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 – 碳中和人才平台 https://www.carbonhrss.com 领先的碳中和人才服务平台 Wed, 31 May 2023 02:05:59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与国际接轨,中国碳足迹向内求变—零碳研究院碳报(第四十三期) https://www.carbonhrss.com/7010.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7010.html#respond Sat, 15 Apr 2023 12:45:08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7010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聚焦5个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2.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3.完善节能审查制度,从源头控制投资项目碳排放

4.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管道纳入国家规划

5.陕西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方案,健全完善双碳标准计量体系

6.福建出台实施方案,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7.阿里将在2030年做到云计算的碳中和

8.宁德时代成立海上风电公司,海风市场竞争料将加剧

9.苹果公司向“恢复基金”再投2亿美元,推进碳移除项目

10.中法两国能源合作深化,将推动世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专题碳讨

与国际接轨,中国碳足迹向内求变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聚焦5个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生产生活加快恢复,工业用能增速明显提高,能源消费小幅增长,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能源行业将聚焦能源安全保障、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零碳解读: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能源工作至关重要。当前全球能源市场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仍然是今年能源工作的首要目标。

2.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能源领域碳达峰工作,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扎实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巩固风电光伏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扩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积极推动生产生活用能低碳化清洁化,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巩固拓展绿色低碳转型强劲势头。

零碳解读:此次工作指导意见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供给端要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水电以及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新建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需求端积极推动能源消费侧转型、加快培育能源新模式新业态,首次提出加快建设智能配电网,助力提高新能源的灵活性和多元负荷的承载力。

3.完善节能审查制度,从源头控制投资项目碳排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新修订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该办法加强了与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政策的有效衔接,突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导向,在节能报告编制和审查中对项目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原料用能、碳排放等数据提供和应用提出要求。

零碳解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完善能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的重要载体,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本身就是用能大户,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的投入和产出方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是当前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时报)

4.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管道纳入国家规划

从中国石化获悉,近日“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我国首个纯氢长输管道项目启动。该管道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点位于北京市的燕山石化,全长400多公里,是我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管道建成后,将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及交通用氢,大力缓解我国绿氢供需错配的问题,助力能源转型升级。

零碳解读: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指出,输氢管道可以实现大规模、长距离输送氢气,并且兼顾经济性。通过建立风光发电—绿电制氢—氢气管输—炼化与交通用氢的一体化氢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示范布局。未来,中国石化可依托“西氢东送”管道建设支线及加氢母站,助力京津冀氢能走廊的高效构建。

B、地方实践

5.陕西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方案,健全完善双碳标准计量体系

近日,《陕西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发布,将实施碳计量科技创新工程、碳计量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碳计量标杆引领工程、碳计量精准服务工程、碳计量区域合作工程以及双碳标准强基行动等8项重点工程和行动,到2030年全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碳排放量值传递溯源体系进一步完善,关键领域碳排放计量测试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零碳解读:计量和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该方案将为陕西相关行业、领域、市(区)和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工作提供重要指引。

6.福建出台实施方案,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福建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印发《福建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绿色低碳运行初步实现。

零碳解读: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此次方案从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社区、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建设绿色低碳住宅、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等多个维度开展规划及部署。此外方案还对城乡建筑节能、垃圾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期按时或提前完成福建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

C、企业行动

7.阿里将在2030年做到云计算的碳中和

近日,在阿里云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表示,如何去践行阿里巴巴的ESG战略当中的绿色低碳战略非常关键,我们希望在2030年能够做到云计算的碳中和,能够为大家提供一朵绿色的云服务。我们不仅是要用清洁能源,同时还要用技术去改变整个数据中心,形成更好的绿色数据中心。

零碳解读: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据中心规模不断壮大,数据中心节能降碳迫在眉睫。作为一家负责任的数字科技企业,阿里必须加快推动自身运营及上下游价值链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发布的《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中提出,不晚于2030年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率先实现云计算的碳中和,成为绿色云。

8.宁德时代成立海上风电公司,海风市场竞争料将加剧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5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电气安装服务,建设工程施工,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零碳解读:海上风电的高景气吸引着多个企业的跨界投资,此前,格力集团旗下珠海格盛与三峡新能源阳江风电有限公司、阳西县人民政府签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格力集团正式进军海风市场。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宁德时代成立海上风电公司,标志着宁德时代在清洁能源领域进一步深耕,并且积极拓展清洁能源产业链。海风市场预计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

D、国际看点

9.苹果公司向“恢复基金”再投2亿美元,推进碳移除项目

4月12日,苹果公司宣布,在最初2亿美元的投资基础上,将向“恢复基金”(Restore Fund)再投多达2亿美元。该基金旨在为高质量的自然碳移除项目提供资金,激励全球投资保护和恢复“关键生态系统”。苹果公司还希望帮助无法通过现有技术避免或减少碳排放的企业,推广可行的碳移除解决方案。

零碳解读:碳移除技术可以帮助加快碳中和的步伐,是实现碳中和重要支撑。当前,Meta、谷歌、马斯克的私人基金会等全球多家科技巨头均投入巨资支持碳移除技术创新及项目开发。苹果公司环境、政策和社会倡议副总裁Lisa Jackson表示:“‘恢复基金’是一种创新的投资方式,走向碳中和经济的道路需要深度脱碳和负责任的碳移除,并且像这样的创新可以帮助加快进程。”

10.中法两国能源合作深化,将推动世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4月6日下午,多家中国企业与法国企业签约合作,主要有:中核集团和法国电力签署《关于“核能支持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蓝皮书谅解备忘录》;国家电投与法国电力签署《低碳创新项目合作协议》;国家能源集团和法国电力签署《国家能源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扩展合作协议》;中远海运、上港集团与法国达飞签署《关于开展港口船用绿色甲醇供应合作的备忘录》;中国航油与空客公司约定将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油(SAF)的生产;中国电建与法国施耐德电气签署《中国电建与施耐德电气合作备忘录》;中广核与法国电力签署《关于核能领域设计与采购、运维、研发合作协议的签署声明》;国家管网与法国GTT公司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

零碳解读:此次中法能源相关企业合作范围广、程度深,包括编制发布“核能支持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蓝皮书、开展低碳创新项目合作、建设“风光氢储”协同融合的海上综合智慧能源岛;展开核能领域设计与采购、运维、研发合作等,将有力推动中法两国及世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入新动能。

二、专题碳讨

与国际接轨,中国碳足迹向内求变

上周,一个被称为“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的系统在成都发布,立刻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关注。

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在全球范围首次实现了碳足迹模型在PC端和手机端层层追溯展示、层层追溯分析,因此被期待能够纠正“碳足迹太复杂,说不清楚也算不清楚”的普遍误解,推动碳足迹进入透明、完整、明确、准确的可信时代,助力各行各业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

1.碳足迹可否打破黑箱,走向透明可信?

