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零碳排放 – 碳中和人才平台 https://www.carbonhrss.com 领先的碳中和人才服务平台 Sun, 26 Feb 2023 08:54:44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零碳园区热潮涌起 哪些难题还需克服? https://www.carbonhrss.com/6883.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883.html#respond Sun, 26 Feb 2023 08:54:44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88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费心懿 上海报道

随着“双碳”转型趋势渐明,作为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单元的园区,肩负着新的使命。近十年来,我国在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近零碳排放区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和积极进展,“零碳园区”和“碳中和示范区”的建设热潮正在引发各地高度重视。

近日,《江苏射阳港经济开发区低(零)碳园区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组织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专家进行编写,从江苏射阳港经济开发区低(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的形势入手,分析了港开区典型碳排放场景及能源供给模式,深入研究了港开区低(零)碳园区规划基础条件,提出了港开区低(零)碳园区规划思路、原则和目标。

射阳位于中国大陆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东部起点,地处江苏沿海中心位置,相传因精卫填海而成陆,由后羿射日而得名,是江苏海域面积最大的县份。

“目前,射阳正在围绕工业节能降碳、绿色能源供给、碳汇能力提升、能碳协同管理、应用场景布局等重点领域,抢机遇、塑优势,培产业、壮实力,确保高质量建成低(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者淼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难看出,在当前汹涌的零碳产业园建设热潮中,射阳也希望能撕开缺口,积累经验。

事实上,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千园千面”,且临近区域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这成为包括射阳在内的地方政府在推动零碳产业园热潮时不得不避开的误区。

零碳园区背后的关键元素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园区、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园区、低碳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零碳智慧园区等新概念、新模式不断出现。

而综合梳理相关园区概念可知,零碳园区是在“双碳”背景下,历经低碳、近零碳的动态演进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持续优化迭代,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的一种园区发展模式,是通过能源升级、产业转型等各种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实现园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湖北、浙江、上海、天津、四川5省市和深圳、成都2城市发布零碳排放区建设实施方案。这其中,上述各省市均普遍将低碳能源供给作为低碳/零碳园区的重要建设内容。

实际上,打造零碳园区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单位能耗强度、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显然,能源作为其中的重要元素恰恰成为零碳园区建设时的关键考量。

走进射阳港经济开发区,一台台百米高的“风车”迎风转动,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光伏板闪耀光辉。2021年,射阳全县新能源发电量34.9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32.2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为108.2%。这意味着,射阳的新能源发电在满足当地社会用电量之余,还向全国贡献着绿色能源。

“自2017年决定培育新能源产业,我区立足优越的‘风电’资源禀赋、空间承载能级等要素,短短5年,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及强、以点成链的产业新格局,形成风场开发、装备智造、科创研发、检测认证、运维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风电产业生态圈初具雏形。”射阳港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副主任李克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李克宁介绍,截至目前,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已经落户风电龙头企业、风电产业研究院、中车叶片检测中心、CQC新能源创新基地等研发平台31家,其中世界500强8家、国内500强7家。

不可否认的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射阳港经济开发区获得丰富的绿色资源。

几组数据显示:一是射阳海岸线长105.9公里,滩涂面积72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130平方公里,海上风电可开发面积900至1500平方公里,有效风能时数多,近海风功率密度大,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至3600小时,近海可开发海上风电装机容量310万千瓦,远海可开发装机容量超千万千瓦;二是射阳属江苏省内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年太阳能辐射总量1400至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时数2280小时左右,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适宜光伏发电项目开发的空间资源比较充足。

这也为射阳当地能源供给转型提供了便利。

2021年,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区域内全社会用电量为59607.68万千瓦时,由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园、健康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智慧能源物联网小镇等用电部分构成。主要用电产业为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分别占整个园区电力消耗量的36.52%和36.52%。

而按照射阳港经济开发区的绿色能源供应发展规划,到2025年,该区初步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园区能源利用体系,可再生能源供给比例超过50%,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达到60%,推动建成绿电消费为主的园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园区绿电消费比例达到60%。

零碳园区建设需解决多重难题

“十四五”期间,射阳县所在的盐城市新增近海风电规划容量842万千瓦、深远海风电规划容量2400万千瓦,预计年可新增发电量约980亿度电。尽管理局盐城在去年建成了沿海二通道,提高海上风电送出能力约570万千瓦,但仍不能满足新能源绿电全部消纳,将存在“弃风”风险。

海上风电资源富裕,消纳情况受限,进而,立足于地方区位条件和产业聚集优势,射阳港经济开发区的零碳园区建设便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新能源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临近区域同构竞争严重、低(零)碳园区建设的软硬件基础还比较薄弱,成为射阳港经济开发区不得不面临的薄弱短板。这也是绝大多数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对于像射阳港经济开发区这种比较小的区域,实现‘碳中和’目标还是非常有特点、有挑战性的。”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周大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比如海上风电上岸后如何通过就地消纳来实现园区的绿色供能,以及加强当地现有1.4万亩金海林场,以及沿海生态防护林、生态湿地等生态碳汇资源开发利用。这些课题的研究和落地实践都将为全国其他地区零碳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

值得肯定的是,当前正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通过产业升级转型帮助高能耗产业减碳减排的最佳时机。零碳装备、零碳产品更是未来参与全球竞争,引领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与此同时,地方也存在参与绿电交易、清洁生产的需求,亟待各项设施完善以满足需求。

以欧盟碳关税机制为例,该机制的建立及实施将对江苏省内的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苹果、宜家、耐克、星巴克、沃尔沃、圣戈班等全球的龙头企业,已要求供应商使用绿色电力和清洁生产方式,以全面降低其企业的产品碳足迹。

国内供应链企业提高绿电使用比例、降低碳排放的压力巨大。如国内的立讯精密作为苹果代工的主要供应商,正急切地向类似远景等在绿色能源领先的企业寻求低成本的绿电解决方案,入驻零碳产业园成为立讯等企业首要考虑的解决方案。

2022年4月,鄂尔多斯政府和远景科技集团联合规划建设的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区正式建成投产。该园区综合应用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电制氢、电储能、智能物联网等多种先进技术,构建园区低碳综合能源系统,同时通过参与绿电交易,实现了100%绿色电力供给。

除了零碳能源自供模式,另一种零碳园区的主流模式是“绿电交易+多元碳汇”模式。

始建于2010年的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主要通过碳交易方式实现园区“零碳”,同时通过分布式风光储综合能源系统满足园区用能需求。园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施节能增效后,还需要通过购买绿电、CCER抵消碳排放,以实现园区运营层面的碳中和。

不过,“千园千面”的产业园区,如何建设、运营、认证实质长期缺乏标准,困扰行业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明确提出打造零碳产业园,湖北省、浙江省、上海市、天津市等地都已经下发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的政策文件,但尚未出台较为明确的相关定义、实施路径和评判标准。

中国能源研究会认为,为推进当地因地制宜地开展零碳园区的落地,需要有多方面的保障措施,全面提升碳管理能力、构建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并大力推动零碳技术创新。同时,中国能源研究会建议,积极开展碳中和社会宣传活动,推动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信息披露,鼓励园区企业个人积极参与绿电、绿证交易以及碳交易,成立园区零碳产业发展基金,争取本地资源开发企业的绿证就近就地交易。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https://www.carbonhrss.com/6883.html/feed 0
美文|蓝虹: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森林碳汇 https://www.carbonhrss.com/6782.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782.html#respond Sat, 11 Feb 2023 05:02:40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782

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森林碳汇

蓝  虹

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森林碳汇的吸纳中和作用发挥了很大作用。森林树木在生长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林业碳汇。它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起到中和碳排放的作用。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吸收这次冬奥会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冬奥会净零排放的碳中和目标得以实现。从申报冬奥会开始,植树造林形成森林碳汇就确定为冬奥会碳抵消碳中和的主要措施。京津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在2016—2021年期间,以及,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在2008—2021年期间的碳汇量,都在计量、监测和核证后,捐赠给了北京东奥组委会。这两个项目,一共产生的碳汇量是110万吨。可以吸纳中和几乎全部冬奥会的碳排放。

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

“蓝教授,我也参加了碳中和呢。”接到厦门的朋友梅馨的电话。原来,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推出了个人碳足迹核算清单,将自己的行动输入这个碳足迹核算清单,就可以显示你的碳足迹,也就是你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然后,可以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购买绿碳汇或者蓝碳汇,就是森林碳汇或者海洋碳汇,抵消掉你的碳排放量,实现个人净零排放的碳中和。

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一吨森林碳汇就是通过增加森林种植可以增加的吸收一吨二氧化碳的能力。海洋可以通过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或转化为海底碳酸钙,从而吸收固化和减少大气层的二氧化碳。

梅馨和我说,自从运用了碳足迹核算清单,她学会了怎么尽量减少自己的碳排放量。“每节约一度(1立方米)电,可少排0.9千克二氧化碳。每节约一度(1立方米)天然气,可少排0.19千克二氧化碳。每节约一张A4纸,可减少0.002千克二氧化碳。每少用一个塑料袋,可少排0.1克二氧化碳。每少喝一斤酒,可减排2千克二氧化碳。每节约一千克粮食,可减排0.94千克二氧化碳。选择非电动牙刷,可少排放近48克的二氧化碳。选择节能灯代替60瓦灯泡,可以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倍。选择晾晒衣物代替滚筒式干衣机,可少排2.3千克的二氧化碳……”

梅馨流利地和我说着各种减碳数值,我惊讶地听着。梅馨,她可是一位纯经济学教授呀,一次去厦门开经济学会议,因为我们绿色金融也属于经济学领域,所以与她相识。当时,我和她说起气候变化、碳减排、碳中和,她还很困惑,没想到,现在已经成为半个碳中和专家了。

梅馨和我说,她最近举办了一次经济学学术会议,现在低碳绿色也是经济学的主旋律,为了实现碳中和的会议,她在会议安排上处处减碳,比如,用无纸化的方式进行会议文件和信息交流,会议外出都采用公共交通等。但无论怎么减排压缩,最后还是有一部分额外的碳排放,这些额外的碳排放,她通过从厦门交易中心购买森林碳汇,实现了碳中和。

我就和她开玩笑:“梅教授,您跨界呀,您已经知道怎么实现碳中和了呀。”梅馨说:“那当然,最近,碳中和碳减排碳交易已经成了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了。就以知名企业特斯拉为例,特斯拉最近三年通过销售碳排放积分,分别获利4.19亿美元、5.93亿美元和15.8亿美元。而2020年特斯拉的全年净利润是7.21亿美元。也就是说,特斯拉如果没有15.8亿美元销售碳排放积分的收入,它的全年净利润将会是亏损的。这说明,碳减排已经影响到很多企业的经济命脉了。依靠新能源车特有的低碳排放特点,特斯拉大幅提高了自身利润水平,从而在市场争夺战中占领了优势。”

