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汇 – 碳中和人才平台 https://www.carbonhrss.com 领先的碳中和人才服务平台 Sat, 11 Feb 2023 05:02:40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美文|蓝虹: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森林碳汇 https://www.carbonhrss.com/6782.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782.html#respond Sat, 11 Feb 2023 05:02:40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782

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森林碳汇

蓝  虹

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森林碳汇的吸纳中和作用发挥了很大作用。森林树木在生长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林业碳汇。它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起到中和碳排放的作用。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吸收这次冬奥会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冬奥会净零排放的碳中和目标得以实现。从申报冬奥会开始,植树造林形成森林碳汇就确定为冬奥会碳抵消碳中和的主要措施。京津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在2016—2021年期间,以及,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在2008—2021年期间的碳汇量,都在计量、监测和核证后,捐赠给了北京东奥组委会。这两个项目,一共产生的碳汇量是110万吨。可以吸纳中和几乎全部冬奥会的碳排放。

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

“蓝教授,我也参加了碳中和呢。”接到厦门的朋友梅馨的电话。原来,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推出了个人碳足迹核算清单,将自己的行动输入这个碳足迹核算清单,就可以显示你的碳足迹,也就是你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然后,可以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购买绿碳汇或者蓝碳汇,就是森林碳汇或者海洋碳汇,抵消掉你的碳排放量,实现个人净零排放的碳中和。

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一吨森林碳汇就是通过增加森林种植可以增加的吸收一吨二氧化碳的能力。海洋可以通过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或转化为海底碳酸钙,从而吸收固化和减少大气层的二氧化碳。

梅馨和我说,自从运用了碳足迹核算清单,她学会了怎么尽量减少自己的碳排放量。“每节约一度(1立方米)电,可少排0.9千克二氧化碳。每节约一度(1立方米)天然气,可少排0.19千克二氧化碳。每节约一张A4纸,可减少0.002千克二氧化碳。每少用一个塑料袋,可少排0.1克二氧化碳。每少喝一斤酒,可减排2千克二氧化碳。每节约一千克粮食,可减排0.94千克二氧化碳。选择非电动牙刷,可少排放近48克的二氧化碳。选择节能灯代替60瓦灯泡,可以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倍。选择晾晒衣物代替滚筒式干衣机,可少排2.3千克的二氧化碳……”

梅馨流利地和我说着各种减碳数值,我惊讶地听着。梅馨,她可是一位纯经济学教授呀,一次去厦门开经济学会议,因为我们绿色金融也属于经济学领域,所以与她相识。当时,我和她说起气候变化、碳减排、碳中和,她还很困惑,没想到,现在已经成为半个碳中和专家了。

梅馨和我说,她最近举办了一次经济学学术会议,现在低碳绿色也是经济学的主旋律,为了实现碳中和的会议,她在会议安排上处处减碳,比如,用无纸化的方式进行会议文件和信息交流,会议外出都采用公共交通等。但无论怎么减排压缩,最后还是有一部分额外的碳排放,这些额外的碳排放,她通过从厦门交易中心购买森林碳汇,实现了碳中和。

我就和她开玩笑:“梅教授,您跨界呀,您已经知道怎么实现碳中和了呀。”梅馨说:“那当然,最近,碳中和碳减排碳交易已经成了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了。就以知名企业特斯拉为例,特斯拉最近三年通过销售碳排放积分,分别获利4.19亿美元、5.93亿美元和15.8亿美元。而2020年特斯拉的全年净利润是7.21亿美元。也就是说,特斯拉如果没有15.8亿美元销售碳排放积分的收入,它的全年净利润将会是亏损的。这说明,碳减排已经影响到很多企业的经济命脉了。依靠新能源车特有的低碳排放特点,特斯拉大幅提高了自身利润水平,从而在市场争夺战中占领了优势。”

梅馨说:“现在碳中和正在改变大家的行动呢。我现在都已经养成习惯了,每天晚上都会打开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网站,点击进入‘碳足迹’清单,算算自己的碳足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天里,我开私家车三公里,产生了0.72千克二氧化碳。用了三个塑料袋,产生了0.03千克二氧化碳,用电两度,产生了1.05千克二氧化碳。吃了两个鸡蛋,产生0.05千克二氧化碳……但是,蓝教授,您知道是什么产生二氧化碳最多吗?我一直以为是开私家车,我都准备好了我的个人减碳计划,就是尽量不开私家车,尽量坐公交地铁出行。可是,算了后,我才知道,对于我们女生来说,碳排放最大的原来是买衣服呀。我一天买了三件衣服,产生了19千克的二氧化碳。需要两棵树用8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森林碳汇才能中和掉。”

梅馨皱着眉说:“碳减排碳中和,对我们女生真是不容易呀,我们都不能买衣服了。您看,我都没什么消费,就是爱买衣服嘛,我喜欢穿各种各样漂亮的衣服。可是,看买衣服的碳排放量这么大,我都不敢买了。这个春季,就添置了那三件衣服,后面即使看见有漂亮衣服,一想到这么大的排放量,都约束自己不敢买了。看着漂亮的衣服不能买,对女生来说,真是有点痛苦呀。”

她笑着看着我说:“蓝教授,您肯定没有这样的烦恼吧,我看您就爱穿西服和牛仔服,都是永不过时的,买一套可以穿很久。您实现碳中和肯定很容易。”

我的脸就有点红了。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对我都有误解。记得有一次一位男同事和我发牢骚,说他的妻子,最爱买衣服了。平时看着弱不禁风,所以,他承包了所有的家务。可是,只要周末去买衣服,他妻子立即精神抖索,毫无疲惫倦怠体弱之感,雄赳赳地在各种商场奔波。他反而累得不行。

最后,我的男同事感慨地说:“蓝教授,您肯定不这样,您是高级知识女性,肯定是就喜欢做学术,不会这么肤浅地就是喜欢买了一件还买一件,即使衣柜里满是衣服,还要到处买买买。”我很心虚,背就立得不那么直,含含糊糊地说,没听过天下乌鸦一般黑吗?

我其实也是很喜欢买衣服的,很享受买衣服那种试来试去的过程。虽然因为工作,我的衣服大部分都只能是西服或者牛仔服,但是,西服也有各种款式呀,长的短的掐腰的廓形的,衣袖衣领也可以变幻出各种样式。我也有大大衣柜的满满的衣服。现在好了,要实现碳中和,也不需要纠结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是否需要添置新衣了。我这个春节,为了实现自身的碳中和,一件新衣服也没有买。

现在梅馨问起来,那么作为著名环保专家的蓝教授,为了碳中和不买新衣服那是必须的,还纠结什么呀。所以,我赶快连连点头:“不纠结!不纠结!”

梅馨说:“因为碳中和对经济影响太大,她最近也在研究低碳,研究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她说:“大气层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即便我们把水调得很小,浴缸早晚还是会被注满,而浴缸水注满之后,水自然就会流到地面上。这就是我们要必须阻止的灾难。所以仅仅设置一个小流量(减排、低碳)是不够的,还需要打开浴缸下面的排水阀(碳汇),才能让浴缸的水位停止上升,也就是要实现的碳中和,即碳排等于碳汇,或者说是净零碳排放。”到底是学者,虽然跨界,梅教授的比喻是很恰当的。

梅馨说:“最近厦门的碳中和推进得很快,例如,厦门航空、兴业银行和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联合推出了“碳中和”机票。旅客自愿在航程最低价的基础上加付10元,在结束旅行后,厦门航空和兴业银行就会委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通过蓝碳基金购入与这次旅行增加的碳排放量等量的海洋碳汇,用海洋吸纳二氧化碳的能力,抵消这次航行的碳排放量,从而实现碳中和的航行。”梅馨说:“现在已经有超过5万人次购买了这种‘碳中和机票’。”

我说:“现在真是全国都在进行碳中和行动呀。苏州拙政园还连续举办了三届零碳婚礼呢。以新人购买森林碳汇的形式,抵消婚典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零碳婚礼,将传统婚礼和碳中和有机结合起来,婚礼更加有意义了。”

