排放配额,配额之外的排放,他们必须从碳市场购买。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开通以来,碳配额的挂牌收盘价最高为61.38元/吨,最低为41.46元/吨。
碳排放交易体系典型运行流程。资料来源:上海节能减排中心
总体上看,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实施方案延续了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的框架,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设计配额分配方案的思路不变,配额分配覆盖主体范围基本不变,配额分配相关工作流程不变。
两年的履约周期也不变,两年为一个履约周期曾被认为只是过渡。2021、2022年的履约截止日期均为2023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纳入碳市场管控的企业需在该日期前完成两年的配额清缴——配额不足的企业需在碳市场购买配额。
不过,两年的配额发放基准值并不相同,配额发放规模将逐年降低。以大型燃煤发电厂为例,其2019-2020年基准值为0.877tCO2/MWh(即每兆瓦时发电量可获得的二氧化碳配额为0.877吨),2021年降至0.8200tCO2/MWh,2022年再降至0.8159tCO2/MWh。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在书面答记者问时表示,2021、2022年度不同的配额分配基准值,是基于上年实际排放情况确定的,更加符合行业实际情况。
《财经十一人》综合多位业内人士观点,认为第二个履约周期方案最值得关注的有两点:一是配额收紧的趋势得以确认。二是提出了盈亏平衡值(下称平衡值)概念,它是指各类机组配额盈亏完全平衡时对应的基准值。
根据双碳市场咨询投资机构中创碳投的测算,与第一履约期的基准值相比,2021年300MW等级以上、300MW等级以下常规燃煤机组供电基准值分别下调6.5%、10.4%,非常规燃煤机组基准值下调18.4%,燃气机组供电基准值保持不变;2022年三类机组供电基准值分别下调7.0%、10.8%、18.8%,燃气机组供电基准值下调0.5%。在供热机组方面,2021年燃煤机组和燃气机组相比第一履约期均分别下调12%、5.1%;2022年燃煤机组和燃气机组分别下调12.4%、5.6%。
这意味着发电供热企业的免费配额将越来越少,企业减排速度跟不上行业整体减排速度的话,去碳市场购买排放配额的量也会越来越大。但由于此前积存的配额盈余规模巨大,变化节奏不会很快。
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路孚特发布报告认为,目前的基准值下调幅度不足以消化第一个履约周期的3.52亿吨配额盈余。同时,由于第二个履约期的截止日期在2023年底,短期内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可能仍将低迷。
截至2022年11月3日,全国碳市场交易量为1.97亿吨,其中第一个履约期(2019/20年)交易了1.79亿吨,占比91%。
路孚特碳研究组高级分析师谭琭玥对《财经十一人》表示,配额发放收紧的趋势是确定的,但本次基准值下调幅度并没有预期得大,这可能与能源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以及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给燃煤发电厂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有关。
平衡值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给业界一个参考值。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在书面答记者问时表示,平衡值是制定供电、供热基准值的重要依据。2021年平衡值是基于2021年各类机组经核查后的实际排放量,综合考虑履约政策、修正系数等因素计算得到。2021、2022年度碳排放基准值以2021年各类机组盈亏平衡值为基础设定。
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1年度各类机组的平衡值,纳入管控的企业根据该平衡值即可判断企业自身的配额盈亏情况,为碳市场交易做出参考。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平衡值未来的调整可能还与配额结转有关,配额结转的细则会直接影响碳市场的交易行情。生态环境部表示,全国碳市场 2019—2020 年度配额结转相关规定另行发布。
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说,平衡值的提出可能是为了解决第一个履约周期的配额盈余。这些盈余的配额未来如何使用仍待定。有了平衡值的基础,在市场有需要的时候,主管部门可能会以此冻结或核销此前盈余的配额。
正在征求意见的方案还留下了一个有关配额清缴的变数。在第一个履约周期里,为降低控排企业的履约负担,政策规定配额缺口20%是企业的清缴上限,即不管配额缺口有多大,企业只需要清缴最多20%的配额缺口。此次方案取消了该上限规定,转而称:“为减轻重点排放单位履约压力,如有必要将根据实际情况,在核定配额环节实行柔性管理,相关规定另行发布。”
这意味着政策执行者的操作空间变大,20%的上限有可能继续下调。
作者为《财经》记者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