4月6日,川投信产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称“天府大数据研究院”)在成都召开产品发布会。不承想,一场略显普通的产品发布,却引起双碳领域的极大兴趣。

会上公开发布了天府双碳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碳管理能力建设服务、碳足迹核算及报告认证、工具平台(SAAS服务)、标准与影响力建设等五大板块产品服务。同时,首度公开了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Chinese Carbon Footprint Open Platform, CCFOP),该平台包含产品碳足迹在线分析系统eFootprint以及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CLCD)。

天府双碳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洪涛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平台上每个产品碳足迹模型和基础数据库模型都可以层层跳转、层层追溯展示模型信息;行业专家由此可以检查碳足迹模型的生命周期过程是否有缺失、检查每个过程的消耗和排放数据是否有缺失;平台上碳足迹有明确的产品种类规格划分和生产技术描述;平台还将支持欧盟产品环境足迹(PEF)指南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

“碳足迹并非说不清楚、算不清楚,恰恰相反,专业的碳足迹工作正在进入一个透明、完整、明确、准确的可信时代。”王洪涛解释。

但“碳足迹黑箱”依旧存在。例如大量使用国外数据库计算中国产品碳足迹,由于各国能源结构、生产技术的巨大差异。又如不细分产品种类规格和生产技术,甚至在标准里出现“塑料碳足迹”之类的表述,然而不可能用一个数值代表各种塑料的碳足迹。

有机构拿“碳排放因子库”来标注碳足迹。“事实上,排放因子一般都是指一段生产过程的输入输出比例系数。然而,碳足迹不是一段生产过程而是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单位产品总排放量。从涵盖的过程范围来讲,碳足迹与排放因子是完全相反的概念。”王洪涛表示。

2.碳足迹已经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随着绿色低碳在全球的发展,世界对产品的碳盘查越来越严格。一方面,低碳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却也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新京报零碳三十人智库专家张中祥先前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中国家一直被要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但得不到相应支持。

然而,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行的碳足迹系列政策却先一步来临。

在全球范围,随着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的推进,随着欧盟一系列碳足迹政策的实施,随着全球品牌企业逐步建立起碳足迹核算与管理体系,碳足迹日益成为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供应链的通行证。

2021年商务部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就率先提出“探索建立外贸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完善绿色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促进国际合作和互认”。

王洪涛解释,以欧盟为例,从顶层的欧盟绿色新政和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开始,推动建立了产品环境足迹PEF(包含碳足迹以及10多种资源环境指标)的指南、认证、标识及市场监管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落实其应用,并实际用于欧盟市场监管甚至市场准入。这将对所有在欧盟销售的产品、对我国出口产品产生影响。

在此趋势下,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国产品碳足迹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兼容欧盟与国际市场的体系要求,达成市场层面甚至政府层面的国际互认,为中国制造产品出口保驾护航,成为双碳政策与实践中最关键的目标和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事实上,欧盟已经建立了详细的产品环境足迹PEF指南、认证和标识体系,仅方法指南、通则和产品细则就超过700页,其内容和要求远超仅几十页的ISO14067等其他碳足迹国际标准。因此,不能以为按照ISO等国际标准或者国内标准完成的碳足迹报告,就能符合欧盟或国际品牌要求。

3.碳足迹可信才会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

天府大数据研究院由川投信息产业集团联合国际大数据顶尖团队共同发起组建。天府大数据研究院将碳中和列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组建了天府双碳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洪涛团队已从事生命周期评价和碳足迹研究28年,直接深度参与了联合国以及欧盟政府的生命周期方法指南和数据库技术规范研究。他主持开发的CLCD2010年正式发布,并持续丰富和更新。CLCD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而且是目前为止,全球仅有的四个基础数据库之一。

王洪涛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CLCD数据库是欧盟发起的国际生命周期数据库网络LCDN最早的成员单位之一,因此CLCD从一开始就兼容了欧盟的数据库技术规范,兼容了欧盟政府ELCD数据库和ecoinvent国际数据库,并且是国际上常用的GHG Protocol(范围三)标准唯一推荐的中国数据库,并已经被国内外众多机构采用,为中国碳足迹获得国际认可提供了专业的数据库支撑。”

当前,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的推进,节能降碳已经获得全社会的认可,绿色产品、绿色活动、绿色消费进入百姓日常生活。这就要求去科学合理地测算碳排放,保证绿色标签的“含绿量”,也为国家的低碳战略提供准确可信的数据支撑。这就需要“正本清源”,确保数据库的“可信”与“有用”。

王洪涛表示,只有推动中国碳足迹进入透明、完整、明确、准确的可信时代,碳足迹才能真正进入普及阶段,全面发挥其作用。

在生产制造体系中,碳足迹可以用于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技术全过程分析,从而支持在产品与技术研发、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中,全面挖掘各种减排潜力,包括直接减排、节能与能源替代、节材与原料和供应商替代、重用与再生循环。并且,可以从单一的碳足迹指标,扩展到多种资源环境指标的生命周期评价(LCA分析)。“事实上,只有碳足迹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以发挥这样全面的作用,可以真正将低碳绿色引入生产制造体系和市场体系。”王洪涛说道。

与此同时,碳足迹也是各国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新内容。基于严谨标准进行产品碳足迹审核认证,基于可信的证书和标签,企业可以对外宣传,并满足国内外客户的要求、满足国内外政府的监管要求,支持绿色采购、绿色消费。这其实是将低碳绿色引入市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真正开展产品和技术低碳绿色改进的企业提供市场动力。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任大明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

]]>
https://www.carbonhrss.com/7010.html/feed 0
​向绿决心打开汽车发展新局面——零碳研究院碳报(第三十一期) https://www.carbonhrss.com/6887.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887.html#respond Sun, 26 Feb 2023 08:57:06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887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生态环境部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总结会议

2.国家发改委公示2022年度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10个推荐城市

3.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弱项

4.氢能第一股北京亿华通正式登陆港交所,市值超70亿港元

5.2022年中国能源经济稳步回升,2023年能源经济走势向好

6.沙特计划发展民用核能,减少对原油依赖

>>>专题碳讨

1.新京报超级汽车论坛推出低碳主题论坛,向绿决心打开汽车发展新局面

2.低碳城市建设升温,北京、杭州、南京领跑

正文

一、政策速递

1.生态环境部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总结会议

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第二阶段总结会议。会议指出,我国作为主席国,领导和推动大会围绕“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取得圆满成功。大会期间,近40个缔约方、利益攸关方宣布了一系列重大行动与承诺;通过62项决定,特别是达成了历史性的成果文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

零碳解读:COP15第二阶段会议是首次在发达国家举办而我国作为主席国的联合国会议,也是我国首次以主席国身份领导联合国重要环境条约谈判。注重顶层设计、周密部署,全方面组织做好会议筹备工作,是大会成功的坚实基础所在。

2.国家发改委公示2022年度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10个推荐城市

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通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评估,拟将北京市石景山区、河北省唐山市、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大庆市、山东省淄博市、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平顶山市、湖北省黄石市、贵州省六盘水市等10个城市,作为2022年度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成效明显的督查激励推荐城市。

零碳解读: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中,一方面要防止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就事论事,另一方面也要杜绝好高骛远、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同时,必须坚持市场原则、问题导向,注重节约和环保,坚持绿色低碳方向。

3.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弱项

1月12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通知指出,焚烧处理能力存在缺口的县级地区,其中生活垃圾日清运量大于300吨的,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日清运量介于200-300吨的,具备与农林废弃物、畜禽粪污、园区固废协同处置条件,并具有经济性的,可单独建设焚烧处理设施;日清运量小于200吨的县级地区,结合小型焚烧试点有序推进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相邻地区生活垃圾日清运量合计大于300吨的,可联建共享焚烧处理设施。