梅馨说:“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集体行动,对抗气候危机之战呀。全球都参战。全球有25个城市联合承诺,力争到2050年成为碳中和城市。这些城市包括纽约、巴黎、墨尔本、伦敦、米兰、哥本哈根等。”

我赶快说:“我们北京也是碳中和主战场之一呀。北京在2012年就实现了碳达峰,现在正在努力实现碳中和。将要出台《北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梅馨说:“那当然,现在全球对于碳中和样板,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了,因为北京举办了碳中和的冬奥会呀。”梅馨觉得,即使放在全球来看,碳中和最好的样板,也是北京冬奥会,首先利用绿氢能源、风电、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制冰等努力把碳排放减少到最低值,然后,再用森林碳汇等中和吸纳这些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整个冬奥会的净零排放。

110万吨林业碳汇

我说:“是呀,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森林碳汇的吸纳中和作用发挥了很大作用。森林树木在生长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林业碳汇。它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起到中和碳排放的作用。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吸收这次冬奥会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冬奥会净零排放的碳中和目标得以实现。”

梅馨说:“冬奥会是巨大的赛事,北京竟然储备了这么多的森林碳汇。”我说:“是呀,从申报冬奥会开始,植树造林形成森林碳汇就确定为了冬奥会碳抵消碳中和的主要措施。京津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在2016-2021年期间,以及,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在2008-2021年期间的碳汇量,都在计量、监测和核证后,捐赠给了北京东奥组委会。这两个项目,一共产生的碳汇量是110万吨。可以吸纳中和几乎全部冬奥会的碳排放。”

梅馨说:“这些森林在完成冬奥会碳中和任务后,其产生的吸纳中和碳排放能力还能保持多久呢?”

我说:“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碳,虽然树木也有自然的衰老和死亡,但树木的寿命比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成百上千年。而且,这次冬奥会碳汇林的培育,选择的主要是油松、侧柏、槐树、银杏等北京本土的乡土树种,这些树种的生长符合北京市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在生长过程中更加健壮,不需要大量额外的管护,吸碳固碳能力比较强。而且,碳汇开发周期一般是20~30年,但这些树种,生长周期都在百年左右,远远长于碳汇开发周期。例如,针叶树种生长周期在150年以上,例如油松、樟子松等;硬阔叶树种生长周期为100年以上,例如榆树等;软阔叶树种生长周期在80年以上,例如杨树等。”

梅馨在视频那边不断点头积极回应我,不断点头鼓励我说下去。我说,对一个森林系统来说,森林一旦培育成功,有老树衰老死亡,但同时又会有小树更新长大。只要对森林科学管护,维持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量就会处于平衡状态。

而且,这次百万冬奥会碳汇林的培育,和以前的简单的植树造林是不一样的。这次重点不是树木的概念,而是森林的概念,按照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模式栽种和培育碳汇林。例如,纯林面积不超过1公顷;每6~7公顷不少于8种乔木树;每6~7公顷设置1~2处动物筑巢场所,给动物免费发房子呢,以吸引野生动物落户。而且,在乔木树之外,还间种了五种以上果实丰富的乔灌木,以及五种以上结籽丰富的草本植物。

梅馨说:“北京新增了这么多森林,那要成为森林之都之城了。”我说:“是呀,北京现在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高达45%。这一轮冬奥会碳汇森林的建设,形成了千亩以上绿色森林250处,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29处,还建设了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等绿色休闲空间。”

梅馨说:“我对北京最初的印象,是来自郁达夫写的《北平的四季》:‘北京城,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都会。’”我是爱文学的,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正是我喜欢的散文,听梅馨提起,我忍不住就吟道: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梅馨笑笑,说:“可是我后面去北京,好像北京并不像郁达夫描写得那样,绿得要让人昏厥过去呀。”我明白梅馨的意思,说:“可不是吗,我刚到北京上学的时候,也是带着要被绿晕过去的憧憬,可是,当时,北京还是一个黄沙漫漫的都市,一到春天,我们都要包着头巾,街上好像走着一个个蒙面大盗一样。当时沙尘暴太严重了,有句谚语:白天二两土,晚上还要补。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还有满城飘散的柳絮,感觉呼吸都有些紧张。后来又是PM2.5颗粒,雾霾等,和郁达夫笔下绿色海洋涛浪的北京城,真是不同。”

但是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北京城已经成为森林之都了,提出的口号是,要让通州的小兔一路安全地跑到延庆,这要多么浓密的森林覆盖面积呀。我家小区周边,所有空地都被绿化了,周边还新增了很多公园。因为森林多了,所以大气质量也变好了。沙尘暴没有了,大家现在都不用像我们当时那样裹着头巾,缩肩缩背地抵御沙尘暴的侵袭,感受内蒙古大草原吹来的狂风。也没有雾霾了,现在的PM2.5的浓度只有30毫克/立方米,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碳汇林和北京热岛效应

梅馨很认真地听着,这激发了我作为教师特别爱上课的热情,我开始在梅馨面前卖弄我的环保知识。我说:“梅教授,知道吗?这次冬奥会碳汇林,不仅帮助冬奥会吸纳了碳排放,而且,也对北京市热岛效应起了很大的扭转和遏制作用,给北京人带来了真真实实的环保实惠。”

“什么是热岛效应呢?”梅馨也是大学老师,所以,特别知道怎么激发我的教学欲望。我说,因为自然生态系统相对丰裕的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城市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所以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 左右,最高可达6 ℃以上。

“那城市热岛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梅馨以学者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特性追问。我说:“城市化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所以,产生了很多与生态系统不协调导致的问题,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很重要的环境危机。人类生存是需要相对稳定的气候,森林、树木、草原、水、湖泊、河流、沼泽等,就具有稳定气候的特征。可是,城市化,意味着城市区域的森林、树木、草原、湖泊、河流这些自然生态的消失,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混凝土、柏油马路,这些人工建筑物吸热快,不具有自然调节气候的功能,再加上城市人口聚居,会导致城市区域气温升高。”

区域气温升高,就会吸引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城市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形成低压旋涡,使城市中因为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工业生产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例如粉尘、PM2.5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在城市热岛中心区聚合,无法散发出去,形成高浓度而且长期停留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

梅馨问:“主要会引发哪些健康危害呢?”我说:“可以导致肺癌、心脏病、肺气肿、哮喘,还可以诱发各种皮肤病,甚至皮肤癌,抑郁压抑、失眠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疾病。会严重提高城市居民的死亡率,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梅馨叹息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本身已经导致地球气候变暖,城市再热量聚集,散热功能受到影响,那城市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城市热量的负面影响。”

我说:“是呀,很多人口密集地区和气候潮湿的城市,比如纽约、东京、伦敦、香港等国际大都市,都受到了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病的双层影响。热岛效应会造成恶劣的天气,使城市内的天气酷热难耐,并且可能引发雾岛、雨岛、干岛和浑浊岛等多重效应,还会使雷电和暴雨这种极端天气增多,从而引发次生灾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热岛效应会危害人体健康,会导致高温引发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和精神紊乱、忧郁压抑等神经系统疾病。气温过高还极易引起中暑,并使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而且,气温持续在较高值时,城市生产和生活用电、用水量也会增加,造成电力紧张,供水困难,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除此之外,高温会加快城市废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使地表臭氧浓度增加,破坏大气环境。

