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年全球年会上,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中美绿色金融工作组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去年中国启动了全国碳交易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下一步中国还要不断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同时争取尽早重启中国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
CCER在实现“双碳”目标中能起到推动作用,但由于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原因在2017年被关停。有专家表示,此次重启CCER市场,不仅可以对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形成有益补充,还有利于最大范围地调动全社会力量减排,不过,重启CCER还面临着碳市场供给和需求两端不均衡等阻碍。
CCER,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将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森林/风光伏电站/甲烷利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进行量化、核证、出售。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比,CCER是自愿,而后者是强制。
李高表示,CCER市场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为社会和企业参与这项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有助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作为中国自愿减排市场中最为核心的碳金融产品,CCER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的强制减排主体、自愿减排企业/主体的碳中和需求,还能够为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机构、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市场主体参与国内碳市场提供参与工具。”绿色未来信息科技创始人张仕元认为。
然而,自2017年3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宣部关停CCER,至今已超五年。按照当时给出的关停理由,CCER市场在中国在实际实行中,存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
据了解,CCER交易量呈现季节性变化,这对参与者的信心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CCER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现象,2014和2015履约年度实际CCER市场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各试点碳市场也存在不同程度排放配额分配宽松的情况。
不过,进入到2022年,CCER重启的前景越来越明朗。1月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组建中国雄安绿色交易所,推动北京与雄安联合争取设立国家级CCER交易市场。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时提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正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为何要重启CCER?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认为,CCER重启是双碳背景下加速企业自主减排,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要项目减排的必然选择,不仅可以对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形成有益补充,而且可以促进形成碳交易市场双规推进,形成刚性规则与柔性机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市场体系。有利于最大范围地调动全社会力量减排,更加有效地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重启CCER还有望给农业从业者带来额外收益。事实上,听起来高大上的CCER离农业并不遥远,CCER开发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猪粪便沼气回收利用、禽类粪便利用和畜牧类粪便利用,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此外,各地还在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碳汇类型,如福建省就通过推广茶叶固碳技术,让茶农在种茶卖茶之余可以赚茶园吸收二氧化碳的钱。
张仕元认为,随着国内清洁能源发电、分布式光伏、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等新型减排业态的蓬勃发展,中国的CCER市场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已有的CCER方法学的基础上,市场主体也会开发出更多更好适用于新业态的方法学。
不过,重启CCER市场之路目前仍在路上,重启又存在哪些阻碍?宋向清认为,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碳市场供给和需求两端均无法适应扩容后的碳市场交易要求,都存在扩围增量,均衡适配问题。
“从需求方面看,当前市场上CCER存量缺口已经存在,碳市场扩容后,CCER可能存在一吨难求的现象;从供给方面看,核证碳减排项目涉及行业有限,核证减排量有限,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缺口。而且随着CCER的不断推进,供需之间的不均衡性有望进一步扩大,可能影响企业碳交易积极性,制约碳市场交易和发展。”宋向清说。
同时,CCER还与其他减排工具协同机制重叠与冲突。当前,由于碳交易机制与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的机制政策不明确,导致建设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企业凭借同一项目理论上可获得CCER交易与绿电交易双重收益。
宋向清建议,应尽快完善CCER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市场交易标准,优化配额规模测算,规范市场交易价格,进一步激发供需两端企业交易积极性。同时,应尽快将建材、钢铁、有色等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配额管理,最大化发挥CCER重启优势,吸引更多企业自主自愿地参与CCER市场交易活动。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组织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基本管理制度和参与各方权责,统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时,开展配套制度规范的制修订工作,稳步推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市场稳定启动和运行搭建可靠的公共基础设施。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本网站郑重提醒用户:
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资源来自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请勿用于其他用途。
2、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
3、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本网站联系,本网站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
4、价格均为人工服务费(包括下载整理文件,删除广告连接,核对错字排版等)。并非产品本身价格。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