梅馨说:“现在碳中和正在改变大家的行动呢。我现在都已经养成习惯了,每天晚上都会打开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网站,点击进入‘碳足迹’清单,算算自己的碳足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天里,我开私家车三公里,产生了0.72千克二氧化碳。用了三个塑料袋,产生了0.03千克二氧化碳,用电两度,产生了1.05千克二氧化碳。吃了两个鸡蛋,产生0.05千克二氧化碳……但是,蓝教授,您知道是什么产生二氧化碳最多吗?我一直以为是开私家车,我都准备好了我的个人减碳计划,就是尽量不开私家车,尽量坐公交地铁出行。可是,算了后,我才知道,对于我们女生来说,碳排放最大的原来是买衣服呀。我一天买了三件衣服,产生了19千克的二氧化碳。需要两棵树用8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森林碳汇才能中和掉。”

梅馨皱着眉说:“碳减排碳中和,对我们女生真是不容易呀,我们都不能买衣服了。您看,我都没什么消费,就是爱买衣服嘛,我喜欢穿各种各样漂亮的衣服。可是,看买衣服的碳排放量这么大,我都不敢买了。这个春季,就添置了那三件衣服,后面即使看见有漂亮衣服,一想到这么大的排放量,都约束自己不敢买了。看着漂亮的衣服不能买,对女生来说,真是有点痛苦呀。”

她笑着看着我说:“蓝教授,您肯定没有这样的烦恼吧,我看您就爱穿西服和牛仔服,都是永不过时的,买一套可以穿很久。您实现碳中和肯定很容易。”

我的脸就有点红了。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对我都有误解。记得有一次一位男同事和我发牢骚,说他的妻子,最爱买衣服了。平时看着弱不禁风,所以,他承包了所有的家务。可是,只要周末去买衣服,他妻子立即精神抖索,毫无疲惫倦怠体弱之感,雄赳赳地在各种商场奔波。他反而累得不行。

最后,我的男同事感慨地说:“蓝教授,您肯定不这样,您是高级知识女性,肯定是就喜欢做学术,不会这么肤浅地就是喜欢买了一件还买一件,即使衣柜里满是衣服,还要到处买买买。”我很心虚,背就立得不那么直,含含糊糊地说,没听过天下乌鸦一般黑吗?

我其实也是很喜欢买衣服的,很享受买衣服那种试来试去的过程。虽然因为工作,我的衣服大部分都只能是西服或者牛仔服,但是,西服也有各种款式呀,长的短的掐腰的廓形的,衣袖衣领也可以变幻出各种样式。我也有大大衣柜的满满的衣服。现在好了,要实现碳中和,也不需要纠结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是否需要添置新衣了。我这个春节,为了实现自身的碳中和,一件新衣服也没有买。

现在梅馨问起来,那么作为著名环保专家的蓝教授,为了碳中和不买新衣服那是必须的,还纠结什么呀。所以,我赶快连连点头:“不纠结!不纠结!”

梅馨说:“因为碳中和对经济影响太大,她最近也在研究低碳,研究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她说:“大气层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即便我们把水调得很小,浴缸早晚还是会被注满,而浴缸水注满之后,水自然就会流到地面上。这就是我们要必须阻止的灾难。所以仅仅设置一个小流量(减排、低碳)是不够的,还需要打开浴缸下面的排水阀(碳汇),才能让浴缸的水位停止上升,也就是要实现的碳中和,即碳排等于碳汇,或者说是净零碳排放。”到底是学者,虽然跨界,梅教授的比喻是很恰当的。

梅馨说:“最近厦门的碳中和推进得很快,例如,厦门航空、兴业银行和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联合推出了“碳中和”机票。旅客自愿在航程最低价的基础上加付10元,在结束旅行后,厦门航空和兴业银行就会委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通过蓝碳基金购入与这次旅行增加的碳排放量等量的海洋碳汇,用海洋吸纳二氧化碳的能力,抵消这次航行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碳中和的航行。”梅馨说:“现在已经有超过5万人次购买了这种‘碳中和机票’。”

我说:“现在真是全国都在进行碳中和行动呀。苏州拙政园还连续举办了三届零碳婚礼呢。以新人购买森林碳汇的形式,抵消婚典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零碳婚礼,将传统婚礼和碳中和有机结合起来,婚礼更加有意义了。”

梅馨说:“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集体行动,对抗气候危机之战呀。全球都参战。全球有25个城市联合承诺,力争到2050年成为碳中和城市。这些城市包括纽约、巴黎、墨尔本、伦敦、米兰、哥本哈根等。”

我赶快说:“我们北京也是碳中和主战场之一呀。北京在2012年就实现了碳达峰,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碳中和。将要出台《北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梅馨说:“那当然,现在全球对于碳中和样板,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了,因为北京举办了碳中和的冬奥会呀。”梅馨觉得,即使放在全球来看,碳中和最好的样板,也是北京冬奥会,首先利用绿氢能源、风电、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制冰等努力把碳排放减少到最低值,然后,再用森林碳汇等中和吸纳这些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整个冬奥会的净零排放。

110万吨林业碳汇

我说:“是呀,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森林碳汇的吸纳中和作用发挥了很大作用。森林树木在生长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林业碳汇。它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起到中和碳排放的作用。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吸收这次冬奥会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冬奥会净零排放的碳中和目标得以实现。”

梅馨说:“冬奥会是巨大的赛事,北京竟然储备了这么多的森林碳汇。”我说:“是呀,从申报冬奥会开始,植树造林形成森林碳汇就确定为了冬奥会碳抵消碳中和的主要措施。京津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在2016-2021年期间,以及,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在2008-2021年期间的碳汇量,都在计量、监测和核证后,捐赠给了北京东奥组委会。这两个项目,一共产生的碳汇量是110万吨。可以吸纳中和几乎全部冬奥会的碳排放。”

梅馨说:“这些森林在完成冬奥会碳中和任务后,其产生的吸纳中和碳排放能力还能保持多久呢?”

我说:“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碳,虽然树木也有自然的衰老和死亡,但树木的寿命比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成百上千年。而且,这次冬奥会碳汇林的培育,选择的主要是油松、侧柏、槐树、银杏等北京本土的乡土树种,这些树种的生长符合北京市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在生长过程中更加健壮,不需要大量额外的管护,吸碳固碳能力比较强。而且,碳汇开发周期一般是20~30年,但这些树种,生长周期都在百年左右,远远长于碳汇开发周期。例如,针叶树种生长周期在150年以上,例如油松、樟子松等;硬阔叶树种生长周期为100年以上,例如榆树等;软阔叶树种生长周期在80年以上,例如杨树等。”

梅馨在视频那边不断点头积极回应我,不断点头鼓励我说下去。我说,对一个森林系统来说,森林一旦培育成功,有老树衰老死亡,但同时又会有小树更新长大。只要对森林科学管护,维持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量就会处于平衡状态。

而且,这次百万冬奥会碳汇林的培育,和以前的简单的植树造林是不一样的。这次重点不是树木的概念,而是森林的概念,按照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模式栽种和培育碳汇林。例如,纯林面积不超过1公顷;每6~7公顷不少于8种乔木树;每6~7公顷设置1~2处动物筑巢场所,给动物免费发房子呢,以吸引野生动物落户。而且,在乔木树之外,还间种了五种以上果实丰富的乔灌木,以及五种以上结籽丰富的草本植物。

梅馨说:“北京新增了这么多森林,那要成为森林之都之城了。”我说:“是呀,北京现在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高达45%。这一轮冬奥会碳汇森林的建设,形成了千亩以上绿色森林250处,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29处,还建设了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等绿色休闲空间。”

梅馨说:“我对北京最初的印象,是来自郁达夫写的《北平的四季》:‘北京城,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都会。’”我是爱文学的,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正是我喜欢的散文,听梅馨提起,我忍不住就吟道: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梅馨笑笑,说:“可是我后面去北京,好像北京并不像郁达夫描写得那样,绿得要让人昏厥过去呀。”我明白梅馨的意思,说:“可不是吗,我刚到北京上学的时候,也是带着要被绿晕过去的憧憬,可是,当时,北京还是一个黄沙漫漫的都市,一到春天,我们都要包着头巾,街上好像走着一个个蒙面大盗一样。当时沙尘暴太严重了,有句谚语:白天二两土,晚上还要补。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还有满城飘散的柳絮,感觉呼吸都有些紧张。后来又是PM2.5颗粒,雾霾等,和郁达夫笔下绿色海洋涛浪的北京城,真是不同。”

但是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北京城已经成为森林之都了,提出的口号是,要让通州的小兔一路安全地跑到延庆,这要多么浓密的森林覆盖面积呀。我家小区周边,所有空地都被绿化了,周边还新增了很多公园。因为森林多了,所以大气质量也变好了。沙尘暴没有了,大家现在都不用像我们当时那样裹着头巾,缩肩缩背地抵御沙尘暴的侵袭,感受内蒙古大草原吹来的狂风。也没有雾霾了,现在的PM2.5的浓度只有30毫克/立方米,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碳汇林和北京热岛效应

梅馨很认真地听着,这激发了我作为教师特别爱上课的热情,我开始在梅馨面前卖弄我的环保知识。我说:“梅教授,知道吗?这次冬奥会碳汇林,不仅帮助冬奥会吸纳了碳排放,而且,也对北京市热岛效应起了很大的扭转和遏制作用,给北京人带来了真真实实的环保实惠。”

“什么是热岛效应呢?”梅馨也是大学老师,所以,特别知道怎么激发我的教学欲望。我说,因为自然生态系统相对丰裕的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城市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所以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 左右,最高可达6 ℃以上。

“那城市热岛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梅馨以学者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特性追问。我说:“城市化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所以,产生了很多与生态系统不协调导致的问题,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很重要的环境危机。人类生存是需要相对稳定的气候,森林、树木、草原、水、湖泊、河流、沼泽等,就具有稳定气候的特征。可是,城市化,意味着城市区域的森林、树木、草原、湖泊、河流这些自然生态的消失,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混凝土、柏油马路,这些人工建筑物吸热快,不具有自然调节气候的功能,再加上城市人口聚居,会导致城市区域气温升高。”

区域气温升高,就会吸引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城市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形成低压旋涡,使城市中因为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工业生产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例如粉尘、PM2.5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在城市热岛中心区聚合,无法散发出去,形成高浓度而且长期停留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

梅馨问:“主要会引发哪些健康危害呢?”我说:“可以导致肺癌、心脏病、肺气肿、哮喘,还可以诱发各种皮肤病,甚至皮肤癌,抑郁压抑、失眠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疾病。会严重提高城市居民的死亡率,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梅馨叹息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本身已经导致地球气候变暖,城市再热量聚集,散热功能受到影响,那城市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城市热量的负面影响。”