城市热效应还会导致贫困人口受到更深的环境影响。例如,为了减少热岛效应引起的不适,大量的建筑物,例如写字楼、办公楼、高档住宅、豪华宾馆、商厦、酒楼、医院、影剧院,甚至汽车等等,都会把各自的空调长时间打开。这样做的结果是,部分室内(包括汽车内)温度大大下降,但却会导致室外温度更高,这是由于众多空调在制冷的同时不断地向外界排放热量所致。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把一部分空间的热量“转移”给了另一部分空间。所以是一种“热转移现象”。不仅如此,在这个所谓的“转移”过程中,由于大量空调设施工作时的机械运转,还会产生大量额外的热,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这种现象还带来了贫富差距问题,就是城市中收入高的人们一般都在有空调的室内工作,坐车也是开着空调,回到家里也依然开着空调;而那些收入较低的人们,一般大多从事室外或半室外工作,骑车也是自行车或摩托车,回到住所要么是没有空调,要么是为省电费而不肯长时间开空调。

“热转移现象”意味着,在富人享受凉爽的同时,把多于自然界的热量“转移”给了那些在室外整天忙碌的“穷人”,使他们感到更热,受到气候变暖、热岛效应联动伤害更严重。

梅馨问:“那应该怎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呢?”我说:“大多数为城市社区降温的努力都依赖于将森林湿地植被等自然生态系统重新引入城市环境,以模仿大自然本身的自然冷却、阴影和反射技术。例如,增加更多的公园、绿地、绿树成荫的街道和城市农场;越来越多地采用‘绿色’或生态建筑,并在建筑设计中加入绿色屋顶等功能,降低室内和室外温度。”

北京曾经热岛效应也很严重。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研究员任国玉和他的团队曾经定量化了热岛效应的程度。在分析了2010年7月2日至6日北京一次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后,任国玉发现,在这5天中,城区和郊区午后的最高气温平均相差1.5 ℃,最高时相差2.5 ℃;这一差值在凌晨更大,局地超过5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气候与环境研究》杂志上。

我给梅馨发去很多北京新增绿地和公园的照片,这些作为冬奥会碳抵消的森林湿地公园,社区公园,小微绿地等,大面积增加了北京的绿色植物,增加了水体、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把大自然引入城市,通过构建森林城市,重新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可以大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是不可以离开大自然的。梅馨仔细地看着这些照片,赞叹说:“这是在城市打造绿野仙踪呀。”

从通州到延庆

我对梅馨说:“北京已经脱离了城市绿化的思路,进入了城市森林的轨道,更加关注将森林的生态系统引入城市,例如立体化的森林植物群体,不是单一的草地,而是高大乔木层、中间灌木层、底下草地层的综合养育,森林动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培育,森林与湿地的综合一体化生态系统的打造,帮助森林动物跨越城市的生态廊道的建设等。所以,通州的兔子,可以一路无障碍地奔跑到延庆。”

梅馨就笑,说:“我想看到那只可爱的兔子。我说,现在我们小区都有野兔子呢,还有松鼠。我还有一只松鼠小朋友呢。我赶快又炫耀似的向梅馨展示了我的松鼠朋友Amy的照片。长尾巴、大眼睛、前爪环抱果子的松鼠Amy萌态十足,梅馨惊喜地叫了起来。看,任何人对可爱的小动物都是毫无抵御能力的。”

吃着东西的松鼠Amy眼睛闪闪发光,真是一只没有思想觉悟的馋嘴小家伙呀。我说别看Amy长得像挖煤的,内心可是一个傲娇的小王子呢。给它东西吃,很高傲的,不好的松子不吃,最爱吃“三只松鼠”的松子。

Amy面对食物的高傲样子,说明它生活的周边生态环境很好,给它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比如,鲜花、嫩叶、坚果、昆虫等。

梅馨诧异地说:“我一直以为松鼠就爱吃坚果,没想到它还吃鲜花呀。”我笑着发给她一张Amy正用小爪子抱着鲜花啃的照片,“我们的Amy小王子当然是喜欢吃鲜花的,就好像绿野仙踪中的小王子。”

Amy已经和我很熟了,每次我坐在它经常出没的那棵树下休息,感觉树上晃动得厉害,就是它来了。蹦蹦跳跳肆无忌惮地在树上跑来跑去,宣誓着它的主权,或者下到地面,和我一起坐在椅子上休息,晒太阳。我会带些“三只松鼠”的松子等坚果零食,撕开袋子,就放在椅子上。我并不请它吃,自己吃。但Amy就是这么不客气,看我吃得高兴,不用请,伸出小爪子自己就大大方方地拿。它好像还很喜欢喝可乐,有次我带了可乐坐在椅子上喝,它看见了,跳到我身上也要喝,我给瓶盖倒了满满一瓶盖可乐,结果,它就喝完了,高兴得摇晃着大尾巴。看来,Amy也喜欢喝快乐水呢。

梅馨看着Amy的照片,乐得哈哈大笑起来:“这只可爱的小妖精,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呀。”

我说:“梅教授,您现在到北京来看看,就会发现,北京已经很像郁达夫当年描述的,是一个绿色海洋涛浪的北京城。冬奥会碳汇森林培育中,仅仅石景山就打造了石景山景观公园、秀池公园、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永引渠南岸森林公园、麻峪滨河城市森林公园、炮山城市森林公园等,还有占地1142公顷的北京冬奥公园,已经成为了湿地观光、观鸟、科普教育基地。”

北京副中心通州,在新城区建设中,更是直接就带入森林城市的设计理念。是先把绿色格局奠定好,形成绿色生态骨架,之后再填充其他部分,最后人融入其中。就是先建设城市森林架构,再建办公区。这和以前,只是在城市空隙增加绿化带的做法,显著不同。通州副中心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是“一心、一环、两带、两区”。一心,是指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一环,是环城绿色休闲游乐环;两带,就是东西两条生态绿带;两区,是城市副中心和亦庄、顺义之间的大型区域生态廊道控制区。通过先构建城市森林,再在城市森林空间安插办公区的方式,完整实现森林生态功能,是真正的森林城市,是建在森林里的城市,抬眼见绿,侧耳闻鸟鸣。

冬奥会的碳汇森林给北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北京冬奥会碳汇森林的主体项目之一是北京市的两轮百万亩造林,给北京市带来新增森林190万亩。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氧气,1年可以滞留灰尘36吨;夏日林地的地温比广场要低10至17度,5至7米的防护林带可以降低城市噪音8至10分贝。这190万亩碳汇森林,可以给全球碳中和以及北京市民,带来非常大的生态环境收益。

梅馨在网上搜了一下,说:“还真是,北京已经到处都是森林公园了,我随便搜了一下,仅仅在冬奥会赛区之一的延庆,就出现了北京延庆八达岭森林公园、北京延庆妫水河森林公园、康西森林湿地公园、延庆冬奥森林公园等。”我笑着说:“这些都是这次冬奥会碳汇森林的一部分。现在的延庆,真是森林茂密呀,有一次,我去延庆考察,还看到一只要饭的野狐狸呢。”

梅馨哇地惊叫一声,说:“狐狸要饭?”我说:“是呀,冬天,我和朋友们去延庆考察,结果路上邂逅了一只赤狐,可能冬天吃的东西少,看见我们不跑,站在路边拦路抢劫,我们扔了一块大大的卤牛肉,才被放行。听说冬天,这些赤狐还到山下的村里偷鸡,被村民抓住了也不惊慌,好像知道自己是被保护的动物。村民抓住了也只是拍照,作为证据向政府申请赔偿,然后就放了。几次之后,这些渣赤狐都不怕人了,偷鸡偷得心安理得,打劫也是大摇大摆。”

不过,也只有冬天它们才打劫,或者偷鸡,听说平时还是自力更生的。到底是野生猛兽,并不是很爱和我们人类接触。

梅馨说:“没想到北京的野狐狸冬天都在大胆偷鸡,偷鸡贼不应该是黄鼠狼吗?那句民间谚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臭名昭著的偷鸡贼呀。”我说:“北京森林城市,现在黄鼠狼早就不罕见了,市中心都有,一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怡然自得表情。”梅馨说:“城市人都不养鸡,这生活在市中心的黄鼠狼,它们吃什么呀,要偷鸡也没有呀。”

