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推进碳中和的趋势下,企业为迈向碳中和,在实现 “绿色工厂”建设后,逐步打造“零碳工厂”,发挥行业影响力——例如饮料等行业,从改进生产、包装等工艺着手,从加工到包装各环节实现零碳;化妆品行业,也将绿色低碳融入自身产品和供应链;能源行业,逐步减少化石能源占比,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汽车行业,由于产业链长,开始联动品牌、供应商等多方相关者,聚焦全生命周期降碳。
一、背景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换而言之,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正滋生着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与极端气候事件,更频繁的热浪、强降雨、干旱、热带飓风等对社区、企业的生存和国家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今年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发布了《2022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报告,指出自2010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年均排放量增长速度已经放缓,然而占全球排放量约四分之一的工业还面临着参与实现碳中和的挑战。对于工厂来说,实现净零排放将需要新的生产工艺、低排放和零排放的电力等,必要时还需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由此可见,工厂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时之举。
二、绿色工厂和零碳工厂
国内已有不少关于工厂转型的探索和建设。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全面推动绿色制造”作为九大战略重点和任务之一,而今年全国两会再次将双碳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在双碳趋势造就下,各大企业逐步从“绿色工厂”升级为“零碳工厂”,而建设“零碳工厂”已成为企业寻求价值链“净零”排放以迈向零碳的关键路径。
关于“绿色工厂”,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我国数十个行业共有673家绿色工厂,都是引领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标杆企业。关于“零碳工厂”,官方仍未给予其明确定义,一般是指企业通过节能改造、投资建设减排项目等方式,抵减自身的碳排放数额,使企业碳排放为零。目前,也有少数企业已建成“零碳工厂”,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价值链的重要起点,成为行业标杆。
三、“零碳工厂”盘点和行业指南
现阶段,各大品牌巨头纷纷明确设定碳中和时间表,加速实现脱碳目标,依据公开信息,在中国大陆区域已经有多家企业公布“零碳工厂”进程表。
各行业品牌依据自身工厂运营实际情况,各显神通,在实现“零碳工厂”过程中推陈出新。
1) 酒水行业
■ 百威亚太:百威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厂
特色措施:自建太阳能、循环包装
啤酒行业也随即进入加速升级时期,开始从“低端价格”迈向“高端品质”时代。2021年12月,百威宣布其在中国的第一家啤酒工厂——武汉工厂已成为百威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厂。
百威以外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和自建太阳能发电厂等方式,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占比。由于包装物料约占百威亚太碳足迹的42%,占比最高。因此,百威亚太结合行业特性,尽可能在包装环节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开展了循环包装相关项目,采用具有高回收含量的包装材料,支持瓶子的回收和再利用,并推行包装轻量化。
2) 乳制品行业
■ 伊利:中国奶粉行业前两家“零碳工厂”
特色措施:专业队伍建设、食品加工传统锅炉改造
2022年3月,伊利奶粉天津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包揽中国奶粉行业前两家“零碳工厂”。在内部管理方面,得益于集团对国内外各类碳排放指南的深悉,伊利通过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架构、赋能专业的百人团队,来强化自身碳盘查工作和减排行动,早在2019年,伊利便将上游牧场的碳排放纳入了集团碳盘查范围。在食品加工制造方面,伊利升级工厂设备、引进绿色技术,例如将燃煤锅炉改造成天然气锅炉,实现工厂节能减排。
3) 饮料行业
■ 达能中国饮料:中国饮料行业首家 “碳中和工厂”
特色措施:清洁能源、工业节能、废弃物零填埋
2022年4月,达能中国饮料宣布旗下武汉和邛崃两家工厂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碳中和,脉动工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优化能源结构,投资光伏发电项目,采购可再生电力和零碳蒸汽等清洁能源;创新实现所有工厂废弃物零填埋;提高水二次循环使用等等。不仅如此,在过去十几年中,脉动工厂致力于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工业余热的捕捉和利用,采用热泵等先进制冷技术,研发并落地热罐装行业全球首例低模温吹瓶项目,投资数字化工厂等一系列措施,与2004年相比,单瓶脉动的碳足迹下降了70%。凭借一系列减污增效、协同降碳的举措,脉动两家工厂成功实现运营碳中和,进一步促进了环境、气候与经济效益多方面共赢。
4) 化妆品行业
■ 欧莱雅:其在亚太地区首家零碳工厂
特色措施:利用区域资源、100%水循环
全球第一大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在中国的两家工厂都实现了“零碳”。其中,宜昌天美工厂是亚太最大彩妆工厂,利用宜昌天独厚的水电资源,实现纯电能生产。同时,天美工厂通过垃圾零填埋、污水处理、引进回用水技术等方式,实现100%水循环和“零碳排放”。
5) 能源行业
为实现碳中和,化石能源占比将逐渐减少,清洁能源将逐步成为能源主力。
■ 宁德时代: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
特色措施:99.3%回收利用镍、钴、锰贵金属废料、零碳运转
作为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是世界级锂电池制造基地,推进绿色制造,实现零碳工厂过程中将制造产生的废料将全部投入回收利用,镍、钴、锰等贵金属回收率可达99.3%。此外,四川时代推进厂区物流和交通智能化,实现零碳运转。
6) 汽车行业
■ 宝马:实现了全球工厂的碳中和
行业特性:联动产业链上下游
宝马已经在2021年实现了全球工厂的碳中和,面对各地工厂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特殊挑战,宝马联动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 确定并实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约能源的各项措施。在中国,华晨宝马发起供应链气候变化行动倡议,该倡议通过在一级到 N 级的供应商网络中识别减少碳排放的机会,找到最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式。
四、总结
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公开承诺建设“零碳工厂”,以践行“双碳”使命。工厂实现碳中和需要从自身能源结构、技术创新、降污减排着手,聚焦工厂实现路径、工艺技术、管理机制。
■ 能源结构:通过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自建分布式能源、购买绿电绿证、发展节能储能技术等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
■ 低碳技术:利用数字化助力循环经济,在生产、建筑、交通方面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改进生产工艺工序,例如推进工厂生产物料和水资源100%回收利用,实现厂区物流、交通智能化。同时,还可探索碳捕集、碳输送、碳利用等技术的应用。
■ 降污减排:收集统计和分析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数据,看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量化废水、废气、废弃物减排目标,约束工厂的资源使用。
从“绿色工厂”迈向“零碳工厂”是一个以趋势为导向的长期过程,随着头部品牌公开承诺和明确路径以传递影响力,各行各业必将尽其所能走实碳中和转型之路,构建零碳未来。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