我说:“是呀,很多人口密集地区和气候潮湿的城市,比如纽约、东京、伦敦、香港等国际大都市,都受到了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病的双层影响。热岛效应会造成恶劣的天气,使城市内的天气酷热难耐,并且可能引发雾岛、雨岛、干岛和浑浊岛等多重效应,还会使雷电和暴雨这种极端天气增多,从而引发次生灾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热岛效应会危害人体健康,会导致高温引发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和精神紊乱、忧郁压抑等神经系统疾病。气温过高还极易引起中暑,并使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而且,气温持续在较高值时,城市生产和生活用电、用水量也会增加,造成电力紧张,供水困难,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除此之外,高温会加快城市废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使地表臭氧浓度增加,破坏大气环境。

城市热效应还会导致贫困人口受到更深的环境影响。例如,为了减少热岛效应引起的不适,大量的建筑物,例如写字楼、办公楼、高档住宅、豪华宾馆、商厦、酒楼、医院、影剧院,甚至汽车等等,都会把各自的空调长时间打开。这样做的结果是,部分室内(包括汽车内)温度大大下降,但却会导致室外温度更高,这是由于众多空调在制冷的同时不断地向外界排放热量所致。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把一部分空间的热量“转移”给了另一部分空间。所以是一种“热转移现象”。不仅如此,在这个所谓的“转移”过程中,由于大量空调设施工作时的机械运转,还会产生大量额外的热,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这种现象还带来了贫富差距问题,就是城市中收入高的人们一般都在有空调的室内工作,坐车也是开着空调,回到家里也依然开着空调;而那些收入较低的人们,一般大多从事室外或半室外工作,骑车也是自行车或摩托车,回到住所要么是没有空调,要么是为省电费而不肯长时间开空调。

“热转移现象”意味着,在富人享受凉爽的同时,把多于自然界的热量“转移”给了那些在室外整天忙碌的“穷人”,使他们感到更热,受到气候变暖、热岛效应联动伤害更严重。

梅馨问:“那应该怎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呢?”我说:“大多数为城市社区降温的努力都依赖于将森林湿地植被等自然生态系统重新引入城市环境,以模仿大自然本身的自然冷却、阴影和反射技术。例如,增加更多的公园、绿地、绿树成荫的街道和城市农场;越来越多地采用‘绿色’或生态建筑,并在建筑设计中加入绿色屋顶等功能,降低室内和室外温度。”

北京曾经热岛效应也很严重。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研究员任国玉和他的团队曾经定量化了热岛效应的程度。在分析了2010年7月2日至6日北京一次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后,任国玉发现,在这5天中,城区和郊区午后的最高气温平均相差1.5 ℃,最高时相差2.5 ℃;这一差值在凌晨更大,局地超过5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气候与环境研究》杂志上。

我给梅馨发去很多北京新增绿地和公园的照片,这些作为冬奥会碳抵消的森林湿地公园,社区公园,小微绿地等,大面积增加了北京的绿色植物,增加了水体、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把大自然引入城市,通过构建森林城市,重新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可以大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是不可以离开大自然的。梅馨仔细地看着这些照片,赞叹说:“这是在城市打造绿野仙踪呀。”

从通州到延庆

我对梅馨说:“北京已经脱离了城市绿化的思路,进入了城市森林的轨道,更加关注将森林的生态系统引入城市,例如立体化的森林植物群体,不是单一的草地,而是高大乔木层、中间灌木层、底下草地层的综合养育,森林动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培育,森林与湿地的综合一体化生态系统的打造,帮助森林动物跨越城市的生态廊道的建设等。所以,通州的兔子,可以一路无障碍地奔跑到延庆。”

梅馨就笑,说:“我想看到那只可爱的兔子。我说,现在我们小区都有野兔子呢,还有松鼠。我还有一只松鼠小朋友呢。我赶快又炫耀似的向梅馨展示了我的松鼠朋友Amy的照片。长尾巴、大眼睛、前爪环抱果子的松鼠Amy萌态十足,梅馨惊喜地叫了起来。看,任何人对可爱的小动物都是毫无抵御能力的。”

吃着东西的松鼠Amy眼睛闪闪发光,真是一只没有思想觉悟的馋嘴小家伙呀。我说别看Amy长得像挖煤的,内心可是一个傲娇的小王子呢。给它东西吃,很高傲的,不好的松子不吃,最爱吃“三只松鼠”的松子。

Amy面对食物的高傲样子,说明它生活的周边生态环境很好,给它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比如,鲜花、嫩叶、坚果、昆虫等。

梅馨诧异地说:“我一直以为松鼠就爱吃坚果,没想到它还吃鲜花呀。”我笑着发给她一张Amy正用小爪子抱着鲜花啃的照片,“我们的Amy小王子当然是喜欢吃鲜花的,就好像绿野仙踪中的小王子。”

Amy已经和我很熟了,每次我坐在它经常出没的那棵树下休息,感觉树上晃动得厉害,就是它来了。蹦蹦跳跳肆无忌惮地在树上跑来跑去,宣誓着它的主权,或者下到地面,和我一起坐在椅子上休息,晒太阳。我会带些“三只松鼠”的松子等坚果零食,撕开袋子,就放在椅子上。我并不请它吃,自己吃。但Amy就是这么不客气,看我吃得高兴,不用请,伸出小爪子自己就大大方方地拿。它好像还很喜欢喝可乐,有次我带了可乐坐在椅子上喝,它看见了,跳到我身上也要喝,我给瓶盖倒了满满一瓶盖可乐,结果,它就喝完了,高兴得摇晃着大尾巴。看来,Amy也喜欢喝快乐水呢。

梅馨看着Amy的照片,乐得哈哈大笑起来:“这只可爱的小妖精,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呀。”

我说:“梅教授,您现在到北京来看看,就会发现,北京已经很像郁达夫当年描述的,是一个绿色海洋涛浪的北京城。冬奥会碳汇森林培育中,仅仅石景山就打造了石景山景观公园、秀池公园、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永引渠南岸森林公园、麻峪滨河城市森林公园、炮山城市森林公园等,还有占地1142公顷的北京冬奥公园,已经成为了湿地观光、观鸟、科普教育基地。”

北京副中心通州,在新城区建设中,更是直接就带入森林城市的设计理念。是先把绿色格局奠定好,形成绿色生态骨架,之后再填充其他部分,最后人融入其中。就是先建设城市森林架构,再建办公区。这和以前,只是在城市空隙增加绿化带的做法,显著不同。通州副中心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是“一心、一环、两带、两区”。一心,是指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一环,是环城绿色休闲游乐环;两带,就是东西两条生态绿带;两区,是城市副中心和亦庄、顺义之间的大型区域生态廊道控制区。通过先构建城市森林,再在城市森林空间安插办公区的方式,完整实现森林生态功能,是真正的森林城市,是建在森林里的城市,抬眼见绿,侧耳闻鸟鸣。

冬奥会的碳汇森林给北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北京冬奥会碳汇森林的主体项目之一是北京市的两轮百万亩造林,给北京市带来新增森林190万亩。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氧气,1年可以滞留灰尘36吨;夏日林地的地温比广场要低10至17度,5至7米的防护林带可以降低城市噪音8至10分贝。这190万亩碳汇森林,可以给全球碳中和以及北京市民,带来非常大的生态环境收益。

梅馨在网上搜了一下,说:“还真是,北京已经到处都是森林公园了,我随便搜了一下,仅仅在冬奥会赛区之一的延庆,就出现了北京延庆八达岭森林公园、北京延庆妫水河森林公园、康西森林湿地公园、延庆冬奥森林公园等。”我笑着说:“这些都是这次冬奥会碳汇森林的一部分。现在的延庆,真是森林茂密呀,有一次,我去延庆考察,还看到一只要饭的野狐狸呢。”

梅馨哇地惊叫一声,说:“狐狸要饭?”我说:“是呀,冬天,我和朋友们去延庆考察,结果路上邂逅了一只赤狐,可能冬天吃的东西少,看见我们不跑,站在路边拦路抢劫,我们扔了一块大大的卤牛肉,才被放行。听说冬天,这些赤狐还到山下的村里偷鸡,被村民抓住了也不惊慌,好像知道自己是被保护的动物。村民抓住了也只是拍照,作为证据向政府申请赔偿,然后就放了。几次之后,这些渣赤狐都不怕人了,偷鸡偷得心安理得,打劫也是大摇大摆。”

不过,也只有冬天它们才打劫,或者偷鸡,听说平时还是自力更生的。到底是野生猛兽,并不是很爱和我们人类接触。

梅馨说:“没想到北京的野狐狸冬天都在大胆偷鸡,偷鸡贼不应该是黄鼠狼吗?那句民间谚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臭名昭著的偷鸡贼呀。”我说:“北京森林城市,现在黄鼠狼早就不罕见了,市中心都有,一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怡然自得表情。”梅馨说:“城市人都不养鸡,这生活在市中心的黄鼠狼,它们吃什么呀,要偷鸡也没有呀。”

我笑着说:“它们改行了,改捕鱼了。我小区周边的社区公园就有黄鼠狼呢,我想和它们做朋友,不过,黄鼠狼和松鼠不同,根本就不理你,见到人,该忙啥忙啥,从来不和我互动。有一天晚上,我在学校加班很晚,半夜回家,还看见一只母黄鼠狼带着几只小黄鼠狼在街道溜达,看见我,赶紧躲进路边的灌木丛,好像排好队一样齐刷刷地用亮晶晶的眼睛注视我。我感觉,它们不害怕,我是吓了一跳。不过一想,我们住在森林城市里,那它还是主人呢,见到它们有什么奇怪呢。”

梅馨眼睛亮亮地看着我,她最喜欢听小动物的故事。我就告诉她,现在北京建成森林城市,不仅树多、草多、灌木多,河流小溪池塘也多。尤其我们人民大学在海淀区,看见这个名字没有,全是水呀。各种公园小区绿地都挖了池塘,修了人工湖,里面长了好多鱼,这些都是无主的鱼呀,黄鼠狼也不用偷,大大方方地抓。有一次,我去社区公园,看见湖里有一条好大好大的“黑鱼”在追捕一条稍小一点的鱼。这条“黑鱼”也太大了,还公然捕猎,我忍不住就站在那看,没想到,一会,那条“黑色大鱼”竟然叼着鱼游到了岸边,上了岸,天哪,这哪是大鱼,竟然是一只黑色的黄鼠狼。我才知道,黄鼠狼原来还是游泳和捕鱼的高手呀。

冬奥会的举办,在培育碳汇森林的同时,也促进了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北京市水务局新闻发言人杨进怀说:“2021年,北京新增了有水水道27条,有水河长452公里,水面32平方公里,81处干涸的泉眼复涌,完成了6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全市河流、水库等健康水体占比达85.8%,城乡河湖再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勃勃生机。”