我笑着说:“它们改行了,改捕鱼了。我小区周边的社区公园就有黄鼠狼呢,我想和它们做朋友,不过,黄鼠狼和松鼠不同,根本就不理你,见到人,该忙啥忙啥,从来不和我互动。有一天晚上,我在学校加班很晚,半夜回家,还看见一只母黄鼠狼带着几只小黄鼠狼在街道溜达,看见我,赶紧躲进路边的灌木丛,好像排好队一样齐刷刷地用亮晶晶的眼睛注视我。我感觉,它们不害怕,我是吓了一跳。不过一想,我们住在森林城市里,那它还是主人呢,见到它们有什么奇怪呢。”

梅馨眼睛亮亮地看着我,她最喜欢听小动物的故事。我就告诉她,现在北京建成森林城市,不仅树多、草多、灌木多,河流小溪池塘也多。尤其我们人民大学在海淀区,看见这个名字没有,全是水呀。各种公园小区绿地都挖了池塘,修了人工湖,里面长了好多鱼,这些都是无主的鱼呀,黄鼠狼也不用偷,大大方方地抓。有一次,我去社区公园,看见湖里有一条好大好大的“黑鱼”在追捕一条稍小一点的鱼。这条“黑鱼”也太大了,还公然捕猎,我忍不住就站在那看,没想到,一会,那条“黑色大鱼”竟然叼着鱼游到了岸边,上了岸,天哪,这哪是大鱼,竟然是一只黑色的黄鼠狼。我才知道,黄鼠狼原来还是游泳和捕鱼的高手呀。

冬奥会的举办,在培育碳汇森林的同时,也促进了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北京市水务局新闻发言人杨进怀说:“2021年,北京新增了有水水道27条,有水河长452公里,水面32平方公里,81处干涸的泉眼复涌,完成了6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全市河流、水库等健康水体占比达85.8%,城乡河湖再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勃勃生机。”

例如,为冬奥会贡献了57万吨森林碳汇的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项目,是处于密云水库水源地上游地区。作为北京最大的地表饮用水源地,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无价之宝,密云水库是保障首都水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在冬奥会碳汇森林建设之前,库区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大量滩地被开垦为玉米地,每年施用化肥超万吨、农药超百吨,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降雨后形成的地表径流将被污染的雨水直接汇入水库;当地湿地生态系统持续被破坏,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水平连年下降。京冀百万亩水源林培育成功后,平均每亩生态水源保护林可涵养水源114立方米、减少淤积泥沙量2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35.7千克、释放氧气464.1千克、吸收二氧化硫11.8千克、阻滞降尘1.8吨。

如今密云水库森林环绕,水量丰沛,水质清澈,天鹅、凤头鸊鷉、灰鹤、赤麻鸭等野生鸟类在水库流域飞翔畅游。汛期,大山被一片片油松、落叶松、樟子松牢牢“抓”住。灌木、野草在林下自由篷勃生长,过去被山洪冲刷出来的一道道深沟,已渐渐看不出痕迹。小雨不下山,大雨形成的径流被一层层树木阻挡,流速很慢,而且经过了天然过滤,水质清亮。碳汇森林,为水源保护,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梅馨听我滔滔不绝地像上课一样地解说,笑了,说:“是呀,所以,黄鼠狼才可以在北京改行成为捕鱼郎了,水多了,鱼就多呀。”

我说:“是呀,在延庆妫水河边有一个网红环保奶奶,叫贺玉凤,她因为义务清理妫水岸边垃圾二十余年而著名。她还成为了今年冬奥会火炬手。2022年2月3日,北京冬奥会开幕的前一天,在妫水河畔的世界葡萄博览园,她完成了火炬传递。她说,她是亲眼见证了妫水河在妫河森林公园的保护下,清澈见底的妫水河又回到了身边!”

因为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水多了,家门口的河道都重新流淌起来了,这是现在北京人发现的冬奥会后的“意外之喜”。

梅馨不断地记录,不断地点头,几个小时过去,好像我的冬奥会森林碳汇的课程还没讲完,实在是内容太多了。

第二天,被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是个有阳光的春日。想起昨天晚上和梅馨的彻夜畅谈,觉得今天一定要在春光下享受一下森林城市的美好。去哪里呢?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森林的北京到处是美景呀。大运河森林公园的田园风光山村野趣,兴隆公园的林荫草密鸟语花香,紫竹院公园的竹林碧海清水潺潺,天坛公园绿瓦红墙下的白色玉兰,北京植物园的腊梅,北海公园的粉嫩桃花,甚至是地铁站也有著名美景,14号线望京南站成片的海棠花……

最后想想,还是去大运河森林公园踏踏春吧,这也是北京最大的郊野公园。遥想当年,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逶迤南去,直迄杭州,绿浪拍京津沙岸,跨冀鲁平原,掠苏浙绿野,连海河,穿黄河,过誉河,越大江,再接钱塘,全长3500余里。其工程之宏伟,规模之壮观,历史之悠久,堪称当时全球之冠。大运河森林公园是以绿为体,以水为魂,绿水相依的缠绵。两岸绵延不绝的绿色,映衬着大运河通透的绿水,展示着绿色之城的风韵。

走过一片大大的绿色荷塘,那种美景,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数百亩的荷塘绿海,滴滴晶莹透亮的水珠在碧绿的荷叶上滚动,微风吹过,荷叶起伏荡漾着,点点美丽的荷花点缀其间,铺满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大运河,一碧万顷地在微风细雨中荡漾,诉说着历史时期南北通途的繁华。

沿着河边的小径漫步,满目都是绿色。我喜欢这样的绿树成萌绿波荡漾,喜欢远离城市喧嚣的幽静。又想起郁达夫写的《北平的四季》:“北京城,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都会。”漫步在绿色密林之中,终于是感受到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都会了。北京森林城市,真是处处都是森林的感觉呀。

之所以选择去大运河森林公园,还因为我是北京副中心顾问。当时同时被聘为顾问的,还有邓亚萍老师。我是邓亚萍老师的粉丝,不仅因为她是乒乓球大满贯的世界冠军,还因为她内在的不屈不饶的性格,她的拼搏和坚持,她的永不言败的精神。她在一次采访中说,她经常觉得自己是站在一个悬崖边,如果赢球了,就还在这儿站着,如果输球,就掉下去了。所以,她总是在拼搏和坚持之中,从来没有停止,也无法停止。听到亚萍老师这些话,我心里有着很多震撼和共鸣共情。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但是,我和她有着同样的感受。特别是全球气候危机,全球碳中和之路,注定是艰辛和曲折的,但是,我们已经退无可退。就像比尔·盖茨说的,在未来的100年之内,气候变化的威胁性和致命性将会达到新冠病毒的5倍之多。比尔·盖茨在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指出:历史上多次发生了因为气候变化而导致生物大灭绝的现象,这样的历史给人们加以警示,人类过度开发大自然将会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

森林是地球生命的根基,碳汇森林是中和碳排放的重要路径,北京冬奥会运用森林碳汇,中和了碳排放,成功实现净零排放的碳中和,给全球展示了碳中和的模板,这是人类永不言败地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艰辛努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                   

蓝 虹   畲族,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行动机构高级学术顾问,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绿色金融专家,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出版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

(绿金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https://www.carbonhrss.com/6782.html/feed 0
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批设立 https://www.carbonhrss.com/3992.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3992.html#respond Mon, 21 Mar 2022 01:24:28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3992

 日前,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碳中心)获批设立。3月18日,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海碳中心筹建推进会,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海碳中心筹建团队正在全力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运营。

 

 

海碳中心是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将构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碳金融推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海碳中心也是海南自贸港重点推动的“6+3”交易场所之一,2022年2月7日,经海南省政府同意,省金融局印发《关于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设立海碳中心,并开始筹建,海碳中心拟注册在三亚。

 

 

会议指出,海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海南建设国际碳市场,是完成“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和金融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一环。同时海南具备丰富的海洋碳汇(蓝碳)资源,海碳中心将通过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

 

 