零碳解读:当前,许多规模较小的县,垃圾填埋成为基本选择。随着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垃圾焚烧处理的短板日益凸显。这一次布局,有望推动县城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

4.氢能第一股北京亿华通正式登陆港交所,市值超70亿港元

1月12日,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并开始上市交易。此次IPO发行价为60港元/股,净筹资9.83亿港元,12日平开,市值超70亿港元。亿华通曾在2016年就以“氢能源第一股”的名头登上新三板,而后又在2020年8月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此次是该公司第三次上市。日前,亿华通又相继推出80kW、120kW及150kW等多种型号的燃料电池系统,并于2021年12月向市场发布首个240kW型号,为国内首款额定功率达到240kW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

零碳解读:对于此次成功登陆港交所,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表示,亿华通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研发创新,加快商业化进程,并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力争成长为全球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引领者,助力实现中国双碳目标,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低碳新生活。

5.2022年中国能源经济稳步回升,2023年能源经济走势向好

1月8日, 2023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系列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能源经济稳步回升,2023年能源经济走势向好。最新发布的《中国能源经济指数变化趋势》显示,2022年中国能源经济稳步回升,与宏观经济呈相似循环周期,但波动幅度较小,起到了缓冲带的作用。2023年中国能源经济走势向好,新能源与能源集成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央视网)

零碳解读: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系列报告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综合评估模式研究”的最新成果。此次科研团队发布的系列报告共八份,包括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数、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发展图景等多项内容。

6.沙特计划发展民用核能,减少对原油依赖

据法新社11日报道,沙特能源大臣表示,沙特计划利用自己的铀资源发展该国民用核能计划。报道称,这个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正在努力减少对原油的依赖,并在2018年宣布了在20年内建造16座核反应堆的计划。该项目将耗资800亿美元。据沙特国家媒体报道,2018年3月,利雅得批准了将核活动限制在和平目的的国家原子能政策,并要求加强安全措施,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采取最佳方式。(参考消息)

零碳解读:任何单一的能源保障形式,对于国家能源安全而言都是靠不住的,即便在不缺石油的阿拉伯地区,也是如此;传统能源在新的发展阶段,都将面临绿色低碳的命题。相比其他新能源,核能依旧很具备优势。

二、专题碳讨

1.新京报超级汽车论坛推出低碳主题论坛,向绿决心打开汽车发展新局面

1月11日,在新京报举办“驰而不息”超级汽车评选活动(论坛)上,同步推出了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协办的“绿色低碳——通往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主题论坛。

自从2020年9月,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通过两年多的发展,全国“1+N”的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了全民的共识、自觉的行动,新的被冠以“绿色低碳”主题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2022年,即便在疫情肆虐的时间荒漠里,我国汽车产业依旧保持高昂的发展势头。2022年9月,国内市场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50%;在国际市场,中国汽车销量从十年前占全球24%跃升至32%,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更是超过全球半数。据中汽协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670万辆,同比增长90.3%。绿色低碳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动力强劲。

是什么给予中国汽车如此的发展动力?与会专家认为,是我国老百姓对于绿色低碳的信赖,以及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少不了政策的引导、科技的创新、各界的努力。

1)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姚春德表示,虽然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每年都在以超过2000万台的数目增长,目前汽油消耗已经基本达峰。为什么汽车产业的发展,却没有造成碳排放的对应增加呢?技术发展是减碳的主要措施,这包括汽车电动化的发展,燃油车节油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融合下动力多元化发展。

2)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表示,汽车工业是制造业的集大成者,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工业产业链整合能力、运营能力的综合体现。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大消费的重要领域,是促进经济回升的抓手,建议延长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3)比亚迪汽车品牌及公关事业部副总经理杜国忠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旨在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全国发展的大势所趋。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提出纯电动车、储能电站、太阳能电站等三大梦想,2022年3月比亚迪停止了燃油车的生产,积极响应国家的双碳目标。杜国忠强调,汽车绿色低碳发展既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国家双碳目标的需要,还是产业转型、产业重构的需求,比亚迪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中国汽车强国的建设。

2.低碳城市建设升温,北京、杭州、南京领跑

随着双碳引导下的低碳发展加速,各行各业都将绿色低碳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其纵深发展。从最紧密相关的碳交易、碳金融,到能源变革、绿色制造,再到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绿色低碳已经成了当前最宏大的时代主题。

年终岁尾,在告别特殊的3年之后,新一轮发展已经启动。低碳城市建设最先从标准探讨领域开启。2022年底12月29日,两场由协会联合各方举办的“低碳城市建设”活动,同时在杭州和泉州举行。此外,多场有关城市低碳发展的论坛在北京、上海等多地举办。低碳城市已经来到蓄势待发的关键时间节点,接下来怎么走备受关注。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秘书长、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蔡伟光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建筑与建造能耗总量为22.7亿吨标准煤当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5.5%;碳排放总量为50.8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9%。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的道路上,一方面需要完善标准,对低碳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还需要紧抓建筑的节能降碳工作,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

1)低碳城市建设北京领跑

在杭州的活动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与浙大城市学院联合发布全国首个“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指数”。该指数显示,在全国36个大型城市中,北京、杭州和南京在低碳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最为突出,分列一二三名;上海、天津、重庆、青岛、宁波、成都和广州分列四至十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浙大城市学院了解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指数”首次聚焦建设过程,包括规划、实施、检查、结果、反馈等五个环节,创造性地从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生产效率、城市居民、水域碳汇、森林碳汇、绿地碳汇与低碳技术八个方面,全面解析城市低碳建设水平的动态发展。

2)“百城千企零碳行动”试点3地入围

在泉州,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泉州市人民政府、世界零碳标准联盟等单位主办“绿色发展 零碳未来”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并进行了“百城千企零碳行动”零碳试点成果与典型案例发布。山东青岛西海岸、潍坊峡山、福建省晋江市等3家入围2022年绿色零碳发展城市案例。

2022年12月29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发布通知,为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世界零碳标准联盟等单位起草的《零碳城市创建标准》团体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3)我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的85%

2022年11月,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现场活动2022零碳中国城市峰会召开。国家能源局原正司级巡视员、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会长孙耀唯致辞表示,自全球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共识以来,已经有136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城市占地球面积不到2%,其经济总量占了全球GDP的80%,能源消耗占了全球能源消耗的67%以上,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0%以上。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向零碳转型的载体,建设碳中和城市是实现全球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重高达85%。因此,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

4)建筑领域降碳成低碳城市建设重要内容

促进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节能低碳建筑高水平发展,助力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2022年12月27日-29日,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设主论坛及7个专题论坛,城市、建筑绿色化发展依旧是重点。

住建部总工程师李如生线上参会,他期望,行业同仁明确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工作任务,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促进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白正盛指出,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组织行业资源,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以精细化、精准化的方法,以全口径、全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科学研究,推动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工作。

低碳城市相关活动不断推出是由社会需求驱动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已经来到关键节点,接下来需要好好把握。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王心

]]>
https://www.carbonhrss.com/6887.html/feed 0
什么是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https://www.carbonhrss.com/6873.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873.html#respond Sun, 26 Feb 2023 08:48:38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873