例如,为冬奥会贡献了57万吨森林碳汇的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项目,是处于密云水库水源地上游地区。作为北京最大的地表饮用水源地,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无价之宝,密云水库是保障首都水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在冬奥会碳汇森林建设之前,库区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大量滩地被开垦为玉米地,每年施用化肥超万吨、农药超百吨,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降雨后形成的地表径流将被污染的雨水直接汇入水库;当地湿地生态系统持续被破坏,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水平连年下降。京冀百万亩水源林培育成功后,平均每亩生态水源保护林可涵养水源114立方米、减少淤积泥沙量2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35.7千克、释放氧气464.1千克、吸收二氧化硫11.8千克、阻滞降尘1.8吨。

如今密云水库森林环绕,水量丰沛,水质清澈,天鹅、凤头鸊鷉、灰鹤、赤麻鸭等野生鸟类在水库流域飞翔畅游。汛期,大山被一片片油松、落叶松、樟子松牢牢“抓”住。灌木、野草在林下自由篷勃生长,过去被山洪冲刷出来的一道道深沟,已渐渐看不出痕迹。小雨不下山,大雨形成的径流被一层层树木阻挡,流速很慢,而且经过了天然过滤,水质清亮。碳汇森林,为水源保护,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梅馨听我滔滔不绝地像上课一样地解说,笑了,说:“是呀,所以,黄鼠狼才可以在北京改行成为捕鱼郎了,水多了,鱼就多呀。”

我说:“是呀,在延庆妫水河边有一个网红环保奶奶,叫贺玉凤,她因为义务清理妫水岸边垃圾二十余年而著名。她还成为了今年冬奥会火炬手。2022年2月3日,北京冬奥会开幕的前一天,在妫水河畔的世界葡萄博览园,她完成了火炬传递。她说,她是亲眼见证了妫水河在妫河森林公园的保护下,清澈见底的妫水河又回到了身边!”

因为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水多了,家门口的河道都重新流淌起来了,这是现在北京人发现的冬奥会后的“意外之喜”。

梅馨不断地记录,不断地点头,几个小时过去,好像我的冬奥会森林碳汇的课程还没讲完,实在是内容太多了。

第二天,被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是个有阳光的春日。想起昨天晚上和梅馨的彻夜畅谈,觉得今天一定要在春光下享受一下森林城市的美好。去哪里呢?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森林的北京到处是美景呀。大运河森林公园的田园风光山村野趣,兴隆公园的林荫草密鸟语花香,紫竹院公园的竹林碧海清水潺潺,天坛公园绿瓦红墙下的白色玉兰,北京植物园的腊梅,北海公园的粉嫩桃花,甚至是地铁站也有著名美景,14号线望京南站成片的海棠花……

最后想想,还是去大运河森林公园踏踏春吧,这也是北京最大的郊野公园。遥想当年,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逶迤南去,直迄杭州,绿浪拍京津沙岸,跨冀鲁平原,掠苏浙绿野,连海河,穿黄河,过誉河,越大江,再接钱塘,全长3500余里。其工程之宏伟,规模之壮观,历史之悠久,堪称当时全球之冠。大运河森林公园是以绿为体,以水为魂,绿水相依的缠绵。两岸绵延不绝的绿色,映衬着大运河通透的绿水,展示着绿色之城的风韵。

走过一片大大的绿色荷塘,那种美景,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数百亩的荷塘绿海,滴滴晶莹透亮的水珠在碧绿的荷叶上滚动,微风吹过,荷叶起伏荡漾着,点点美丽的荷花点缀其间,铺满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大运河,一碧万顷地在微风细雨中荡漾,诉说着历史时期南北通途的繁华。

沿着河边的小径漫步,满目都是绿色。我喜欢这样的绿树成萌绿波荡漾,喜欢远离城市喧嚣的幽静。又想起郁达夫写的《北平的四季》:“北京城,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都会。”漫步在绿色密林之中,终于是感受到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都会了。北京森林城市,真是处处都是森林的感觉呀。

之所以选择去大运河森林公园,还因为我是北京副中心顾问。当时同时被聘为顾问的,还有邓亚萍老师。我是邓亚萍老师的粉丝,不仅因为她是乒乓球大满贯的世界冠军,还因为她内在的不屈不饶的性格,她的拼搏和坚持,她的永不言败的精神。她在一次采访中说,她经常觉得自己是站在一个悬崖边,如果赢球了,就还在这儿站着,如果输球,就掉下去了。所以,她总是在拼搏和坚持之中,从来没有停止,也无法停止。听到亚萍老师这些话,我心里有着很多震撼和共鸣共情。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但是,我和她有着同样的感受。特别是全球气候危机,全球碳中和之路,注定是艰辛和曲折的,但是,我们已经退无可退。就像比尔·盖茨说的,在未来的100年之内,气候变化的威胁性和致命性将会达到新冠病毒的5倍之多。比尔·盖茨在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指出:历史上多次发生了因为气候变化而导致生物大灭绝的现象,这样的历史给人们加以警示,人类过度开发大自然将会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

森林是地球生命的根基,碳汇森林是中和碳排放的重要路径,北京冬奥会运用森林碳汇,中和了碳排放,成功实现净零排放的碳中和,给全球展示了碳中和的模板,这是人类永不言败地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艰辛努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                   

蓝 虹   畲族,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行动机构高级学术顾问,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绿色金融专家,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出版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

(绿金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https://www.carbonhrss.com/6782.html/feed 0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新能源使命 https://www.carbonhrss.com/6770.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770.html#respond Sat, 11 Feb 2023 04:55:31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770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全球气候问题正在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气候变化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环境、科学和外交等综合性战略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历史挑战。在人类出现之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不计其数的重大地质事件,如超级火山爆发、超大陆聚合、造山运动、天体撞击地球、“雪球地球”事件等,它们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古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的突变,从而影响某一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表面温度,进而可能产生极冰面积变化、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净初级生产量变化以及生物大灭绝等多重连锁效应。随着工业化时代大门的开启,人类大规模的化石燃料利用和森林砍伐所导致的绿植数目锐减,促使全球大气中CO2平均浓度达到了近百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以至“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均构成了严重威胁。2021年,全球极端高温天气频发,15个“气候临界点”已被激活9个,由自然灾害引起的灾难性事故造成了2521亿美元的损失。到21世纪末,假如全球平均温度提升高达2℃,气候方面:飓风风暴将更加频繁、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海平面水位上升高度可达36—87厘米,旱季延长,同时降水量可能下降14%;生态系统方面:全球珊瑚礁数量下降99%,全球约13%的陆地生态系统失去生态系统完整性,许多现存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乃至实现负排放,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已然成为全人类“绿色地球,绿色家园”建设的共同目标。2021年,全球能源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CO2排放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63亿吨,能源相关CO2排放增量超过20亿吨,超过2010年成为绝对值同比增幅最大的一年。能源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物质基础,同时也成为全球CO2减排过程中无法规避的重要领域。

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发展要求

气候变化不断为人类社会敲响警钟,实现碳中和对全球气温快速提升发挥着重要控制作用,同时碳中和目标将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碳中和目标符合能源学研究主旨,从资源角度揭示地球系统内化石能源与非化石新能源共生分布关系、碳系能源与氢系能源有序接替转型、能源体系与绿色地球和谐发展的自然变化规律。完成能源消费结构从化石能源为主体向零碳新能源为主体的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任务。

碳中和对能源发展的指导意义

为应对全球气候极端变化趋势,碳中和已经成为共识性目标,其既是人类维护生态环境的基本举措,也是全人类去碳化能源革命和生态化科技革命,它必将给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场全新的改革。从能源革命的角度来看,碳中和必然会加速世界能源体系向着“低碳化”和“无碳化”的方向转型;与此同时,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也将从根本上由“四分天下”格局(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转变为“三小一大”格局(以新能源为主)。从科技革命的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智能化技术和原子能技术等成为主要技术标志,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成为主要技术领域。实现碳中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大幅提升人类幸福感,为建设人类生态文明与宜居地球作出重要贡献。在碳中和目标下,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将受到深远影响和重大变革。

当前,世界各国对能源系统的投入正在逐步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实现净零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系统总投资的29%,而化石能源仅占17%。在碳中和目标下,人类能源消费结构必将由“一次能源”占绝对优势向“二次能源”占绝对优势过渡,电能也必将成为能源的主要载体。到2050年,我国建筑行业的直接电气化率、交通运输产业电气化率、电动汽车销售量与保有量,以及其他产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高,这些都会对人类生活产生根本性改变和深层影响。碳中和将促使能源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类的绿色宜居地球。

碳中和为人类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新动力,可再生能源的加速利用及能源转型将推动能源复苏。预计到2050年,碳中和将贡献全球2.4%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其中,世界范围内与可再生能源有关的就业岗位将会增加3倍,高达4200万个;与能源有关的工作岗位也将增长到1亿个,与目前的就业岗位相比,增幅达72%。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碳中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已超越传统地缘政治范畴,从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议题。全球有必要构建一个基于共赢、生态化、互信、合作、协同、参与和分享的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新格局,更有必要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建立在碳中和目标基础上,并得到保证的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物质文明和地球生态系统达到和谐统一。

碳中和的历程

1992年5月,全球首个控制CO2排放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简称《公约》)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通过的。1994年3月21日,《公约》生效,其目标是人为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防止气候系统受到温室气体的危害。

1997年12月,《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第1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案——《京都议定书》,其目的是限制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2015年12月,《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终达成《巴黎协定》。为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温控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要求到2030年前削减一半,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即“碳中和”。

《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8年10月发布,该报告厘清了全球升温1.5℃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采取的减排路径,为可持续发展与努力消除贫困的同时强化全球响应建言献策。

实现碳中和面临问题和挑战

碳中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但各个国家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环境、政治、资源、技术、市场、能源结构等多方面挑战。

环境层面。美国夏威夷的冒纳罗亚太阳天文台(MLSO)作为全世界CO2浓度连续观测站,2021年4月检测值高达421.21×10−6,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的极值,且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50%。全球大气中CO2含量的持续增加,对海洋生态系统中非钙化自养生物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水体初级生产力,并有效增加海洋生物固碳能力。但是,海洋中CO2含量的持续高水平必然会对水体酸化程度及生物种群分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在陆地生态系统方面,尽管高CO2浓度促进陆地碳汇,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将随着各国碳中和战略的持续发力,由持续上升转为持续下降并最终趋于零。因此,全球CO2浓度的持续增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仍有大量未知有待解决。