此外,海碳中心将为各类碳金融产品提供有力的资本市场基础支撑平台,碳金融市场的资金汇集作用将为企业转型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促进碳排放总量和能耗增量的双降,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
https://www.carbonhrss.com/3992.html/feed 0
CDM和VCS蓝碳相关的方法学 https://www.carbonhrss.com/3423.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3423.html#respond Fri, 28 Jan 2022 01:22:59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3423  

CDM和VCS蓝碳相关的方法学-碳中和人才平台

摘要:市场机制是实现蓝碳及蓝碳生态系统价值的有效途径,对于发挥蓝碳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梳理了当前碳市场中蓝碳碳汇项目的发展机遇和项目开发的现状,并就我国蓝碳碳汇项目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推进蓝碳碳汇项目开发和市场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都已开发了蓝碳碳汇项目或可用于蓝碳碳汇项目的方法学,并开发了多个CDM、VCS和Plan Vivo Standard认证的红树林碳汇项目。我国已成功开发并交易了首个蓝碳碳汇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并且未来将继续推动蓝碳碳汇项目的开发和交易市场的发展。但我国在碳汇项目开发上存在项目规模小、证明项目额外性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蓝碳资源管理机构作为碳减排量所有者和交易主体自主支配碳汇收益受到限制等不利因素。对此,建议可通过加强营造蓝碳碳汇项目开发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或购买项目生产效益,拓宽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资金渠道等措施,推进我国蓝碳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CDM和VCS蓝碳相关的方法学-碳中和人才平台

在诸多海洋生态系统中,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碳汇能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际上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下将蓝碳管理活动纳入国家自主贡献和温室气体清单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中,明确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贡献[2-3]。此外,市场机制也被认为是充分实现蓝碳及蓝碳生态系统价值的有效途径,对于发挥蓝碳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4]。

提升并准确核算海洋、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量有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实现碳中和愿景目标。当前,将海洋碳汇纳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工作刚刚起步,而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也对中国寄予了更多期望。尽管蓝碳已经开始逐渐进入碳市场,但它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对其方法学和开发流程的了解不足限制了蓝碳碳汇项目的发展。2021年,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 于3月成功开发并在6月8日签约交易[5],标志着我国首个红树林碳汇项目和首个蓝碳交易项目的完成。结合该项目开发经验,本文梳理了当前碳市场中蓝碳碳汇项目发展的机遇和项目开发现状,并就我国蓝碳碳汇项目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加强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和推进蓝碳碳汇项目开发提供参考。

1 不同市场机制下的蓝碳碳汇项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下的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REDD+)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京都议定书》[6]、《巴黎协定》[7]等直接或间接为蓝碳碳汇项目提供了市场机遇[4]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包括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在内的基于项目的减排机制,以实现强制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量[8]。CDM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获得核证的减排量,这些核证的排减量可以交易和出售给工业化国家用于抵消《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部分减排量[9]。JI机制下,附件一所列缔约方之间可以转让和/或获得项目活动产生的减排量用于其履行其温室气体的减排承诺,因此JI项目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10]。《京都议定书》对少数发达国家做出了具有约束力和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但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结束,CDM和JI机制下的碳市场也停止运行[3]。

与CDM和JI强制性的市场机制不同,自愿碳市场是通过自愿交易碳抵消额度或信用额度来达到减排效果,在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进程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11]。在《巴黎协定》时代,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来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愿碳市场交易体系[12]。在自愿碳市场机制中,碳减排量的认证标准VCS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自愿性认证标准[13]。在VCS认证的同时,项目还可申请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CCB)附加标准的认证,使对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有利的项目可实现更大的收益[14]。除VCS外,Plan Vivo Standard(PVS)也是自愿市场下的碳抵消认证标准,该标准只针对主要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以推动农村社区可持续管理土地资源及修复生态系统的相关项目[15]。与传统的碳减排信用不同,PVS主要基于生态系统有偿服务的理念,强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扶贫和可持续生计、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适应全球变化等一系列社会和环境效益[16]。

当前,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中都已开发了蓝碳碳汇项目或可用于蓝碳碳汇项目的方法学,但这些方法学仅限于特定区域或适用条件使用(表1)。在CDM机制下,《在湿地上开展的小规模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和《退化红树林生境的造林和再造林》两个方法学为红树林等湿地生态修复的碳汇项目开发提供了依据,且也同样适用于JI和VCS项目开发[10, 24]。在VCS机制下,也开发了《REDD +方法框架》、《潮汐湿地和海草恢复的方法学》和《滨海湿地构建的方法学》等涉及红树林等湿地的方法学(表1),而泥炭地的方法学也具备使用于红树林和盐沼泥炭地碳汇项目开发的可能性。此外,喀麦隆“通过改进的烟房保护喀麦隆河口红树林”项目采用了《不可再生生物质热利用中的节能措施》方法学 [25]。从数量来看,目前滨海湿地蓝碳碳汇项目的方法学与林业碳汇方法学仍有很大差距,截至2021年,CDM和VCS共开发了26个林业碳汇方法学[17, 24]。相比盐沼和海草床,红树林的碳汇项目可采用的方法学数量更多(表1)。此外,虽然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机制于2012年6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6]并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备案和减排量签发,但目前尚未开发出蓝碳相关的方法学[27]。2017 年初,我国暂停了CCER项目备案申请,因此目前蓝碳碳汇还不能实现CCER机制下的项目开发和交易。

表1 CDM和VCS蓝碳相关的方法学

Tab. 1 CDM and VCS methodologies relevant to blue carbon projects

类别 方法学(编号) 主要适用条件
CDM 退化红树林生境的造林和再造林(AR-AM0014)[17] 在退化的红树林地开展红树林造林和再造林
在湿地上开展的小规模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

(AR-AMS0003)[17]

仅适用于在湿地上开展年碳汇量小于1.6 万吨的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湿地类型包括红树林等潮间带湿地
不可再生生物质热利用中的节能措施

(AMS-II.G.)[17]

单个项目活动的总节能量,每年不能超过60 kMW,或每年因燃料使用的180 kMW热量
VCS 避免在泥炭沼泽森林中进行计划中的土地利用转换的保护项目方法学(VM0004)[18] 适用于东南亚地区避免热带泥炭沼泽森林(未排干)的土地利用变化(完全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用于退化森林
REDD+方法学框架(VM0007)[19] 适用于计划和非计划的森林砍伐、森林退化、造林、再造林和植被种植、计划和非计划的湿地退化、湿地修复活动,但不包括加强森林管理、以及减缓非法砍伐引起的退化,包括红树林
构建滨海湿地的方法学(VM0024)[20] 该方法仅适用美国境内开展的通过底质环境改造、植被恢复(包括草本和红树林等木本植被),或者综合采用两种措施来构建湿地的项目
潮汐湿地和海草恢复方法学(VM0033)[21] 通过实施湿地构建、恢复,或者水文条件、沉积物补充、盐度条件、水质或乡土植被恢复等活动恢复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潮汐湿地,从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净减排或去除
排干的热带泥炭地还湿的方法学(VM0027)[22] 适用于热带东南亚地区(限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通过修建永久性或临时性的构筑物截水使已被排干的泥炭土还湿
排干的温带泥炭地还湿的方法学(VM0036)[23] 温带地区实施排干的泥炭地还湿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净减排量的估算,以及泥炭碳库以外的碳储量变化