所谓低碳技术,广义说是指所有能降低人类活动碳排放的技术。这些技术可分为三大领域:无碳或减碳技术,捕存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负碳技术)今天韩正副总理提出要大力发展的三种技术。 其中,无碳或减碳技术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绿色能源技术———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等, 二是传统化石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及高效、清洁、综合使用, 三是其他行业过程节能减排技术———制造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碳捕存和利用技术的核心是CCUS技术(Carbon Capture & Storage),即二氧化碳的捕集、储存和利用技术。

  首先是源头控制 的 “无碳技术”,即大力开发以无碳排放为根本特征的清洁能源技术。 这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地热供暖与发电、生物质燃料、核能技术等,其最终理想是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彻底取代。因为,化石燃料燃烧是主要的碳排放源,经由这一渠道每年进入大气的碳排放量约为80亿吨。

  其次是过程控制的 “减碳技术”,是指实现生产消费使用过程的低碳,达到高效能、低排放。集中体现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排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前5位的工业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已超过80%。因此,这5大行业应该作为发展和应用减排技术的重点领域。另外,在建筑行业,通过构建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推进可再生能源与资源建筑应用、集成创新建筑节能技术等可减少电能和燃料的使用。

其三是实现末端控制的“去碳技术”,特指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最为理想状况是实现碳的零排放。

  主要包括碳回收与储藏技术,二氧化碳聚合利用等技术。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调查,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20%至40%,将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就中国国情而言,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已成为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重点领域,这些行业如何发展低碳技术?

我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总体可划分为三大领域。

  一是电力行业领域,目前我国每发一度电要排放二氧化碳0.8—0.9公斤,如果每度电的耗煤量降低1克,全国每年就可减排二氧化碳750万吨。因此,应集中精力加快技术改造,推进火电减排,实施“绿色煤电”计划。这将主要依靠开发煤清洁转化高效利用技术和提高燃煤发电效率实现,其中提高燃煤发电效率能实现15%的减排。目前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效、洁净的煤发电技术,主要涉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 C )、循环流化床燃烧(CFBC)等技术。

  二是材料和制造领域,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一为金属材料制造。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6.6亿吨,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4,每生产1吨钢,采用高炉工艺将排放2吨二氧化碳,电炉工艺排放1吨二氧化碳。钢铁工业必须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推动节能减排。二为高分子材料,2009年,我国生产塑料达4000万吨,如果以石油路线制备的高分子材料为例,有估算每生产1吨塑料,需消耗2-5吨原油,排放二氧化碳4-8吨。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型稳定化技术,提高材料服役寿命,从而节省石化资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另一方面可通过应用生物基及生物降解塑料技术,直接以可再生资源替代石化资源,同时加快发展高效的回收利用新技术。如果从原料到回收处理形成产业链,以年产1000万吨生物基材料为例,单位产品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以上。

  三是建筑领域,目前城市碳排放的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构建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发展低碳建筑极其重要,其关键是建筑规划设计、建造、使用、运行、维护、拆除和重新利用全过程的低碳控制优化。如在建造环节,可利用屋顶光伏发电技术,实现自然光和灯光照明有效整合,可通过建造无动力屋顶通风设备,调节风流风速并带动风机发电;在使用环节,可通过种植屋顶花草建造“绿色屋顶”,不仅可达到降温效果节省空调电力,还能吸收大气污染物;在拆除环节,可通过有效回收利用建筑废弃物,防止发生二次污染。

  清洁能源主要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 首先,我们应积极、有序地发展水电。我国是世界水能大国,水电应该是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第一重点,应促进其“积极、快速、有序”开发和利用。 其次,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是重要的绿色能源,应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推进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等建设;大力推进兆瓦级大功率风力发电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大型风力发电装置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生物质利用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快沼气、生物质气化发电和集中供气技术的开发; 同时,要积极发展核能技术,应大力推进从核资源—核燃料循环—核电站—后处理到核废物处置全产业链的配套协调发展。

]]>
https://www.carbonhrss.com/6873.html/feed 0
零碳建筑知多少? https://www.carbonhrss.com/6863.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863.html#respond Sun, 26 Feb 2023 08:43:12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863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强调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同年10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明确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与此同时,我国首个零碳建筑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已于2021年4月启动编制工作,这份技术标准因仍在编制中,尚无标准号。该标准启动编制标志着我国建筑标准体系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体系向零碳建筑体系发展。

一、什么是零碳建筑?

从定性角度讲,零碳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实现建筑的零碳排放。

从定量角度看,零碳建筑是充分利用建筑本体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建筑运行期间的减碳量大于等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建筑。

二、零碳建筑的主要特征

1、强调建筑围护系统的节能指标

2、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建造和运营阶段的零碳化

4、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占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

零碳建筑将建筑能源需求转向可再生能源,既体现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也体现被动式建筑的“节能性能”。

三、零碳建筑技术策略

1.建筑本体技术

(1)进行与本地区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设计,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减小建筑外围护面积,提高建筑运营用能效率。

(2)采用高保温性能材料和门窗型材,降低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及结构热桥的传热系数,进行关键节点节能设计。

(3)各专业协同设计,保障设备、管线与建筑本体间合理接触,提高建筑空间气密性及资源能源合理配置。

2.建筑微生态技术

通过屋面、墙体、景观复层绿化等措施,打造建筑微生态,提高建筑碳汇。

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建筑微生态雨水涵养量和雨水回收量。

3.设施设备技术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形成微型电网,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降低传统化石燃料消耗。

四、零碳建筑案例

1、贝丁顿零能耗社区

2002年完成的伦敦贝丁顿零能耗社区是英国首个,也是世界上首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

2.、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于2008年9月投入使用,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完成建筑环境和节能策略规划,是中国第一幢零碳排放的节能大楼。

在气候温和地区的小型建筑较容易实现零能耗目标。目前的零碳建筑还多为概念设计,大部分零碳建筑是示范性或实验性建筑。建筑产业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实现零碳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五、零碳建筑的未来发展空间

目前来看,虽然零碳建筑长远来看更经济且节约能源,但真正的实施推广取决于多种元素,包括社会观念、科研水平、建筑成本、管理制度、执行策略等。当前,我国零碳建筑的建设和发展任重道远,还需开展许多方面的工作。

1、加强“零碳”观念宣传,普及节能教育,加强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

2、吸取先进科学的经验,研究创造适宜的低碳节能技术,有效降低零碳建筑造价。

3、培养相关高精尖人才,在建筑设计和能源相关专业中,积极开展有关零碳建筑和零碳城市的科学研究。

4、加大节能减排管理力度,更大力度支持建设方采用零碳节能技术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来源:中国能建云南院)

]]>
https://www.carbonhrss.com/6863.html/feed 0
普通人怎样切入到碳中和这个行业的工作呢? https://www.carbonhrss.com/6835.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835.html#respond Sun, 19 Feb 2023 10:05:40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835

大家好,我是碳知侠。

双碳火了之后有不少人问,

普通人怎样才能切入到碳中和的工作?

