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质量发展 – 碳中和人才平台 https://www.carbonhrss.com 领先的碳中和人才服务平台 Sun, 11 Jun 2023 10:42:24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11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全文 https://www.carbonhrss.com/7053.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7053.html#respond Sun, 23 Apr 2023 22:06:50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7053.html
导言: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指南》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形成国际标准化工作合力,提出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设立一批国际标准创新团队等措施。

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与IPCC、ISO、IEC、ITU等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交流合作对接,推动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开展节能低碳标准化对话等措施。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出在温室气体监测核算、能源、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提出国际标准提案,积极争取成立一批标准化技术机构等措施。

四是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对接,提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国内国际标准比对分析,鼓励适用的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成体系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外文版制定和宣传推广等措施。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11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全文-碳中和人才平台

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国资委、统计局、国管局、中科院、工程院、银保监会、证监会、铁路局、民航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委)、气象局、能源局、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已经2023年2月6日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全体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标准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气象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林草局

2023年4月1日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根据《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本指南。  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标准顶层设计、强化标准有效供给、注重标准实施效益、统筹推进国内国际,持续健全标准体系,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标准化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布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府颁布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强化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协同,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各级各类标准的衔接配套。

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完善基础通用标准。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加强节能降碳标准制修订。及时将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稳步推进。锚定碳达峰碳中和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需求,加快标准更新升级,扎实推进标准研制,坚持系统推进和急用先行相结合,分年度分步骤有序稳妥实施。

坚持开放融合。扎实推动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强化国际标准化工作统筹,加大中国标准国外推广力度,促进国内国际协调一致。

(三)主要目标  

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实质性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不少于30项,绿色低碳国际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标准体系框架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包括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碳减排标准子体系、碳清除标准子体系和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等4个一级子体系,并进一步细分为15个二级子体系、63个三级子体系。该体系覆盖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满足地区、行业、园区、组织等各类场景的应用。本标准体系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11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全文-碳中和人才平台

三、标准重点建设内容

(一)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  

1.术语、分类和碳信息披露标准  

重点制修订温室气体与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相关术语及定义、碳排放数据分类与编码技术规范、碳排放信息采集方法及要求、碳信息披露等标准。

2.碳监测核算核查标准规范  

重点制修订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监测方法、监测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和碳管控平台建设等标准,大气成分物理化学特性长期动态观测、监测、评估、预报相关标准。制修订地区、园区等区域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加快制修订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有色、纺织、机械、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以及数据质量相关标准规范。完善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原燃料替代、余能利用、生物海洋林草土壤固碳、畜禽养殖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评估标准。研制产品碳足迹量化和种类规则等通用标准,探索制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及碳足迹标准。制修订碳排放核查程序、人员和机构等基础共性标准。

3.低碳管理及评价标准  

重点制修订城市、设施、企业、供应链、园区、技术等绿色低碳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绿色低碳产业统计核算相关标准,碳中和评价通则标准,以及不同应用场景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规划设计、管理体系及实施评价等通用标准。

(二)碳减排标准子体系  

1.节能标准  

加快制修订火电、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煤炭、采矿、轻工、机械、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推动实现能耗限额指标与碳排放强度指标相协调。坚持减污与降碳协同、源头与末端结合,发挥标准倒逼、优化、调整、促进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家用电器、农村居民供暖设备、制冷及冷链物流设备、工业设备、照明产品、数据中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备、机械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和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加快完善与强制性节能标准配套的能耗计算、能效检测、节能评估、节能验收、能源审计等标准。

加快制定节能设计规划、能量平衡测算、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绩效评估、经济运行、合理用能、节能诊断、节能服务、绿色节约型组织评价等基础标准。完善能效对标、节能技术评价、系统节能、能量回收、余能利用、能量系统优化、高效节能设备、节能监测、节能量测量和验证、能源计量、数字赋能技术、区域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源管控中心等节能共性技术标准。

2.非化石能源标准  

水力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水电机组扩容增效、宽负荷稳定运行、运行状态评估与延寿等标准,以及小水电绿色改造、生态流量、安全鉴定等绿色发展技术标准。

风力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风能资源监测、评估以及风力预报预测等标准,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标准,消防系统标准,风电塔筒用材料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施工标准以及并网标准,风电系统稳定性计算标准。

光伏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以及辐射预报预测等技术标准,高效光伏电池、组件及关键材料、电气部件、支撑结构关键产品的技术要求、阻燃耐火性能要求、检测方法和绿色低碳标准,光伏组件、支架、逆变器等主要产品及设备修复、改造、延寿及回收再利用标准。

光热利用领域重点制修订光热发电设备标准,以及太阳能法向直接辐射预报预测等标准。完善太阳能集热关键部件材料产品标准和检测评估标准,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以及太阳能多能互补系统标准。 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核能发电领域重点制修订核电技术标准、核电厂风险管理标准、维护有效性评价标准,以及核动力厂厂址评价标准。