注:“REDD+”表示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

2 蓝碳碳汇项目开发现状

自2009以来,塞内加尔、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等国家陆续开发了CDM和VCS认证的红树林碳汇项目(表2)。肯尼亚加济湾的Mikoko Pamoja红树林项目是第一个PVS认证的红树林保护项目[ 3 5] 。这个小规模碳汇项目主要开展红树林保护和退化红树林的恢复,项目自2013年正式运营后在20 a的计入期内预计可实现2482 t CO 2 减排量。我国开发的第一个蓝碳碳汇项目为“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该项目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2015—2020年期间陆续种植的380 hm 2 红树林按照VCS和CCB标准进行开发,成为全球首个VCS和CCB双重标准认证的红树林碳汇项目。截至2020年5月,包括土壤和生物量的固汇量,该项目核证共产生5880 t CO 2 减排量,该笔减排量交易后获得的收益将用于红树林的修复和管护以及社区参与等方面,以持续维护生态修复的效果[5] 。湛江碳汇项目之后,哥伦比亚开发的摩洛斯基约海湾蓝碳项目是VCS核证的第一个采用VCS方法学(VM0007)的蓝碳碳汇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实施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来减少毁林和退化产生的碳排放,因此是第一个VCS核证的保护型项目[3 8 ] 。

尽管CDM已开发出蓝碳方法学,但国际上很少在CDM机制下开发蓝碳的碳汇项目[38] 。CDM采用的集中式审核流程对于许多项目开发方而言是繁杂和耗时的,造成一定的管理成本负担,阻碍了对可能带来可观收益的项目的开发,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甚至需要数年才能完成[3 9 ] 。此外,CDM项目开发的成本使得整体规模较小的滨海湿地蓝碳碳汇项目难以实现开发[3 9 ] 。目前CDM下开发的尚在有效期内的仅有塞内加尔红树林碳汇项目[28] ,该项目针对1700 hm 2 红树林开展植被恢复工作,预期2008—2038年期间每年产生2704 t CO 2 减排量。根据Herr等(2016)的分析,截止到2018年12月,CDM机制下已被开发的小型或大型红树林项目中获取的碳减排量尚未被成功交易过[2] 。

自愿碳市场下的方法学(如VCS或PVS)易于实施并降低了项目开发成本,其灵活性以及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和项目开发方的需求,因此很多减排项目出于认证成本和时间消耗等因素考虑,更愿意在自愿市场上获得减排量认证与交易[ 40 ] 。因此,目前更容易吸纳蓝碳碳汇项目的是灵活性强和开发成本更低的自愿碳市场(表2)。例如“印度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恢复项目”的发起方曾计划申请CDM 小规模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活动的认证,但当VCS 体系开始接受大规模红树林碳汇项目时,该项目转向申请VCS 的认证[3 9 ] 。

目前已开发的蓝碳碳汇项目均为红树林项目(表2),项目内容主要涉及在退化红树林区域或红树林丧失的区域开展种植,或者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表2)。PVS作为社区主导的保护项目,其项目规模和减排量总体偏小。尽管VCS下开发的印度尼西亚、印度和塞内加尔红树林碳汇项目规模超过1×10 4 hm 2 ,但总体上仍低于林业碳汇项目[4 1 ] 。由于自愿市场的碳交易量明显低于强制市场,目前只能为较小规模的项目活动筹集资金[3 9 ] 。

除固碳功能外,滨海湿地还发挥着保护海岸带、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环境和提供社区生计等重要作用。因此,与海洋和生态相关的个体、非政府组织或小公司对于碳汇项目产生的其他生态效益通常也具有较高的支付意愿,可能成为蓝碳碳汇项目的主要推动者[3 9 ] 。CCB对同时实现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效益的碳减排项目提供附加认证,对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有利的项目可实现更大的收益。在已开发的红树林碳汇项目中,项目开发方通常也作为修复项目的出资方。例如,由达能未来自然基金(Danone Fund for Nature)联合其他企业成立的生计碳基金会(Livelihoods Carbon Fund)支持了塞内加尔南部和北部部分区域、印度尼西亚亚齐—苏门答腊和印度孙德尔本斯3个地方开展红树林种植和修复项目并获得碳减排量(表2)。

表2 通过CDM、VCS和PVS认证的处于项目有效期内的蓝碳碳汇项目

Tab. 2 Blue carbon projects verified by CDM, VCS and PVS

类别 项目 发起方 地区 项目日期 项目内容和规模 预计减

排量/

(t·a - 1 )

方法学
CDM 海洋群落红树林修复项目[28] 海洋群落 塞内加尔辛萨卢姆和卡萨芒斯三角洲 2008.06至2038.06 退化的湿地种植1700 hm 2 红树林 2704 AR-AMS0003
VCS 塞内加尔生计基金红树林修复项目[ 29] 生计基金会 塞内加尔南部和北部的多个三角洲和河谷区域 2009.07至2039.07 修复>10000 hm 2 红树林 30000 AR-AM0014
印度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恢复项目[ 30] 生计基金会 印度孟加拉西部地区 2010.09至2030.09 种植和修复>10000 hm 2 红树林 51249 AR-AM0014
印度尼西亚亚齐东海岸带和北苏门答腊红树林修复和海岸绿带保护项目[31] 生计基金会 印度尼西亚亚齐省东海岸和北苏门答腊 2011.06至2031.06 AR-AM0014
缅甸红树林再造林及修复、可持续生计及社区发展项目[32] 世界观点国际基金会 缅甸伊诺瓦底省北部 2015.06至2035.06 在2146.48 hm 2 退化红树林开展种植 AR-AM0014
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33]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中国湛江 2015.04至2055.04 种植380.4 hm 2 红树林 4020 AR-AM0014
哥伦比亚摩洛斯基约海湾蓝碳项目"Vida Manglar" [ 34] 保护国际基金会 哥伦比亚摩洛斯基约海湾 2015.05至2045.05 保护和可持续管理7561 hm 2 红树林、沼泽及连通的水系 21310 VM0007
PVS 肯尼亚Mikoko Pamoja项目[ 35 ] 肯尼亚海岸带生态系统协会 肯尼亚加济湾 2012—2032 保护107 hm 2 红树林,种植10 hm 2 红树林,并计划每年额外种植2000株红树 2482 AR-AM0014
马达加斯Tahiry Honko项目[3 6 ] 蓝色探险 马达加斯西南部刺客湾 2017.01至2037.12 推动当地社区保护和恢复超过1200 hm 2 的红树林,并实现可持续利用 1443 AR-AM0014
肯尼亚Vanga项目[3 7 ] 肯尼亚海岸带生态系统协会 肯尼亚南部海岸 2019—2039 阻止红树林退化,推动社区为主体的红树林恢复,保护460 hm 2 红树林 5027 VM 0033

注:预计减排量以CO2 计算。

3 我国蓝碳碳汇项目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滨海湿地蓝碳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蓝碳交易为提供社会和环境价值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42] 。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的开发为实现红树林修复碳汇生态价值提供了一个范本,对于推动蓝碳经济发展和助力碳中和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赋予投资主体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4 3 ] 。根据《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4 4 ] ,我国到2025年将新种植9050hm2 红树林,并推进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的开展,实现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因此,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在红树林等蓝碳碳汇项目的开发和市场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尽管如此,我国在推进蓝碳碳汇项目开发上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受海岸带开发活动的影响,我国红树林等滨海湿地资源丧失和退化严重。在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尚有超过4.0×104 hm2 的红树林,而到2001年我国红树林面积仅存2.2×104 hm2 [4 5 ] 。红树林资源的丧失也推动了红树林植被恢复的开展,2019年我国红树林面积增加至2.9×104 hm2 [4 6 ] ,但也仅占2012年全球红树林面积818.5×104 hm2[ 47 ] 的0.35%。Chen等(2021)估算人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为6.71t /(hm2 ·a) [4 8 ] ,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新种植的9050hm2 红树林年减排量仅为22.2×104 tCO2 。红树林通过生物量累积和土壤碳埋藏作用固定有机碳[4 8 ] ,而盐沼和海草床的固碳主要依赖于土壤的碳埋藏[ 49-50 ] ,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相比红树林更低。因此,小规模的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如果碳汇项目不能维持高的交易单价,其收益可能无法支付项目开发的成本。