自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双碳领域的投资和就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确实,双碳转型,是一场全面的经济社会变革,影响深远,持续时间会很长,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因为这是一场涉及能源革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转型,百万亿的投资规模也不为过。只是有些人在理解碳中和概念的时候,总是很局限,一谈碳中和,言必称碳交易、CCER和碳排放管理员。特别是去年人社部提出“碳排放管理员”这个新职业,以及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后,很多人更以为碳中和就是碳资产管理和碳交易。

碳排放管理员确实很重要,

但在碳中和赛道,

碳管理和碳咨询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个职业。

如果从碳中和技术层面拓展一下眼界,其实新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碳管理软件、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使用、节能减排、碳中和技术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碳金融、碳汇、绿色技术的进出口贸易、清洁能源关键矿物的提炼等等,都可以视为碳中和就业人才,都是为碳中和目标做出重大贡献,赛道非常广阔,也将提供非常多的绿色就业岗位。从目前市场的岗位定价来看,待遇都很不错。

下面,碳知侠结合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国外双碳领域的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双碳领域未来的一些主要就业方向。大的方向上有两个不同选择,一个是碳管理相关就业方向,一个是碳中和相关就业方向。

01.碳管理相关

首先碳管理相关业务我分为企业碳管理、碳市场、政府业务及碳中和+四大类。

企业碳管理的主要业务是以实现企业碳中和为核心,从企业碳排放摸底(碳盘查、碳足迹)开始,制定企业短中长期规划,搭建相应的管理体系,以及内外部沟通渠道,最终实现企业及供应链碳中和及持续减碳。

碳市场以碳资产开发为起点,逐渐延伸为其它类型环境资源开发、其它碳市场参与、碳交易、碳金融等相关业务。

政府业务与企业碳管理有点类似,差别在于政府的业务相对来说更加零散不成体系。

碳中和+则是因碳中和兴起而带动的与其它领域结合的行业,如培训、资讯、信息化、互联网等。

看到这么复杂的碳管理业务图谱,可能你会觉得更加没方向了,不急,我这就给你梳理一下碳管理的职业发展方向。

首先要确定的是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个人能够同时开展碳管理相关的所有业务,从发展方向来看,碳管理相关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低碳技术咨询方向企业碳管理方向碳市场方向

1、低碳技术咨询方向

低碳技术咨询方向是以各类碳排放核算能力为基础,帮助企业和政府解决低碳方面所有疑难杂症的方向。

这个方向比较偏研究,适合愿意专研的从业者。从事低碳技术咨询方向的从业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各类型的报告,如各种类型的碳排放报告或者核查报告、企业低碳规划报告、政府的各类研究课题报告等。

2、企业碳管理方向

企业碳管理方向是以帮助企业实现碳中和、并应对各种利益相关方要求的方向。

这类从业者既可以在咨询公司任职,也可以去各大企业的专业管理岗。企业碳管理方向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企业管理其碳排放及碳资产,使得企业对内以最低成本应对政府及利益相关方要求,对外提高企业形象,同时提高碳资产收益等。

这个方向不需要对技术方面专研有多深,因为大部分实际业务都会外包,但是知识面要很广,同时对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一定要求。

3、碳市场方向

碳市场方向则是以碳交易和碳金融为主的业务,包括碳资产开发、碳交易和碳金融,其中碳资产开发的技术部分与低碳技术咨询方向有一定重叠。

这类业务基本跟人和钱打交道,需要从业者有很强的商业能力和金融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得有一定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特别是碳交易业务,跟股票交易非常类似。如果经验和胆识不够,可能反而会亏钱。但碳市场方向也是收益天花板最高的业务,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获益最大的也就是从事这个业务领域的从业人员。

无论从事碳管理行业的哪一个业务方向,都建议对最基本的两个业务:企业碳排放核算和碳资产开发要熟练掌握,最好直接参与一两个相关项目。

这两个业务可以说是碳中和行业的基础,类似于房地产行业必会CAD,IT业必会java一样。没有这两项业务的经验,后期的职业发展就不会那么顺利。

新手如何进入这一行?

培训证书其实并不能直接帮你入行,目前市面上的证都是培训证,并不是资格证。而现在的企业招人大多都招有经验者,因此培训应该注重学习基础知识和实操,才是你进入这一行最重要的。

因为现在国内的CCER项目还没有重启,碳资产开发的业务现在还很少,也有很难有相关实操经验。所以我的建议是找到那些有碳核查项目的企业(企业名单可以从各省级政府公开招标文件中找到),先进去干1-2年的核查再说下一步发展。

因为核查要求去现场必须两人,核查机构一般情况不会同时排两个熟手去核查一个企业,所以他们本来就需要一个酱油角色跟着去现场。这就给了新人们机会,而且随时都有熟手带着做项目。

这是目前进入这一行最好的渠道,相关核查机构对人员的需求还是挺多的,现在抓紧时间投简历,不要考虑薪酬、长期出差以及工厂现场的脏乱差,你很快就能成为真正碳圈的一份子。

有碳核查需求的企业名单可以从各省政府公开招标文件里找到

那这个政府公开招标文件该去哪里找呢?还有哪些方法能查到这些有核查项目的企业名单?找到这些企业名单后又该怎么找到其中的招聘信息呢?

集中答疑

政府公开招标文件在哪里找?

一般通过各省份政府采购网站就可以查到,以四川省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搜索引擎搜索省份+政府采购网进入官网。

在百度搜索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注意这种官网的网址,百度上会出现蓝色的官方标识,

并且网址一般是:www.ccpg-省份拼音.http://gov.cn

第二步:

进入官网后找到信息查询栏,输入碳中和、碳排放、碳核查等关键词,区域上可以选择到省内各市,就可以看到当地双碳领域的公开招标信息,打开招标链接就能查看供应商信息了。

通过天眼查、企查查等APP直接查询双碳领域招标信息。

以企查查APP为例,先找到招投标栏,再搜索四川省2021年碳中和项目招投标,就可以看到其中的供应商了。

如果想看得更详细,就打开具体招投标信息,然后点原始链接即可。如果想单独看某家企业,就可以在招投标栏里直接搜索该企业(下图示例中衡检测),就能看到它全部的招投标信息。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找到这些公司后,可以搜索其官网或者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找到其招聘信息,如果没找到就打官网上的公开电话咨询招聘情况。

02.碳中和相关

先看一下这张碳中和就业赛道导图

目前有几个赛道基本成型,市场规模很大,都是万亿级的规模。

新能源领域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新能源是基石。以新能源占主导地位,替代煤炭、石油等旧能源,是大势所趋。天然气只能说是一种过渡,最终也需要被替代。替换方式,目前比较常见的是风能和光伏太阳能,这两者已经催生了很多大公司,也有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容纳了很多就业岗位。

当然,围绕风光发电外,还可以通过绿电衍生出很多其他需求。比如电解水制氢、氢氨的电化学转换、其他行业的电气化转换等。

跟新能源相关的还有核电,一般列入清洁能源。现在国际上比较倾向于小型核反应堆(SMR)和核聚变利用,因为可控、安全性好,被资本看好。英国有一家叫First Light Fusion的公司,还通过射弹核聚变发电,腾讯还给投资了。比尔盖茨的基金也投资了一些核聚变技术公司。

当然,新能源还包括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这些都有待开发和广泛利用。围绕新能源上下游的关键矿物提炼,新材料的研发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新能源汽车领域