政治层面。截至2021年10月,全球137个国家对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作出明确承诺;其中已立法国家只包括德国、日本、丹麦、法国、爱尔兰、西班牙等在内的18个国家,占比仅13%。在碳中和立法国家中,丹麦议会在2019年通过了首部《气候法案》,制定了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明确目标;但2022年哥本哈根市阿迈厄岛资源中心(Amager Resource Centre)的碳捕集和封存计划未能如期推进,该市市长索菲·安诺生在同年8月宣布哥本哈根暂时放弃2025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德国在2021年通过了《联邦气候保护法》修订案,不仅将该国碳中和时间提前到2045年,还明确了不同行业的减排目标;但在国际地缘冲突和欧洲能源形势等多因素影响下,2022年7月德国联邦议院(下议院)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燃煤和燃油发电机组可能重返电力市场,进而推迟了原计划2035年前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

能源结构层面。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增长速度虽已超过整体能源增长速度,但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但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打破,其中17%的新能源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新能源占比的提升为能源转型带来巨大的挑战。

资源层面。由于全球近地层风速和地表太阳辐射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区域差异,且全球气候变化也会相应影响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分布: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南半球和热带地区的平均近地风能将有所增大,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则与之相反;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以欧洲地表太阳辐射变化趋势为例,其中部和南部的太阳辐射整体增幅5%—10%,而东部和北部最大下降可达15%。因此,全球陆地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分布极不均匀,具有间歇性,同时这些间歇性能源还具有时空互补性差异较大的特点,这给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技术层面。电气结构、支架结构及人工成本的变化空间较大使得光伏太阳能发电成本具有较高单价跨度;风力发电初始投资成本构成中的风机购置、工程安装及建筑工程等费用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总体的价格整体仍然高于煤发电,其峰谷稳定性和调峰技术均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氢燃料电池是长途运输和重工业等领域电气化的最佳选择,但膜电极组件(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气体扩散膜等)、双极板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成熟度仍需要重点攻关。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碳捕集和封存(CCUS/CCS)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会受到应用场景和地质条件等情况的约束,加之CCUS/CCS技术目前表现出的高成本、高能耗特点,其技术研发仍需加强,成本能耗亟须降低。储能技术无论从规模、成本还是寿命上都不能充分满足应用的需要,其产品安全标准体系也亟待完善,其部分核心技术还处于原型阶段——液流电池储能、本质安全水系锌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并未完全实现规模化应用。氢能、CCUS/CCS和储能等技术规模商业化的推广应用还存在各式各样的挑战。

市场层面。新能源市场逐渐由起步萌芽期向快速发展期转变,这与新能源的成本连年降低及应用便利程度不断增加密切相关。虽然,目前新能源的技术成本与化石能源相比缺乏显著竞争力,这与新能源的配套设备不足且使用不便,以及化石能源的成本优势具有密切关系;但是,伴随着新能源新兴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全球市场机遇的增加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涌现将不断凸显新能源成本优势。

碳中和学概念及理论技术框架

广义上,碳中和是指人类化石能源利用、土地利用及自然界碳排放等碳源体系与地球碳循环系统、海洋碳溶解、生物圈碳吸收等碳汇体系间形成动态平衡;狭义上,是指一个组织、团体或个人在一段时期内CO2的排放量,通过森林碳汇、人工转化、地质封存等技术抵消,从而实现CO2“净零排放”。碳中和学是研究人类活动足迹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化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是以CO2为核心的地球、气候、能源和人类之间有效的协同发展。

碳中和学的提出

全球自然灾害形势复杂,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多发,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之路和有效措施。碳中和是一项涵盖节能提效、减碳固碳、科技创新、应急储备和政策支撑的重大协同工程。这项系统性、革命性、多维度、多领域的协同战略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明确路径、综合施策,重点把握理论基础的稳固性和指导方法的科学性。2021年,笔者团队首次提出了“碳中和学”的概念,尝试建立碳中和学的理论体系,形成碳中和学的技术内涵及框架体系,构建实现碳中和五大战略工程的科学体系,以期助力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2022年,笔者团队将地球系统中的“碳”分为3类——黑碳、灰碳和蓝碳;3种“碳”在地球系统内部相互转化,减小黑碳比例、提高灰碳特别是蓝碳比例是推动碳中和的关键。碳中和学体现碳中和愿景下,建设“绿色地球、宜居家园”的生态文明需求。碳中和学技术框架主要包括碳科学技术和碳经济技术。

碳中和学的概念、内涵

碳中和学是以碳循环为主线,重点研究宜居地球、能源利用、人类幸福的绿色协同与可持续发展,依托五大理论和技术体系支撑,是实现CO2利用与“净零排放”的一门学科。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理论、碳平衡理论、能源理论、碳中和经济理论和战略理论;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无碳或减碳关键技术、零碳排关键技术、负碳排关键技术、碳排放评价技术和碳交易。

碳中和学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动态平衡”:第1个“动态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球CO2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动态平衡;第2个“动态平衡”旨在强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碳中和学的技术内涵,涉及CO2的产生、捕集、输送、利用、封存等全过程技术体系,主要有4个方面的表现:①减碳技术,以传统化石能源节能减排技术为主,涵盖化石能源清洁利用、节能提效、资源回收利用等。②零碳技术,以无碳排放为基本特征的清洁能源技术,涵盖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还涵盖核能、新材料能源以及具备设备智能、信息对称、系统扁平、多能协调等特征的“智慧能源”。③负碳技术,捕集、利用、封存、转化CO2的技术,以及湿地、冻土、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固碳技术。④碳经济技术,主要依赖完善的碳税制度、体系化的碳交易市场、公平的复合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调控性的碳财政补贴,以及其他有效的碳产业和碳经济政策等共同构筑。

碳中和学的框架体系

碳中和学的理论框架体系,以CO2的排放和消除为核心,涵盖了碳中和自然科学和碳中和社会科学。碳中和自然科学,包括三大理论基础:①气候变化理论,目标在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②能源理论,目标在于绿色低碳;③碳平衡理论,以CCUS/CCS为核心。碳中和社会科学,包括:以碳排放交易体系为核心的碳中和经济理论,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绿色地球、宜居家园”为目标的碳中和战略理论等。

碳中和学的技术框架体系,包括碳科学技术和碳经济技术。碳科学技术,包括:以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重点行业节能提效、能源系统智慧运行为主的减碳技术;以零碳能源规模利用、能源转化与储能为主的零碳技术;以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碳汇集为主的负碳技术。碳经济技术,包括:以碳足迹核算、碳资产评估为主的碳评价技术;以交易制度、交易市场、交易监管为主的碳交易技术。

碳中和学的提出进一步明确“碳中和实施路径”的主要发展方向,树立共建“绿色地球、宜居家园”的终极目标,有助于“碳中和系统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的高质量转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国新能源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发展目标将以“新能源”+“智能源”体系为主,其具有智能化、清洁化和高效化能源体系特点,同时能源体系的形态、技术、结构、管理等主体要素将发生转变:①能源形态,将从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向低碳或无碳排放的新能源转变;②能源技术,将从能源资源型转变为能源技术型,即技术优势替代资源优势成为能源技术的主导;③能源结构,以天然能源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将被二次能源消费取代主导地位;④能源管理,传统式能源管理将逐步被智能化平衡式管理所替代。

碳中和学提出“节能提效”“化石能源低碳化”“清洁能源规模化”“终端用能电气化”“能源系统智慧化”等减碳路径,加大新能源利用是实现清洁能源规模化主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更要加大新能源的利用,这对于调整我国能源供给方式,促进能源结构转型,最终实现我国能源独立意义重大。

新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

能源作为推动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经历3次大的转型:第1次转型是从薪柴时代向煤炭时代转型,第2次转型是煤炭时代向油气时代转型,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第三次能源转型——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前2次能源转型推动了传统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跃进,而碳中和驱动的第3次能源转型具备清洁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并将在低碳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中发挥重要角色。

伴随着世界能源工业中的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持续调整,新能源消费占比不断升高。截至2021年,全球能源消费中石油占比31%、天然气占比24%、煤炭占比27%、新能源占比18%,形成了“四分天下”的全新能源格局。当前,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4种主要能源都进入了各自新的发展时期:煤炭对应“转型期”;石油对应“稳定期”;天然气对应“鼎盛期”;新能源的消费量和占比稳步上升,已经跨入了“黄金期”。当前,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逐步稳定上升,且成本具有逐年缓慢降低的发展趋势。相较于高成本的传统化石能源,“成本领先”这一关键竞争要素从根本上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能源的替代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也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重要“内驱力”。

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加快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调整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能源清洁化进程中正在加速展开。欧盟能源供给不足,消费总量已达峰值;1981—2020年,其能源对外依存度由40%上升到46%,能源总产量由9.9亿吨油当量上升到10.0亿吨油当量,消费量由16.6亿吨油当量上升到18.6亿吨油当量。欧盟化石能源匮乏,主要靠大力发展新能源,其新能源消费量在全球新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达28%,为世界最高。美国作为能源高消费、高产量型的发达国家,化石能源资源充足,能源供需均衡,其能源转型的中长期战略是减少原煤、稳定原油、加快天然气上产、做大新能源,始终致力于加大新能源发展。日本和韩国化石能源资源匮乏,能源对外依存度均高达94%。日本制定了三阶段建设“氢能社会”发展蓝图,韩国则致力打造“氢经济”。

中国以煤炭为主“一大三小”到以新能源为主“三小一大”跨越

中国化石能源较丰富,地下能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占比较小。2021年,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达56%,石油消费占比18.5%,天然气消费占比8.9%,新能源消费占比16.6%,形成以煤炭消费为主“一大三小”的能源结构。

在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下,中国不同能源被赋予了新的战略定位:煤炭的开发条件可以适应能源需求变化,不仅具备安全“兜底”的保障责任与任务,更扮演了长远能源战略“储备”的角色;石油的消费水平虽然在中、短期仍会维持稳定增长,但将在未来回归原料属性,在国家能源安全和民生需求方面,分别发挥保障“急需”和稳定“基石”的作用;天然气凭借低碳、稳定、经济的特点,在节能减排过程中不可替代,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保障”作用,且与新能源具有“共生共荣”的特点,具备最佳“伙伴”作用;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和国家能源战略层面具有“接替”作用与“主力”作用。

未来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时,新能源将在能源消费中占主导——从目前化石能源占比大于80%,努力争取到2060年形成新能源占比80%以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将由现阶段“一大三小”(“一大”为煤炭,“三小”为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完成向“三小一大”(“三小”为煤炭、石油、天然气,“一大”为新能源)的跨越。

力争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独立”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处于重大发展机遇期,新能源的蓬勃发展将与传统化石能源转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中国“能源独立”时代到来的唯一路线和必由之路。中国已经位于全球能源消费国首位,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碳排放国。“总量大、不清洁、不安全”是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结构特征,因此中国“能源独立”战略无法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需要系统性、可持续性、稳定性的战略方针。