为避免出现“搭便车”的问题,碳汇项目需满足额外性原则,即项目在财务、技术等方面存在障碍因而无法独立开展活动,必须通过碳汇开发才能使项目得以实施[ 51- 52] 。额外性原则能够确保碳汇项目减少的排放量比在没有项目干预措施情况下所产生的减排量更高。当前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多依赖于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在证明项目额外性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根据CDM和VCS的标准[5 3- 5 4 ] ,必须是近5年内开展的修复项目才能用于碳汇项目开发,也限制了很多已开展的修复项目的开发。

有学者指出,蓝碳产权归属有别于林业碳汇,林业碳汇交易所依附的林地的权属往往已由现行法律所划定,产权及归属较为明确和具体,而蓝碳交易所依托的海域属于公法管辖的范畴,国家享有对海洋资源的支配权和管理权,故其并不属于私法上的财产权利客体[5 5 ] 。蓝碳资源管理机构作为碳减排量所有者和交易主体参与蓝碳碳汇项目开发,其自主支配碳汇收益受到限制,这将增加碳汇项目开发的不确定性。

当前,碳中和已经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社会公益组织、企业等对碳减排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对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产生的碳汇效益、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支付意愿。针对上述局限性,建议加强营造蓝碳碳汇项目开发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或购买项目生产效益,拓宽红树林保护修复资金渠道,推进碳汇市场的发展。具体建议包括:

(1)建立有利于蓝碳碳汇项目开发的政策、制度,给予蓝碳资源管理部门充分的收益支配权限。

(2)在沿海省市蓝碳碳汇的核算和统计中,以及各沿海省省级碳排放核算、碳达峰与碳中和进程中充分考虑和纳入蓝碳碳汇。

(3)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中,获得二氧化碳减排量及其他生态收益。

(4)将蓝碳碳汇项目纳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的设计,鼓励在项目设计阶段考虑碳汇项目开发,利用收益维持修复地块的后期管护和支持当地社区参与等,建立可推广的市场化机制来保障生态修复项目成果的持续显效。

(5)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碳汇项目中的积极作用,可采用授权或鼓励公益组织参与项目开发和管理蓝碳碳汇项目收益用于维持修复项目的效果。

(6)针对我国蓝碳资源特点和生态修复修复技术措施开发出相应的方法学,推动我国蓝碳碳汇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略)

CDM和VCS蓝碳相关的方法学-碳中和人才平台

— END—

信息来源:应用海洋学学报

 

]]>
https://www.carbonhrss.com/3423.html/feed 0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https://www.carbonhrss.com/2697.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2697.html#respond Sun, 14 Nov 2021 07:32:18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2697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9月22日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提出一周年。

7月,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旨在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年来,多所高校在碳中和领域有重大布局。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利用3—5年时间,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

中期目标。通过5—10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一批碳中和原创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实现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远期目标。立足实现碳中和目标,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创新高地,形成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清华大学

9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研究院将围绕碳中和打造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智库战略中心、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合作交流传播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研究院将转变学科单一发展的惯性,发挥学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实现多院系多学科联合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一批碳中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华东理工大学

9月12日-13日,“碳中和未来技术论坛暨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立大会”及“绿色工程前沿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众人指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要百花齐放,加强碳中和未来技术系统性方案设计,要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驱动核心,以更包容的心态迎接“双碳”背景下技术变革。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要不拘一格,融合多学科与交叉学科全面工程教育理念,完善保障未来技术学院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传统硬学科领域的适度软化,稳固强化教育-研究-创新知识三角间平衡,从战略、系统、辩证性思维出发,找寻未来技术及人才发展的钥匙,支持我国经济发展从传统资源依赖向技术依赖转型,实现碳中和未来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据介绍,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大力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开展碳画像、碳中和技术路线图、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研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设置了能源与经济、环境工程与社会学双学位本科专业,并开设了能源环境创新班;参与编写制定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温州大学

9月6日,瓯海区人民政府与温州大学共建的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签约。

据了解,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是瓯海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区以“研发储能技术、替代能源技术,构建国际新能源创新高地”为目标,通过建设“高、精、尖”双碳产业领域的研究院,联动推进建立国际一流的产业孵化生态链,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引进一批低碳技术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从而促进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新能源产业发展。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正教授侴术雷及其团队项目将以此为契机落户温州,全力打造钠离子电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作为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2018-2020全球高被引学者、国际钠离子电池领域顶尖青年人才,侴术雷是近期瓯海与温州大学联合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他一同引进的还有其团队15名成员,均全职落地。依托域内高校资源集聚优势,不到一个月时间,瓯海与温州大学签订共建合作协议,计划总投入9000余万元,共同推进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温州市钠离子电池实验室建设,并推动后续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在瓯海扎根结果。

 云南大学

9月4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部、现代工学院、碳中和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举行。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云南大学将聚焦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在能效提升、新型能源开发、能源综合服务、新一代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林业增汇、农业减碳增汇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在碳中和、碳达峰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把碳中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支撑引领云南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政策机制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供给地,并为学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作出重要贡献。

 天津科技大学

9月4日,天津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成立并挂牌,这是天津高校主导下首家碳中和研究机构。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据悉,多年来,科大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和跨学科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此次学校依托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旨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重大问题,深入开展研究,更好的服务双碳战略。

据悉,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是天津科技大学继天津市高校智库“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首批社科实验室“绿色发展决策行为分析实验室”、天津市高校创新团队“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产品设计”、天津市特色学科群“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后,在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又一新增力量,研究院的成立,将有效聚合学校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前沿问题,立足服务本市,力争覆盖全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8月31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东营市政府在京举行共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签约暨揭牌仪式。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双方将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合作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推进石油化工、清洁油品生产、新能源、新材料、储能储氢等领域技术研发,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人才及资源共享与互动的良好局面,促进科技成果在东营落地,助力东营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中石大高质量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

7月31日,陕西省水务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水循环与碳中和技术研究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顺利举行。

研究院主要针对国家“水资源再生利用”和“碳中和”背景下的环保技术重大需求,结合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产业特征,重点突破典型工业聚集区和城乡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开展系列关键技术,工业方面以油气田、煤炭开发以及相关化工领域、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有色冶金领域等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节能减排为主攻方向;城乡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包括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及节能减排、城镇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村污水处理与多途径综合利用。

研究院着力于建设兼具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多战略的创新平台,通过“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创新链驱动产业链”来推动水务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水处理的碳中和。

 南京林业大学

7月18日,南京林业大学在图书馆8B116报告厅举行碳中和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碳中和研究中心将聚焦国内外碳汇计量监测、固碳增汇理论技术及相关经济政策问题的研究,从碳源、碳汇监测与计量角度出发,围绕林业固碳增汇技术集成、各类生态系统多种生态效益评估、林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咨询等方向开展政策决策咨询,为林业碳汇监测与计量技术提供服务,做好固碳增汇技术集成与研发以及面向社会的科普宣传工作。

 沈阳工业大学

2021年7月16日,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沈阳工业大学等相关集群单位于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举行“辽宁碳中和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并且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该院以生态和工业碳中和方案作为解决路径,以碳金融衍生品为轴线,以推动东北亚碳市场融合为使命,研究碳中和管理中的相关技术和模式,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建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碳达峰、碳中和智库。

 沈阳工程学院

7月14日,沈阳工程学院与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签署了《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沈阳工程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共建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的合作内容、运行机制等进行充分交流,双方决定共同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研究院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深度服务能源电力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定位于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研究院将依托沈阳工程学院清洁燃烧发电供热、新能源、节能减碳、碳交易的研究基础以及相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开展碳中和基础理论、减排增汇技术、清洁能源、碳核算、交易和碳金融体系构建等综合研究,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咨询,为能源电力企业提供绿色转型解决方案,力争建成辽宁省碳达峰、碳中和智库。

 山东师范大学

7月13日,山东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挂牌并举行首届碳中和前沿论坛。山东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由《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发起,经山东师范大学批准成立,是集碳中和科学研究、信息交流、技术咨询、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

研究院聚焦于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阶段性战略目标,以碳中和区域政策分析、碳中和示范试点的理论模式与路径等研究为重点,探索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实践,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西南石油大学