这个不用多说,宁德时代和特斯拉就是最好的案例。交通领域的脱碳,有赖于燃油汽车的全面颠覆,目前比较可靠的技术路径是锂电池,未来肯定会有其他替代,比如最近比较火热的钠电池,但还没看到大规模商业化使用途径。

跟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是氢燃料汽车。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在重型卡车、长途运输、寒冷地区、公共交通等,氢燃料或许是重要运用场景。

新能源汽车未来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都在大规模推广。由新能源汽车衍生出来的充电桩市场,特别是交换电业务,也会有爆发机会。

储能

第三个万亿级规模市场,我认为是储能。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必须配套储能。这里指的储能,不包括汽车电池,而是跟电网匹配的一些楼宇储能、工业园区储能、风电光伏基地的储能等。这些长时间、大功率的储能,是未来新能源的必备,规模会非常大。

储能的形式就比较宽广了,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里面又可以细分出常见的抽水蓄能、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化空气储能等。有新闻报道过一家瑞士的Energy Vault公司,通过把石头吊到半空中实现储能,这家公司还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2.35亿美金,演员“小李子”都投资了。

其实,除了配套电网的储能,还有一种储能更值得关注,那就是新能源储能。主要是以氢能为主。氢能既是一种新能源,也可算成储能的一部分。因为氢是二次能源,它可以用风电光电电解水生成绿氢,然后储存起来,既可以作为燃料,也可以用来发电。欧洲日本目前在主攻这个方向,如果以后炼钢、化工等领域大规模使用,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氢还可以转化为氨,作为飞机、轮船、火车等动力燃料,也可广泛用于农业肥料。

除了以上几个万亿级规模市场外,

还有一些千亿级的市场也是容纳碳中和就业人员的主阵地。

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

CCUS技术最近很火,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手段,也是一种负碳技术。这种技术需要投资比较大,一般是跟煤电、钢铁、化工、采油等项目联合使用。单独直接空气碳捕集项目不多见,在冰岛有一个,是由Carbfix公司和Climeworks合作的。这个项目是比尔盖茨基金资助了几亿美金。

CCUS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碳市场交易活跃,未来前景很大。不过国内基本都是示范项目,商业项目不多。主要是碳捕集能耗很大,封存难度高,需要封存几百年上千年不出现风险,难度还是很大的,而且后期的风险监测很重要。微软有个团队,专门去市场寻找CCUS项目,发现即使出高价格,都很难买到过硬的技术。

目前像微软、谷歌等大公司,为了抵消碳排放,愿意出价600-2000美元一吨的价格购买碳捕集,但好项目不是很多。未来如果技术成熟,将是一个庞大市场。一些石油公司很推崇这种技术。

二氧化碳制燃料和其他产品

这个赛道跟CCUS有关联性,就是用捕集来的二氧化碳,制取甲醇、乙醇、塑料、混泥土,甚至钻石、家具、粮食等生活消费品。这个赛道刚刚开始,国外有些公司具有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时尚。国内比较少,康鹏教授、刘科院士等,好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未来一旦跟制造业结合,实现技术突破,效率提高,肯定会大有用武之地。

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

除了CCUS之外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包括CCER碳汇项目的开发、海洋蓝藻开发、可持续农业、植物蛋白肉等,将会涌现出大批创新企业,尤其是碳中和技术和装备制造领域,必将诞生成百上千家千亿级的公司。

除了万亿和千亿级别的市场,百亿级规模的碳中和市场就更多了,随便切入一个领域,都有机会。

不说其他,光是碳咨询和碳管理领域的软件开发和智能物联网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其他还包括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节能改造工程、燃煤清洁改造、废热利用、建筑节能改造、碳标签制作等等。

除了这些跟碳中和直接相关的领域外,碳中和的辅助市场,包括碳交易、碳基金、碳信贷、碳债券等在内的碳金融,更需要一些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

时也,势也,逐良木而栖,顺大势而为,自古都是如此。

双碳赛道人才需求的发酵膨胀,

源于最近两年政策步步为营的推动。

在政策大计的东风劲吹之下,

百万亿级别的双碳赛道,

正在成为下一个容纳千万人才的就业新蓝海。

碳知侠说:

文章的每个字,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只希望对得起每位关注我的人。

点个在看,让我知道,在双碳路上你们与我一起成长。

作者/碳知侠排版/小笼包

作者介绍:碳知侠,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中心、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能力建设培训分中心首席知识官,碳知社群主理人,一个专注分享双碳内容的碳圈人。

进入一个行业最高效的方式:找到正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或圈子加入进去,与之交流学习。所以碳知社群顺势而生,专注双碳领域,提供碳圈一切有价值的内容,和碳圈内的高手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
https://www.carbonhrss.com/6835.html/feed 0
《中国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2》发布 碳中和产业合作如何推进 https://www.carbonhrss.com/6768.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768.html#respond Sat, 11 Feb 2023 04:54:18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768

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近日联合发布《中国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碳中和产业包括哪些内容?

《报告》认为,碳中和产业是指对实现我国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包括碳中和牵引产业和转型产业。

碳中和牵引产业包括战略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等,如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风电、光伏发电、水电、核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绿氢制备与多元应用、新型电力系统、负碳产业(碳捕获封存及利用、生态固碳)。碳中和转型产业主要是指传统能源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如传统能源(煤炭、电力、油气等)、工业(钢铁、水泥、化工、汽车制造等)、交通(汽车、地铁、船运、航空等)、城市建筑(建筑节能、电气化)等。

碳中和产业合作就是运用新的技术、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帮助传统的能源及相关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带动社会各方面主体积极主动合作实现低碳发展这一共同目标;通过产业合作,开辟一种新的以低碳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生产力,结合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升级为新的未来产业业态。其本身也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

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主任黄少中表示,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加强产业内部协同及合作是产业良性发展和有序实现产业碳中和的基础和必然要求。而加强产业外部协同及合作往往能够突破产业自身的局限性,打破行业瓶颈。

“四化”助力能源、产业双转型

《报告》系统性地阐述了低碳产业化、产业低碳化、低碳价值化和低碳国际化—“四化”理论,以此作为实现能源和产业双转型的理论基础,其中既需要发挥政策顶层设计作用,又要发挥市场机制驱动作用,形成合力,帮助能源和产业双转型。

低碳产业化主要是指通过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产品与装备,加快重点产业领域布局,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其中涉及技术、装备、产品、产业布局等关键方面。

产业低碳化是指基于“双碳”核算,制定不同产业面向“双碳”目标的战略,包括目标、路径、阶段性任务、企业社会责任等。从碳源分布来看,有效降低生产端碳排放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当务之急。

低碳价值化主要体现在碳市场活动中,以价值标准和价值增值标准来衡量并引导经济活动。低碳价值化主要是以货币计量、利润导向,为碳交易、碳配额、碳税等围绕碳的市场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低碳国际化以低碳经济革命为核心的世界低碳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低碳经济整体。

碳中和产业合作有八种典型模式

《报告》基于”四化”理论,结合四大领域(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的特征,提出能源合作、科技合作、数字合作、碳市场合作、消费合作、金融合作、供应链合作、国际合作的碳中和产业合作八大典型模式。

能源合作是实现“双碳”发展的主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科技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国碳排放基数大、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短,现有绿色低碳技术不足以支撑我国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式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加强碳中和产业链的前端、中端和后端的低碳科技创新与融合。