中国“能源独立”以“洁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为思路,可分“3步走”实现多种能源互补。①2020—2035年,传统化石能源依然被作为主要能源,与此同时对新能源发展加快提速。依靠化石资源保障能源供应,同时把握新能源技术革命方向,突破新能源快速发展瓶颈实现该阶段中国“供给安全”。②2035—2050年,实现新能源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协同发展、并重发展。该阶段工作重点是“调结构、建氢能、争自主”,加快调整使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依靠“国内生产+海外权益”模式实现“生产自主”。③2050年之后,实施“新能源科技革命和颠覆性技术实现”路径,力争全面实现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占主导。煤炭和油气等化石能源消费实现全面降低,产量规模和低廉成本支撑新能源成为能源消费主体。该阶段工作重点是“稳结构、新能源、争独立”,依靠“新能源+智能源”在“能源自主”基础之上,力争实现“能源独立”。

中国新能源地位与使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球作为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需要各国团结合作来应对诸多环境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实现碳中和,新能源在实现碳中和发挥主导作用,将推动中国能源消费格局实现“4个80%”的转变:2021年,我国含碳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占83%)、能源CO2排放占比80%以上(占86%);到2060年,我国非碳新能源占比80%以上、CO2排放减少80%以上(从105亿吨下降到20亿吨左右)。碳中和下新能源被赋予新定位,代表了世界能源转型的方向、能源科技创新的前沿、能源强国建设的主力、绿色地球建设的动力。从资源类型的角度,新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在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后,新能源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同时,新时代还赋予新能源新的使命,即能源转型的使命、能源安全的使命和能源独立的使命。

新能源助力碳中和社会建设

人类社会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地球环境。当人类的索取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时,地球的生态环境将会崩溃,人类也会因为丧失唯一的家园而走向灭亡。建设碳中和社会就是为了阻止这种可怕后果,并找到恒久维持地球生态的良方。

碳中和学指出,碳中和的终极目标是建设“绿色地球、宜居家园”,实现人类与地球和谐共生,建成碳中和社会。

碳中和社会

碳中和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人们通过努力实现了地球生态圈的碳中和,那时的人类社会才能被称为碳中和社会。人类社会的要素中与碳中和直接相关的主要有社会思想、社会行为和社会秩序。

社会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思想也同样在不断演变。从最初对自然的敬畏演化到轻视与“肆无忌惮”,再进一步回归敬畏,这是人类社会思想变化的整体路径。人类对地球生态的破坏,起初是出于无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逐渐演变为傲慢。碳中和也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是人类从傲慢中醒悟之后采取的保护共同家园的现实行动。

社会行为。工业文明社会当中人类的种种行为造成了自然界碳循环失衡,包括过度生产、扩大需求及过度消费等行为。要彻底解决气候变暖问题,不仅要控制生产过程与社会活动本身的碳排放,还必须改变过度消费与过度生产等社会行为。

社会秩序。循环经济和有限生产,可以在减少整个社会的劳动总量的前提下,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与体能强化将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必修项目,人们将有限的体力和智慧投入到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传承、科技进步和个体健康当中,使人类文明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更快向前发展。这些社会秩序的重构,是人类在仅有一个地球家园提供资源的条件下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未来碳中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新能源助力碳中和社会建设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社会活动造成的碳排放已对生态圈造成影响,每一个人都对碳排放的增加负有责任,恢复地球清洁大气构成也需要每一个人都付出努力。建设碳中和社会是人类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文明的壮举;建立碳中和社会秩序,弥补以往对地球造成的破坏,需要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的认同和付出。

碳中和是保证地球家园拥有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温度、旺盛的生机、清洁的空间的基本条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点在于能源结构转型。碳中和目标下,碳基能源向非碳基能源跨越,能源体系将加速向低碳化、零碳化转型,化石能源逐步由主体能源过渡为保障性能源,新能源将逐步成为主体清洁能源。

碳中和战略目标加速了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社会、建设绿色宜居地球的关键,当整个人类社会都被纳入碳中和体系,我们将重新获得并长久拥有一个“绿色地球、宜居家园”。

(作者:邹才能、陈艳鹏、熊波、刘翰林,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https://www.carbonhrss.com/6770.html/feed 0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 https://www.carbonhrss.com/5116.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5116.html#respond Mon, 15 Aug 2022 20:40:43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5116.html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了有效推动双碳工作进展,围绕碳减排的奖励、补贴政策陆续出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布碳中和奖励、补贴政策的省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云南等,具体措施如下:

01
一、江苏省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财政政策(2022年3月10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1、空气环境质量。(1)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年度目标任务且较上一年度有提升的市、县(市),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10%进行奖励。(2)对PM2.5年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且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市、县(市),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5%进行奖励;对PM2.5年均浓度未达到二级标准但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市、县(市),PM2.5年均浓度每比上一年度下降1%,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1%进行奖励,奖励上限为5%。

2、水环境质量。对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的,或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未达到100%但达到年度目标任务且较上一年度有提升的市、县(市),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10%进行奖励。

3、碳减排指标。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年度目标任务且有进一步改善的市、县(市)进行奖励。下降率每比目标任务改善0.1个百分点的按收取该市、县(市)统筹资金总额的1%进行奖励,奖励上限为10%。

02
二、安徽芜湖繁昌区出台节能降碳若干支持措施:主动关闭高耗能企业最高可获800万元补助(2022年3月9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1、对主动进行关闭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给予腾出能耗奖励,按照2022年每吨标准煤900元标准给予补助,补助总额不超过800万元。

2、对企业利用自有厂房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500千瓦或8000平米以上)且自发自用的,按照自发自用电量给予0.05元/度的补贴,连续补贴2年;辖区内企业使用区内绿电的,按照使用量给予0.04元/度的补贴,连续补贴2年;辖区内企业使用区外绿电的,按照使用量给予0.03元/度的补贴,连续补贴2年。单个项目补贴总额不超过200万元。

03
三、上海徐汇区印发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最高奖励300万(2022年3月2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一)鼓励产业节能减排降碳

1、企业实施节能技改及产品应用项目,并实现明显的节能减排降碳效果的,按项目实现的年节能量给予每吨标准煤1200元的扶持,或按项目投资额中用于实现节能减排降碳功能部分给予20%的扶持。以上扶持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2、企业获市级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项目扶持的,根据企业对本区节能减排降碳的贡献,最高按1:1比例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区级资金匹配。

(二)鼓励建筑节能减排降碳

1、企业在本区范围内实施建筑节能项目,且被列入上海市绿色建筑、整体装配式住宅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等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根据项目对本区节能减排降碳的贡献,最高按1:0.5比例给予区级资金匹配。单个示范项目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2、企业在本区范围内实施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不低于10%(按标准煤折算),经认定的,按受益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1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或实现年节能量30吨标准煤以上,经认定的,按实现的年节能量给予最高每吨标准煤1200元的补贴。单个项目最高按项目投资总额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扶持。

3、采用调适、用能托管等建筑节能创新模式的楼宇节能低碳项目,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不低于10%(按标准煤折算),经认定的,按受益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7.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04
四、北京市发布《2022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最高奖励3000万元(2022年1月30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1、“新智造100”项目奖励。对2021年1月1日至申报截止日期间竣工的,建设期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万元,满足相关建设标准的智能化项目,按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一定比例分档奖励。其中,实施效果满足《北京市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绩效要求》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20%;达到北京“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标准的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25%;获评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及达到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标准的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30%,单个企业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2、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对2021年1月1日至申报截止日期间竣工的,建设期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00万元的,在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利用、高效节能设备利用、低碳发展、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专项提升,或在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碳减排等方向实现绩效提升的项目,按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25%给予奖励;实施主体达到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含下属企业)标准、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绩效评价B级以上(含绩效引领),或项目实施后单位产品能耗或水耗达到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先进值的,按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3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05
五、云南省对成功创建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2022年1月30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力争发行不低于2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标准化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对列入园区循环化改造清单的项目,优先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选取5个园区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先进技术应用示范,每个示范点给予200万元奖励。对成功创建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

06
六、北京通州区对获得“碳中和企业”认证的企业,最高一次性补助50万元(2021年11月10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1、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项目: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企业”称号的制造业企业,最高一次性补助100万元。

2、绿色智能化改造项目:对已实施完工、总投资额不低于200万元的项目,按不超过核定项目总投资额的3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200万元。

3、分布式光伏能源项目:对已完成可再生能源改造项目的申报主体,按照项目总装机容量(实际安装的发电机组额定有效功率的总和):

100KW(含)至300KW的,最高补助20万元;300KW(含)至600KW的,最高补助50万元;600KW(含)以上,最高补助100万元。

4、减碳发展项目:获得“碳中和企业”认证的企业,最高一次性补助50万元;对上年度全年碳排放强度比之前一年度下降5%及以上,企业通过非交易行为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年度比之前一年度的减少量为500吨及以上的,经核定后按照不超过200元/tCO₂e(每吨二氧化碳)的标准,最高补助50万元。

07
七、杭州市碳达峰科创领域最高奖励500万(2021年9月28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围绕六大领域,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碳负排放技术研究方向,支持西湖大学牵头建设能源与碳中和省实验室,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符合条件的,按《杭州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杭科合〔2018〕8号)给予支持,对平台建设期内的设备投入,给予3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08
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2021年获得碳中和认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获得碳中和认证的已纳入城市更新的园区一次性50万元奖励(2021年9月26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1、碳中和认证项目,鼓励企业、园区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通过实施光伏、风电、地源热泵、碳汇抵消等措施实现园区或厂房净零碳排放,对2021年获得碳中和认证的规上工业企业或获得碳中和认证的已纳入城市更新的园区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

2、节能减碳技改类项目,支持在工业、交通、建筑、服务行业等领域对现有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并且能产生一定节能量的项目。在北京市级资金补助的基础上,经开区按照1:1配套奖励,奖励标准为工业类项目节能量600元/吨标准煤,非工业类项目节能量800元/吨标准煤,且每个项目的区级配套奖励资金与北京市奖励资金合计不超过该项目总投资额的50%。

09
九、深圳出台工业碳中和补贴政策 ,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2021年7月15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1、扶持方向: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实施围绕电机、变压器、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改造提升项目,智慧(综合)、智能、数字化能源管理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重要污染物源头替代产品项目,节水改造及再生水重复利用示范项目,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以及其他以促进节能、降耗、减排(碳)、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且达到较为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的示范项目。

2、扶持标准:事后直接资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审计核定的项目总投资的30%,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

10
十、广州市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奖励办法 最高补贴达1000万元(2021年5月20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1、支持节能降碳。列入国家、省、市、区监管的重点用能单位,在完成节能主管部门下达的能源“双控”目标的前提下,对2025年度较2020年度产值未下降而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下降200吨标准煤以上,或2025年度较2020年度产值增长25%以上、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0%以上的,按节能量给予500元/吨标准煤补贴,补贴最高1000万元。