2021年7月12日,作为能源类高校,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成立并挂牌,这是我国能源、地矿类高校中第一个成立的碳中和研究院。目前,学校正在抓紧筹办、申报全国首批碳中和的新学科、新专业。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一所双一流能源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率先开展双碳行动,依托学校的化学化工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光伏产业研究院、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跨学科联合,集全校之力,在能源碳中和领域形成战略性、前沿性、稀缺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助推成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能源革命助力。

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由校长赵金洲教授、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教授共同担任首席科学家,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张烈辉教授任院长,唐鋆磊教授任常务副院长,李晓平教授、段明教授、周莹教授、张安安教授担任副院长。

福建师范大学

2021年7月9日,福建师范大学成立福建省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据介绍,福建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是面向碳中和重大战略,服务深度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以期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和基于技术变革的增汇目标的综合性研究院,主要开展碳中和基础理论、减排增汇技术、清洁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法规、碳核算、交易和碳金融体系构建等综合研究,为国家、省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咨询,为企业提供绿色转型解决方案,为福建省的碳中和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据悉,福建师范大学在森林碳汇、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节能减碳、碳交易、碳中和政策与法律等方面已积累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同时拥有与碳中和研究相关的国家野外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

2021年5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成立碳中和发展研究院。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碳中和发展研究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突出的跨学科优势、雄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合作经验,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服务于中国以及全球碳中和的能力,力争成为国内权威高端碳中和智库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碳中和研究机构。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近年来,上海交大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积极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学校将以研究院成立为契机,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持续推进能源科技创新,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专业支撑和技术储备。

 西北大学

2021年5月9日,西北大学与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成立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培养“碳中和”领域专门人才的新型研究型学院。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学院现以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初期计划人员规模达800-1000人,远期可满足3000人科研工作需求,并将进一步开展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

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名誉院长和院长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和主任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和朱日祥担任。

 郑州大学

2021年4月26日,由郑州大学和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主办的中德低碳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在郑州大学主校区举行。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双方在绿色能源、低碳产业、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等多学科的研究基础和优势,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川大学

2021年4月10日,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在四川大学正式揭牌,成为全国首家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表示,川大作为文理工医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与碳中和相关的建环、水利、化工、轻工、高分子、电气等领域都有着长期的积累。学校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就率先启动了“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其中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专项中就涉及“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的关键核心技术,布局了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及研究设施建设。

据了解,学校较早在碳中和技术领域布局,2019年,学校联合省内优势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开始筹建“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底,学校整合校内碳中和技术相关资源,组建了“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今年1月,学校发布“创新2035”先导计划,在生态与环境领域重点建设了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及研究设施,相关工作也得到了四川省及成都市的大力支持。

 北京大学

2021年3月29日,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兄弟院系以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经过慎重考虑和周密筹划,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所。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碳中和研究所将依托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与相关院系与有关企业机构开展合作,搭建平台,联合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探讨,共同进行科研攻关,探索碳中和的最优发展路径。

 清华大学

2021年3月11日山西省首家“碳中和”研究院——山西碳中和战略创新研究院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发起设立。该研究院由山西春汾科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清控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未来蓝天技术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

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及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的科技、人才资源,以生物质高效清洁利用、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太阳能、风能、工业节能、储能、综合能源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以及绿色金融在碳达峰、碳中和产业中的作用为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为首席科学家,将着力组建国内一流的学术专家和运营管理团队,深度促进能源、信息、智能制造、金融等多产业融合,并加强相关领域的技术攻关和先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充分利用碳基金、绿色贷款等多种金融手段,培育现代低碳经济,助力研究院的低碳产业研究成果在山西综改示范区实现转化,推动山西省能源改革全面转型升级,促进国家绿色产业发展,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路径和科技支撑。

 北京科技大学

2021年1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二氧化碳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冶金生态楼616青钢报告厅举行。研究中心是整合学校二氧化碳相关科研领域优势资源,依托朱荣教授领衔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团队发起成立的。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二氧化碳科学研究中心目前设有6个研究方向,其中由朱荣教授牵头的国家科技项目与首钢集团合作,已建成世界首条CO2工业大规模循环利用示范产线。该项目获评《世界金属导报》2018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被列为钢铁行业“十三五”重点推广项目。

 厦门大学

2020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并召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据介绍,海洋碳汇是应对温室效应气体剧增和减缓气候效应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是厦门大学的优势研究方向。海洋储碳新机制“微型生物碳泵”理论由厦门大学科学家提出,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衍生出一系列海洋碳汇技术。

厦门大学将汇聚全校优势资源,把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打造成在国际上具有引领性的的创新研究中心和海洋碳汇科学领域的人才高地,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及碳中和愿景贡献厦大力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东南大学

2020年12月11日,由南京市发改委和东南大学共同主办的“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开幕。会上,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揭牌。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是由东南大学和南京市政府、南京江北新区、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首个以“碳中和”命名的专业研究机构,碳研院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首要研究方向,聚焦碳中和领域的政策、技术、产品等,开展碳中和战略规划及政策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气候变化高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对话交流等活动。

“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加大碳减排力度,在2021年全面开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新征程。我国能否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再次向世界展现“中国速度”?这是一次对我们国家的大考。如何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亦将是中国高校的重要使命和挑战。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的过程。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每一个对象(可以是全球、国家、企业甚至某个产品等)未来“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这里的碳排放狭义上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上是指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

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人才平台

]]>
https://www.carbonhrss.com/2697.html/feed 0
生态环境部:探索海洋碳汇增量为导向的生态保护模式 https://www.carbonhrss.com/1611.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1611.html#respond Mon, 30 Aug 2021 15:02:58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1611 生态环境部:探索海洋碳汇增量为导向的生态保护模式-碳中和人才平台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8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说,维护和发展海洋蓝色碳汇、稳步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海洋变暖和酸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部正组织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开展海岸带碳通量监测等,探索以增强气候韧性和提升蓝色碳汇增量为导向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

海洋碳汇也被称为蓝色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每年可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支持生物多样性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部提出,“十四五”时期,将更注重科技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特别是加快补齐基础性、关键性的能力短板,加强海洋生态环境领域能力建设,打造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等。在海洋碳汇方面,张志锋说,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加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监测与评估,组织海洋-大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评估、重点海域碳储量监测评估,加强缺氧、酸化等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的监测预警;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将碳中和与适应气候变化指标纳入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管范畴等。

海洋酸化已成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不过,推进海洋碳汇还面临很多问题。张志锋说,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海水pH值持续降低,引发海洋酸化。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全球表层海水pH值较工业革命前下降约0.1,“这个值看起来不大,但对pH值来说是一个巨大变化,而且海水酸化趋势还在继续”。

近年来,我国在海域开展的试点监测结果表明,渤海、黄海部分海域的底层海水酸化现象已较为明显。张志锋说,海洋酸化现象加剧,可能会损伤诸如贝类、甲壳类和珊瑚等海洋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和外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推动海洋减污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

今年青岛等地再次爆发浒苔,这已是黄海海域连续第15年遭受浒苔灾害了。据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今年黄海浒苔最大分布范围约6万平方公里,是去年的2.3倍左右。

张志锋说,黄海浒苔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多年研究表明,浒苔暴发可能与海区水文动力基础环境条件、浒苔藻种种源、海水富营养化等多种因素有关。黄海浒苔连续多年暴发且年际间出现反复,反映我国近海生态环境长期受到高强度人为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改善还未从“量变”转为“质变”,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生态环境部配合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开展黄海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采用遥感等多技术手段开展浒苔绿潮灾害跟踪监测,推动绿潮灾害防控技术研究和应用。”张志锋说,还需推动海洋减污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通过削减和控制氮磷等污染物排海量,持续降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以此缓解气候变化下海洋酸化、缺氧等生态灾害风险。

(科技日报北京8月26日电)

]]>
https://www.carbonhrss.com/1611.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