数字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加速器。一是利用数字经济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此促进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减少;二是利用数字经济推进能源交易的市场化,通过提升能源的配置效率来减少碳排放。

碳市场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一是激励功能,即激励新能源产业或非化石能源产业,以解决减排的正外部性问题;二是约束功能,即约束抑制化石能源产业,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从而,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治理环境污染。

消费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需求牵引力。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要在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而且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促进绿色消费,并以此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金融合作为推动“双碳”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构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来支持国家的碳中和战略,加大对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出针对碳资产、排放权等相关权益的信贷创新产品,支持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相关项目的技术创新与推广。

供应链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循环动力。为了更好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主体,企业在降低自身碳排放的同时,还要促进供应链成员共同实现碳减排。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下,供应链各主体碳减排管理的协同变得更加重要。

国际合作是推动“双碳”发展的重要渠道。碳达峰碳中和国际合作体现在深度参与全球绿色低碳创新合作,构建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和多边机制,组织实施碳中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建设区域性低碳国际组织和绿色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框架下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与示范国际合作,适时启动相关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记者文雯)

原标题:《中国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2》发布

碳中和产业合作如何推进?

来源:中国环境报

]]>
https://www.carbonhrss.com/6768.html/feed 0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才能实现碳中和? https://www.carbonhrss.com/6760.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760.html#respond Sat, 11 Feb 2023 04:49:25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760

“碳中和“指的是国家、企业、个人等的二氧化碳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通过碳汇的吸收量进行完全抵消,达到净排放接近或等于零。在第75届联合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碳中和目标具体表述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我国在全球财务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的发言,碳中和目标指的是全经济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峰,不止包括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世界各国关于碳中和或类似目标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比较常见的有气候中和、碳中和、近零碳排放、近零排放四类。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界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电力行业存在排放体量大、路径依赖强等特点,尤其是在我国仍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必须在满足负荷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推动电力系统低碳转型,需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进行系统层面的调整,协同好低碳转型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如何调整?

一、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电力生产清洁替代,稳步淘汰煤电过剩产能。降低电力生产清洁化成本,补齐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新能源发电上网政策保障体制,推进新能源电站建设。

二、推进电网发展全面升级。持续强化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子设备、高比例外来电接入的条件下电网运行可靠性;加快各电压等级电网设计与升级改造;提高电网调度与控制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优化电网调度运行能力。

三、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推进传统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高系统调节能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与电化学储能高质量快速发展,强化消纳支撑。充分发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作用,完善市场化机制体制,提高各类机组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积极性,促进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

四、推进新能源电力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电力领域适用的CCUS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减排脱碳进度快速高效发展。强化电力能源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综合智慧能源建设,坚持智能供电、智慧用电,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

工业领域如何落实?

一、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业、先进制造业等低耗能、高附加值的行业。

二、坚持提升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效标准的制定和推行,促进工业企业通过升级技术设备、优化生产管理流程等方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三、注意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鼓励工业行业使用电能、氢能、生物质能及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化石能源在工业能耗中的比例。

建筑领域如何落实?

一、逐步淘汰燃煤和燃气供暖,提升电气化水平。通过建筑光伏一体化、储能、地源水源热泵吸收式热泵等技术促进本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逐步淘汰燃煤和燃气供暖,降低碳排放。

二、大力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促进深度减排。采用超高能效设备以及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深度节能减排。又现采用降低能源负荷的手段,优化调整建筑流线和功能,使用自然通风和照明等被动技术。全面利用节能环保建材替代传统建材,降低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所产生的碳排放。

三、完善设备能效标准,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标准。完善家电、灶具等各类设备能效标准,纳入智能技术以示此案系统节能。进一步电力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持续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来源:《“碳达峰、碳中和“百问百答》)

]]>
https://www.carbonhrss.com/6760.html/feed 0
碳排放“大户”转型翻身 欧特克数字手段加码行业减碳 https://www.carbonhrss.com/6724.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724.html#respond Sat, 11 Feb 2023 04:23:23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724

原标题:碳排放“大户”转型翻身 欧特克数字手段加码行业减碳

碳排放“大户”转型翻身 欧特克数字手段加码行业减碳

当低碳发展成为焦点议题,建筑行业、制造行业等碳排放“大户”逐渐成为各界关心的焦点。 以建筑行业来说,国际能源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从全球来看,建筑行业贡献了碳排放总量的40%。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6%。

“双碳”目标下,建筑和制造行业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更多关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各行业开始攻关绿色,探索使用新兴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建造、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等问题。

欧特克认为,数字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对复杂流程提速,并将数据转化为可以引导决策的洞察,帮助改善设计、制造、资产和运营方面等全生命周期表现,从而改善基础设施的效用性、环境性能,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建筑业切入可持续发展命题 绿色建筑也能“惠而不费”

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共识,绿色建筑开启了探索之路,新的技术、产品、施工工艺的不断涌现、成熟和应用普及,让绿色建筑在自然环境和经济成本之中取得平衡成为可能。

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让人类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市场发生了变化,绿色建筑不仅对居住者和环境更加友好,而且还能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资产价值。

欧特克认为,传统的生产模式中,工程建设行业难以管控项目建造流程,容易造成能源和成本浪费。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建筑业应该运用数字技术支持建筑运维,实现节能减排。

据悉,欧特克在可持续发展中有三大重点方向:能源与材料、健康与韧性、未来工作与员工发展。欧特克将客户需求与欧特克的技术相结合,从而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针对绿色建筑方面,欧特克通过与全球工程建筑行业的客户合作,利用技术帮助客户达到碳中和,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隐含碳以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减少对材料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共同创建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Kendeda大楼,图片来源Jonathan Hillyer

以欧特克的技术帮助建造的美国亚特兰大的绿色建筑——Kendeda大楼为例。大楼按照生命建筑挑战(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的20项标准建造而成,达到了严苛的性能标准。在设计阶段,项目团队为了更好地做出Kendeda大楼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数千项决策,使用了3D建模、云协作和虚拟现实工具对不断变化的设计进行准确且快速的建模和估价。

“例如,一项VR演示显示,如果建筑外立面按45%的比例安装玻璃幕墙,既能保证充足的采光,又能将造价控制在预算之内。简而言之,数字技术使可持续而又具有成本效益的建筑设计成为可能。”

发现减碳关键阶段,欧特克数字软件给出“最优解”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显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具体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及其内部运行等环节。那么在全过程减碳中,如何排兵布阵才能取得“最优解”?