2、企业自行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碳排放状况核查或温室气体核查并获得《碳排放核查报告》或《温室气体核查声明/证书》的,按实际委托费用的50%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5万元。

3、企业自行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碳减排评估及达峰评估并获得评估报告的,给予一次性补贴5万元。(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4、对在碳普惠平台签发的项目予以补贴。依据签发的减碳量按10元/吨二氧化碳予以项目单位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10万元。

11
十一、浙江出台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2021年6月1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建立信贷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正面清单,支持省级“零碳”试点单位和低碳工业园区的低碳项目,支持高碳企业低碳化转型;拓宽绿色低碳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

12
十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2021年实现零碳排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园区给予50万元奖励(2021年4月28日)
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补贴政策汇总-碳中和人才平台

鼓励企业、园区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坚持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2021年实现零碳排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园区给予50万元奖励。鼓励协会、联盟、咨询机构等开展减碳节能、清洁生产等技术咨询策划业务,对2021年服务区内(市级)重点用能及碳排放单位5家以上的,给予10万元资金奖励。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应用,给予实施企业市级补贴1∶1配套的资金奖励。

综上,从奖励、补贴对象来看,目前基本以企业为受益主体,与《房地产建筑业碳中和指数研究报告》中“企业应成为建筑碳中和的责任主体”的观点不谋而合。今后,碳减排工作将会涉及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甚至关系到每一个个体。如何做好碳减排、做好碳资产管理,将是各单位需要面对的课题。

通过科技手段,依托数字化的精准监测与控制以减少碳排放量、实现对碳资产的科学精准管理,将是企业的首选。

]]>
https://www.carbonhrss.com/5116.html/feed 0
亚马逊云科技发布碳足迹工具 助力全球客户减少碳排放 https://www.carbonhrss.com/3959.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3959.html#respond Mon, 14 Mar 2022 05:17:36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3959 2022年3月10日,亚马逊云科技宣布,推出全新的碳足迹工具,为客户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业务。通过使用该工具,客户能够轻松了解使用亚马逊云科技如何减少碳足迹,以及与本地部署解决方案的对比。

这一新工具使用易于理解的可视化方式,向客户展示其历史碳排放量,根据客户用量变化评估碳排放趋势,估算他们使用亚马逊云科技替代本地数据中心而减少的碳排放量,而且能够根据当前用量预估未来的碳排放量。随着亚马逊在2025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的运营,比其2030年的原定目标提前五年,并将在204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该工具将显示客户的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

亚马逊能源行业主管Nat Sahlstrom表示:"我们继续履行对《气候宣言》(The Climate Pledge)的承诺,在努力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同时,我们希望为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数据,以衡量他们的碳足迹并实现其碳减排目标。客户碳足迹工具使客户易于使用碳排放信息,并鼓励企业加快制定目标、计划和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客户碳足迹工具的推出是亚马逊对《气候宣言》承诺的一部分。亚马逊在2019年联合发起该承诺,成为第一个签署者,并预计到2040年便可实现净零碳排放,提前10年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承诺的签署方同意定期测量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亚马逊云科技的全新碳排放工具通过提供排放数据,使他们能够轻松将其纳入年度报告,帮助客户履行签署方的义务。

碳足迹工具运作方式

客户将工作负载从本地数据中心迁移到亚马逊云科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节省资金、加速创新或者使运营更加可持续。在许多情况下,迁移到亚马逊云科技比本地部署解决方案更具可持续性。根据市场调研公司451研究的数据,与几个地理区域的受访企业数据中心相比,亚马逊云科技目前可以将客户的碳足迹降低近80%,一旦亚马逊云科技在2025年之前采用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碳排放的削减将高达96%。

有了这一新工具,设定了碳减排目标的客户可以更准确地测量与使用亚马逊云科技相关的排放量。客户碳足迹工具报告了客户的企业排放量,包括他们使用亚马逊云科技时的碳排放,并提供数据展示实现未来减排目标的进展。

此外,该工具还会根据客户自2020年1月起使用亚马逊云科技的情况提供历史碳排放数据,包括一级和二级的碳排放。一级的碳排放直接来自公司运营,如亚马逊云科技数据中心消耗的能源,而二级的碳排放来自购买能源,如为亚马逊设施提供的电力。

该工具的碳测量单位是行业标准的公吨二氧化碳当量(MTCO2e)。它之所以是"当量",是因为有多种温室气体(例如甲烷和氧化亚氮),测量将温室气体转换为会导致等效变暖的碳量。

客户的碳足迹工具通过亚马逊云科技计费控制台共享,并使用能够广泛满足《温室气体议定书》的国际标准的碳数据,该协议提供了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温室气体计算标准。登录亚马逊云科技计费控制台后,客户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和亚马逊云科技服务查看碳排放数据,如弹性扩展、安全、高可用的云服务器Amazon EC2和云中可大规模扩展的对象存储服务Amazon S3。当他们在云中部署新资源时,还可以测量碳足迹随时间的变化。

Salesforce等客户已率先使用该工具

亚马逊云科技与一系列客户合作,测试和开发客户碳足迹工具,包括社交网站拼趣(Pinterest)、云计算软件公司Turbonomic、资源优化管理企业威立雅(Veolia)、云计算公司Workday和软件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

亚马逊云科技向Salesforce提供的数据有助于该公司了解其气候影响力,并使其能够制定计划来避免、减少和补偿碳排放。Salesforce是《气候宣言》的签署者,并与亚马逊一起成为加速森林融资减排联盟(LEAF)的创始成员。该联盟最近实现了为保护世界各地的热带森林提供10亿美元公私资金的目标。

Salesforce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可持续发展全球负责人Patrick Flynn表示:"改进的亚马逊云科技碳足迹数据有助于我们制定更好的战略,采取更好的行动避免和减少排放。我很高兴亚马逊云科技正在提供越来越多关于用量的数据,并把该工具提供给所有客户。随着我们继续共同创新和亚马逊云科技继续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和净零碳承诺方面取得进展,我们期待看到,使用亚马逊云科技服务相关的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拼趣的工作场所可持续发展经理Mia Ketterling也强调了碳足迹工具的好处:"清楚地了解排放源是任何公司建立减排计划的关键。很高兴能够使用客户碳足迹工具来帮助了解我们的足迹,减少运营的影响,并创建独特的拼趣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碳足迹工具加入了其他亚马逊云科技工具的集合,包括亚马逊云科技良好架构的可持续发展支柱(Well-Architected Sustainability Pillar)和亚马逊云科技计算优化器,帮助客户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并尽量减少碳排放足迹。

]]>
https://www.carbonhrss.com/3959.html/feed 0
壳牌气候雄心的秘籍:碳强度与净碳足迹 https://www.carbonhrss.com/3404.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3404.html#respond Tue, 25 Jan 2022 03:33:01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3404 本文以问答方式对壳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目标与举措进行阐述。

什么是净零排放能源企业?
一个净零排放的能源企业是一个不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总量的企业。这意味着壳牌经营活动的净零碳排放——范围1和2的排放——以及壳牌销售的所有能源产品的最终使用的净零碳排放——范围3的排放。

与中国石化目前核算不一样的是,壳牌的目标包括范围3的排放,占壳牌总排放的90%以上。壳牌的目标不仅包括壳牌自己生产和加工的能源的排放,也包括别人生产但经由壳牌销售给客户的所有能源产品的排放。

总的来说,壳牌出售的能源大约是壳牌自己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三倍。因此,考虑到壳牌的全面影响,壳牌必须把壳牌销售的所有能源包括在壳牌的目标中,而不仅仅是壳牌自己生产的能源。

壳牌的最新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将如何实现净零排放?
壳牌的气候目标是到2050年成为一个净零排放的能源企业,与社会同步。壳牌也有临时目标。壳牌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到2030年将碳强度降低20%。这将有助于确保壳牌在正确的轨道上实现更新的2035年和2050年目标。壳牌现在的目标是到2035年碳强度降低45%,到2050年降低100%。

更新后的2035年和2050年目标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壳牌将在计算碳排放强度时开始包括所有为减少排放而采取的行动。这包括壳牌自己采取的行动,以及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用户采取的行动。碳强度目标与壳牌的总体目标一致,即到2050年成为与社会同步的净零排放能源企业。

壳牌业务的碳强度意味着什么?
壳牌的碳强度是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平均强度,按销量加权。换句话说,它是壳牌销售给客户使用的每单位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平均量。它包括与能源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最终使用有关的排放。壳牌使用自2019年以来每年发布的净碳足迹指标来衡量和报告壳牌的碳强度。

壳牌有短期的碳强度目标吗?
壳牌为接下来的三年每年都设定了具体的碳排放强度目标。

从2019年开始,壳牌设定了一个无条件的三年目标,到2021年底将碳强度在2016年的基础上降低2-3%。

然后,在2020年,壳牌宣布了到2022年底减排3%至4%的目标,在2021年,壳牌宣布了到2023年减排6%至8%的目标。

壳牌将2016年作为目标基线,因为这是壳牌首次报告业务的碳强度。

壳牌为实现目标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壳牌已经采取措施减少现有油气业务的排放,并避免在未来产生更多的排放。

壳牌正在增加天然气、生物燃料、电力和氢等低碳产品在壳牌销售的产品组合中的比例。

壳牌正与客户合作,帮助他们解决在使用壳牌销售的产品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为了减少各行业的碳排放,壳牌正在与壳牌的客户和其他人合作,包括支持政府政策。

壳牌如何确保全公司员工支持这一目标?
壳牌的目标与壳牌的员工激励结构紧密相连。壳牌将能源转型条款在长期激励股票奖励中的权重增加一倍,影响了超过16500名员工。对于大多数高层领导来说,这意味着权重从10%增加到20%。壳牌也在为壳牌的企业制定碳预算,激励壳牌的员工用低碳收入替代高碳收入。

壳牌的碳排放强度目标包括哪些排放?
壳牌的碳排放强度目标范围包括:

壳牌的范围1和范围2排放,这些是壳牌自己的生产和加工能源产品的直接和间接排放。

壳牌的范围3排放,包括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使用所产生的排放,无论这些产品是由壳牌还是第三方生产的。还包括与壳牌从第三方购买转售的能源产品的制造相关的排放。

利用碳汇减缓排放,如重新造林或碳捕获和储存。

壳牌的碳强度目标中没有包括哪些内容?
壳牌的碳强度目标包括与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相关的排放。