欧特克认为,废物和污染并不是意外产生的,而是由设计阶段做出的决策所导致的后果,80%左右的环境影响在设计阶段就已注定。因此,工程建造的设计阶段才是减碳,控制碳排放的关键。如果在这个阶段就能采用循环性原则,做到选择可持续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和流程优化,后续的碳排放才会大幅降低。

据悉,欧特克支持研发了很多数字软件来帮助建筑业在设计阶段就做出更环保的选择。这些软件和平台包括免费的碳管理工具EC3、具有衍生式设计功能的Revit, 数字孪生平台Tandem、利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分析设计方案的Spacemaker等。

在碳足迹管理方面据介绍,欧特克支持研发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工具EC3能是一个免费的开源工具,可以更好地向设计师、建筑商及业主展示他们所选材料的碳足迹数据。随着碳足迹透明度的提升,项目团队可以做出减少气候影响的材料选择。同时,欧特克的数字孪生技术与隐含碳计算相结合,能够帮助工程师实时发现技术如何减少影响。

Spacemaker则利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帮助建筑师、规划师和开发商快速评估影响建筑可持续性的场地规划方案。如果应用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早期阶段,Spacemaker可以分析城市各区块内多达100项的指标:区划、景观、日光、噪音、风、道路、交通、热岛、停车等等。据悉,该软件具备风模拟功能,可用以分析建筑物的导风模式,从而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来优化设计以提高人们的舒适度。

Økern Sentrum项目,图片来源A-lab建筑事务所

挪威奥斯陆近9.3万平方米多的功能开发项目Økern Sentrum就借助了Spacemaker,对噪音级和日光量进行了优化。开发商联同A-lab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以及城市规划方一起,将建筑设计导入Spacemaker后,成功地在最为嘈杂的住宅立面将噪音降低10%,而且光线低暗的住宅区域也减少了超过50%。

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工程师和设计师在工程建筑或者机械制造设计的初期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衍生式设计等数字技术进行最优设计,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数字解决方案出现,建筑业可持续性策略“化繁为简”

数字经济时代,云计算、BIM、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在颠覆工程建造的全流程,建筑数字化也迎来时代发展的契机,成为驱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当可持续发展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正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建筑业被催生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欧特克认为,工程建造行业转向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两大主要挑战,一是技能缺失,二是资源匮乏。比如目前工程建设行业对于项目建造流程管控难,容易造成能源和成本浪费以及项目逾期,同时没有技术支持的建筑运维,无法实现节能减排。

对此,欧特克建议企业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优化价值链。例如,使用衍生式设计减少对原材料的使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提高性能并减低成本。通过系统集成(集成式供应链)可以提高流程透明度,以减少废弃物和节约能源。而使用自主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则有助于提高劳动力效率,并通过提高能源和材料的效率助力打造智能工厂。

随着综合数字解决方案的出现,可持续性策略的转变得以化繁为简,这也进一步促使企业实现更多的可持续性实践。

在帮助行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中,欧特克不断“兼收并蓄”,推进技术创新升级。过去几年,欧特克有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收购,如宣布收购Pype、Spacemaker和Innovyze等公司。这些举措旨在帮助客户实现自动化,并获得在建筑工程效率、可持续建筑工地布局和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洞察。

欧特克也在不断地创造解决方案,以帮助客户更容易地将积极的影响转变为现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https://www.carbonhrss.com/6724.html/feed 0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 https://www.carbonhrss.com/6283.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283.html#respond Sat, 31 Dec 2022 00:05:29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6283.html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受邀参加2022年12月28日2022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暨第五届全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大会”并作了题为“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报告。实现能源转型,由碳基能源转为零碳能源,是中央确定的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在建筑领域如何落实,如何实现低碳转型?江亿认为:应该建立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只有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所得结果才能纳入碳排放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促进减碳。因此如何核算碳排放是关键问题。本报告介绍了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一些相关问题的澄清。

 

报告内容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报告 | 建立建筑领域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End

]]> https://www.carbonhrss.com/6283.html/feed 0 关于举办“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的通知 https://www.carbonhrss.com/5433.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5433.html#respond Mon, 19 Sep 2022 11:40:44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5433 关于举办“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的通知-碳中和人才平台

关于举办“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的通知

一、培训背景: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发布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全年重点工作之一。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市场中主要耗能产业,相关领域从业者更需要对碳市场的机制和逻辑有更清晰的认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的公告。并批准其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5015-2021,要求自2022年4月1日起作为我国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实施,严格执行全部条文在此基础上,启动自身基于碳资产管理的体系和能力,了解如何对碳排放进行精准计量和核算,如何对碳资产进行数字化组合管理,了解绿色建筑政策、标准及关键技术,是更好应对双碳时代下建筑业的巨大变革的自我提升关键措施。

为响应国家及天津市号召,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联合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绿色建筑碳管理”线上录播培训,该课程由双碳及绿色建筑一线专家讲师亲自授课,结合行业、项目案例,对建筑及相关领域从业者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 

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培训对象:

1.地产企业绿色运营岗、设计岗、项目发展岗、市场推广岗等;

2.建筑节能服务、建材、设备、检测机构等绿色节能行业企业;

3.建筑行业涉及节能减排、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相关从业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

4.从事碳排放碳核查的咨询服务机构、第三方核查机构、节能服务公司相关技术人员;

5.其他关注建筑行业碳中和的人士。

四、培训特色

1.聚焦建筑行业:课程聚焦建筑行业,专业化服务团队,切实解决建筑行业在双碳背景下的发展难题。

2.线上沙龙:不定期线上沙龙研讨答疑,专家讲师亲自解答学员疑惑。

3.线下研学:参与录播课程的学员,可报名参加线下研学营,实地参观绿色建筑、零碳建筑等项目案例,使学员切身感受绿色建筑的魅力,并创造学员间合作机遇。

4.理论结合实际:注重碳交易、碳中和实操案例的讲解,体验碳交易流程,掌握交易过程中的技巧;

5.在线学习平台:一站式在线学习平台,实现与政策制定者、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在课堂内外的沟通交流;

6.专业化考试系统:培训后,学员需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官方考试平台参加考试;

7.权威机构能力认定: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后,获得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与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天津)中心的“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证书,该证书可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证书管理平台查询。

五、培训内容(24课时)

1.模块一 绿色建筑政策及标准

  •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政策(国际篇)
  •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政策(国内篇)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上)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下)
  •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2.模块二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 零碳建筑关键技术
  • 零碳建筑案例赏析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 绿色建筑节能运维
  •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及应用
  • 建筑领域绿色金融与碳金融

3.模块三 企业碳中和与碳普惠综述

  • 企业碳中和背景解读(上)
  • 企业碳中和背景解读(下)
  • 企业为什么要做碳中和
  • 企业碳中和方案制定及行动、我国碳普惠市场

4.模块四 我国碳市场建设与碳交易实践

  • 30/60目标背景和思考
  • 区域碳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碳市场交易规则及操作流程
  • 如何参与碳市场

5.模块五 碳资产管理与项目开发

  • 碳资产概述
  • 国内碳资产开发
  • 减排碳资产开发
  • 企业碳资产综合管理和服务

六、培训形式

培训采用线上录播授课加直播论坛答疑,培训后采用线上考核方式,考试合格后发放培训证书。

关于举办“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的通知-碳中和人才平台

七、培训费用

含培训费、电子版资料、考试费、证书费)。

八、考试安排

1.将报名表、缴费凭证、证件照发送至报名单位,证件照格式为JPG或PNG,白底免冠,文件大小1M以内。

2.考试时间:每月最后一个周六;

3.考试网站: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考试系统,考前开通;

4.考核形式及时间:线上考试,考试时间上午10:00—11:00;

5.考核流程:请参加考试的学员将报名信息发送至报名单位,统一申请考试账号,登录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考试系统参加考试;

报名联系方式:
关于举办“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的通知-碳中和人才平台

 

 

]]>
https://www.carbonhrss.com/5433.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