非能源产品如化学品、润滑油和沥青不包括在内。这是因为它们的最终用途不是燃烧,所以它们不会像液化天然气(LNG)、汽油或柴油等燃料那样作为能源消费。

壳牌的交易活动包括在内,例如,壳牌从别人那里购买产品再出售,但不导致实际产品销售的交易活动被排除在外。

壳牌包括能源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以及最终用户的使用所产生的排放。

然而,壳牌不包括与生产产品相关的资产(例如炼油厂)的建设或退役相关的排放。

壳牌目前不考虑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终端用户为减少排放而采取的行动。

然而,在未来,随着必要的核算报告体系的制定,壳牌将在计算碳强度时开始考虑所有的缓解行动。

这包括壳牌自己采取的行动,以及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用户采取的行动。

为什么壳牌不立即开始计算所有减排行动?
如今,现有的核算体系全面涵盖了能源供应商和用户的排放报告。

具体来说,能源供应商报告的范围3排放来自其产品的使用,这相当于这些产品的用户报告的范围1排放。

然而,在报告缓解措施时却没有这种对等。

这意味着能源用户减少(通过储存或补偿)范围1的排放,并不反映为能源供应商在范围3中的相应减少。

壳牌与标准制定机构合作,打算帮助制定必要的协议和框架,使壳牌能够考虑能源供应商和用户的减排。

正因如此,壳牌预计还需要3-5年的时间,壳牌才能开始计算所有的碳移除量,就像壳牌现在计算所有与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相关的排放一样。

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碳强度是如何计算的?
生命周期分析可用于评估燃料的整体温室气体影响,包括其生产和使用的每个阶段。

例如,汽油的碳强度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排放:

原油的生产、运输和炼制;
燃料到加油站的运输;
燃料在车辆中的最终燃烧。
壳牌使用这种方法来测量壳牌销售的每一种不同能源产品的碳强度。

具体来说,壳牌用每单位能量(MJ)所销售的二氧化碳当量(gCO2e)来计算强度(gCO2e/MJ)。

一旦壳牌计算出每种能源产品的碳强度,壳牌就可以通过对每种产品强度进行加权平均,并根据其销量进行加权,从而计算出总体碳强度。

最后,壳牌扣除或“抵消”存储在碳汇中的任何排放。

例如,壳牌在自己的运作中通过碳捕获和储存来减少排放。

壳牌还减少了从大气中去除并通过自然碳汇储存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些碳汇是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创建的,例如重新造林。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系列能源产品之间进行同类比较,并允许壳牌建立壳牌销售的所有能源产品的平均碳强度。

不同产品的能量含量采用较低的热值,电能采用化石等效方法,因此它与壳牌的其他能源产品在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评估。

壳牌的碳强度是用壳牌的净碳足迹方法测量的。

为什么壳牌选择使用强度衡量而不是绝对基础来报告进展?
壳牌的目标是到2050年成为一个净零排放的能源企业,与社会同步。将壳牌出售的能源产品的碳强度降低到零,相当于将壳牌的绝对排放量降低到零。壳牌已经报告了每年的绝对排放量,自2019年以来,壳牌还公布了净碳足迹(Net Carbon Footprint),衡量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碳强度。这些措施相互补充,使壳牌朝着净零目标的进展得以跟踪。

壳牌的气候目标是否符合《巴黎协定》的减排要求?
壳牌的气候目标与《巴黎协定》的目标一致,即将全球平均气温增幅限制在远低于2摄氏度的水平,以及更雄心勃勃的目标,即将全球平均气温增幅限制在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的1.5摄氏度以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壳牌使用了与《巴黎协定》成果一致的情景来校准壳牌的目标。

这些情景取自IPCC全球变暖1.5°C特别报告(SR 1.5)开发的数据库。

壳牌的目标是到2050年将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碳强度降至零,与社会同步。

这与1.5°C的情景一致,其中大多数情景在2040年至2060年之间达到净零。

壳牌的目标是到2035年,以净碳足迹(Net carbon Footprint)衡量的碳强度降低45%。

这一中期目标是在2035年1.5°C情景下的强度范围内。

实现壳牌的目标取决于社会为实现《巴黎协定》所取得的进展。

如果社会能更快地改变其能源需求,壳牌打算帮助这种加速。

如果它变化得更慢,壳牌就不能像壳牌希望的那样快地行动。

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必须共同演进。

这是因为除非出售人们需要和购买的东西,否则任何企业都无法生存。

壳牌如何选择用于校准气候目标的1.5°C情景组?

IPCC全球变暖1.5°C特别报告(SR 1.5)所准备的情景根据其温度结果和超调程度进行了分类。

超调是指一种情景超出了排放预算,随后依赖汇来补偿超额排放的程度。

为了校准壳牌的目标,壳牌从所有1.5°C的情景开始,然后选择侧重于早期行动、较少依赖碳汇使用的情景。

最后,壳牌移除了范围顶部和底部的任何外围值,以产生壳牌用于目标设定的1.5°C路径。

壳牌公司出售的能源产品有哪些措施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
壳牌的气候目标将要求壳牌公司降低由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分销造成的排放。

这还需要壳牌销售更多排放很少或零排放的能源产品。

将产品带给客户的过程产生的排放约占总排放的10%。

客户使用能源产品产生的排放约占总排放的90%。

壳牌有几个选择来降低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碳强度。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壳牌自身运营的效率,完善壳牌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的投资,以及发展碳汇。

壳牌的数据是否经过外部验证?
壳牌每年向壳牌的环境审计师提交净碳足迹的计算结果以供核实。

保证声明发布在壳牌可持续发展报告和性能数据网站上。

壳牌将如何评估和报告气候目标进展?

壳牌的年度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每年都会报告壳牌碳强度目标的进展情况。

这符合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制定的最佳做法。

壳牌能否提供一个更详细的净碳足迹指标描述?

该指标的预期用途是跟踪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在降低总体碳强度方面的进展,如壳牌的气候目标所述。

该计算包括几个来源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公平基础上),包括壳牌业务的直接排放;

那些第三方为壳牌销售的产品的生产提供能源而产生的排放;

以及壳牌的客户对壳牌销售的产品的消费所产生的排放。

包括原油、天然气或其他原料的提取、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排放,产品运输到客户的排放,以及客户使用壳牌销售的产品产生的排放。

还包括非壳牌所有的生命周期元素的排放,如由壳牌加工但不是壳牌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

或来自壳牌销售的石油产品和电力,这些产品没有在壳牌设施中加工或生产。

此外,还考虑了通过各种措施来补偿排放,比如与自然合作创建碳汇(包括森林和湿地),或者通过使用碳捕获和存储技术来减轻排放。

什么是净碳足迹?
以下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步骤都包含在净碳足迹中:

石油产品:
原油生产,
原油运输(管道/海运),
炼制,
石油产品分销,
石油产品的最终用途;
管道气:
天然气生产;
管道输气;
天然气最终使用;
液化天然气(LNG):
天然气生产,
管道天然气运输,
液化,
LNG产品运输,
接收站LNG再气化,
天然气本地分销,
天然气最终用途;
气液(GTL)燃料:
气体生产,
通过管道运输气体,
气液加工,
GTL产品的运输,
GTL燃料产品的当地分销,
GTL燃料的最终用途;
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的生产、运输(国内/海运)、分配和最终使用;
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化石能源当量的电力以及从国家输配电网络购买和转售的电力;
减少二氧化碳:
碳捕获、使用和储存(CCUS)项目、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和其他碳补偿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影响。
什么被排除在净碳足迹的范围之外?
以下温室气体排放不包括在净碳足迹计算中:

非能源产品(如化学品和润滑剂)的生产、加工、使用和寿命终止处理产生的排放;
建造及拆除生产及制造设施所产生的废气;
壳牌工厂为生产能源而购买的燃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
其他由经营、商务旅行、员工通勤、进口电力、特许经营和投资所产生的废物产生的间接排放;
非供终端客户使用或销售的能源产品交易量;
销售的中间产品的第三方加工产生的排放,例如使用壳牌出售的原料生产塑料;
与从第三方采购的能源原料或由第三方生产并由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无关的资本货物和其他货物和服务的排放。
如何计算净碳足迹?

要计算净碳足迹,首先需要确定壳牌投资组合中每种能源产品的排放强度。

这是使用已建立的生命周期分析原则完成的,包括与产品上市相关的排放和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排放。

然后将各个强度聚合成一个值,每个产品的权重由其销量决定。

在汇中捕获的排放被扣除以得出最终的净价值。

虽然净碳足迹是一种强度度量,而不是绝对排放的清单,但在净碳足迹计算范围内所涵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名义估计值可以从任何一年的最终净碳足迹值得出。

同样,在计算中也可以确定出售总能量的化石当量估计值。

关于净碳足迹的重要注意事项
净碳足迹不是总排放量除以总能源的数学推导,也不是绝对排放量的清单。
它是不同能源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氧化碳强度的加权平均值,使它们相对于最终最终用途处于同一点。使用一致的功能单位(gCO2e/MJ)可以进行同类比较,并对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一系列能源产品的个人生命周期强度进行汇总。
为了计算不同产品的能量含量,利用它们较低的热值,使用电的化石等效方法,以百万焦耳计算它们的能量含量。
壳牌的净碳足迹是一个综合衡量壳牌销售的能源产品的生命周期碳强度的指标。
因此,用于计算净碳足迹的边界定义覆盖的范围比壳牌在《温室气体议定书》下的年度温室气体报告(范围1/2/3)的报告边界要广得多。

因此,在净碳足迹计算范围内的名义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不同于壳牌报告的范围1、2和3的排放量之和。

]]>
https://www.carbonhrss.com/3404.html/feed 0
【资料】80页 碳经济学 中国走向净零碳排放之路 清洁能源技术革新 https://www.carbonhrss.com/2162.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2162.html#respond Sat, 16 Oct 2021 09:55:11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2162 【资料】80页 碳经济学 中国走向净零碳排放之路 清洁能源技术革新-碳中和人才平台碳经济学
清洁能源技术革新 中国走向净零碳排放之路:清洁能源技术革新中国计划到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而中国在全球已经提出净零碳排放计划的国家碳排放总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8%)中占比三分之二。此项计划将从“十四五”规划开始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我们基于不同行业和技术对中国未来实现净零碳排放之路做出了展望,预计到2060年清洁能源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创造4,000万个净新增工作岗位并推动经济增长。我们的碳经济成本曲线显示,净零碳排放有三项相互关联、且具有规模扩大潜力的技术:1)在成本曲线的低端,通过新能源电力实现的电气化将占据主导,有望令中国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脱碳,预计到2060年新能源发电量将增至当前三倍(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进而带动基本金属需求增长(例如铜,预计增长15%)和全国电网的整体重构;2)清洁氢能是第二项最重要的技术,有望推动20%的脱碳,主要集中在工业和供暖领域;3)碳捕集或将覆盖中国碳排放的15%,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出口贡献了中国二氧化碳毛排放量的20%左右:全球消费者对产品碳足迹的意识逐渐增强,碳价边境调整机制若能引入则将令中国实施净零碳排放政策的紧迫性上升并凸显出碳市场的重要性。

 

]]>
https://www.carbonhrss.com/2162.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