生物质能领域重点制修订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热电、生物质清洁供热、生物天然气(沼气)、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方面的原料质量控制、重点技术和设备、产品质量分等分级等标准。

氢能领域重点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加快制修订氢燃料品质和氢能检测等基础通用标准,氢和氢气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氢密封、临氢材料、氢气泄漏检测和防爆抑爆、氢气安全泄放标准,供氢母站、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安全等氢能安全标准,电解水制氢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标准,炼厂氢制备及检测标准,氢液化装备与液氢储存容器、高压气态氢运输、纯氢/掺氢管道等氢储输标准,加氢站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和设备标准,燃料电池、冶金等领域氢能应用技术标准。

海洋能、地热能领域重点制修订海洋能发电设备测试、评估、部署、运行等标准以及地热能发电设备标准。

3.新型电力系统标准  

电网侧领域重点制修订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标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运行、保护标准,新能源并网、配电网以及能源互联网等技术标准。

电源侧领域重点制修订分布式电源运行控制、电能质量、功率预测等标准。

负荷侧领域重点制修订电力市场负荷预测,需求侧管理,虚拟电厂建设、评估、接入等标准。

储能领域重点制修订抽水蓄能标准,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重力、二氧化碳、热(冷)、氢(氨)、超导等新型储能标准,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储能系统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标准。

4.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标准  

煤炭领域重点制修订煤炭筛分、沉陷区地质环境调查、生态修复成效评价、智能化煤炭制样、化验系统性能、组分类型测定等标准。

石油领域重点制修订低碳石油开采、炼油技术标准,低排放、高热值、高热效率燃料标准。

天然气领域重点制修订液化天然气质量、流量测量、取样导则、成分分析及测定、尾气处理及评价、管道输送要求标准以及页岩气技术标准。

5.生产和服务过程减排标准  

工业生产过程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机械、造纸、纺织、汽车、食品加工等行业低碳固碳技术、低碳工艺及装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原燃料替代技术、低碳检测技术、低碳计量分析技术、绿色制造、节水等关键技术标准及配套标准样品。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领域重点制修订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基础设施和装备能效标准,以及物流绿色设备设施、高效运输组织、绿色出行、交通运输工具低碳多元化动力适用、绿色交通场站设施、交通能源融合、行业减污降碳等标准。加快完善轨道交通领域储能式电车、能量储存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电能测量等技术标准。完善道路车辆能源消耗量限值及标识、能耗计算试验及评价方法相关标准。加快完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充换电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相关安全要求、性能要求、测试方法、远程服务管理、安全技术检验等标准。加快研究制订机动车下一阶段排放标准,推进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建设、城镇住宅减碳、低碳智慧园区建设、农房低碳改造、绿色建造、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等标准,建筑废物循环利用设备、空气源热泵设备等标准,以及面向节能低碳目标的通信网络、数据中心、通信机房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运维、使用计量、回收利用等标准。

农业生产减碳领域重点制修订种植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标准以及动物肠道甲烷减排技术、畜禽液体粪污减排技术等养殖业生产过程减排标准,完善工厂化农业、规模化养殖、农业机械等节能低碳标准。

公共机构节能低碳领域重点制修订机关、医院、学校等典型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绿色化改造标准,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以及公共机构低碳建设、低碳经济运行等管理标准。

6.资源循环利用标准  

重点制修订循环经济管理、绩效评价等标准。推动制修订清洁生产评价通则标准,稀土、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以及磷石膏、赤泥、熔炼废渣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标准。制修订废金属、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准。加快完善水回用标准。制修订汽车零部件、内燃机、机械工具等再制造标准。制修订林草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公众号:3060碳达峰碳中和

(三)碳清除标准子体系  

1.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标准  

重点制修订陆地、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及木质林产品碳汇相关术语、分类、边界、监测、计量等通用标准,森林、草原、人工草地、林地、湿地、荒漠、矿山、岩溶、海洋、土壤、冻土等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固碳增汇、经营增汇减排评估标准和技术标准,林草资源保护和经营技术标准,森林增汇经营、木竹替代、林业生物质产品标准,以及生物碳移除和利用、高效固碳树种草种藻种的选育繁育等标准。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气象保障相关标准。

2.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  

重点制修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相关术语、评估等基础标准,燃烧碳排放捕集标准,完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等标准。推动制定二氧化碳驱油(EOR)、化工利用、生物利用、燃料利用等碳利用标准,以及陆上封存、海上封存等碳封存标准。

3.直接空气碳捕集和储存标准  

重点制修订直接空气碳捕集和储存(DACS)应用条件、技术要求、实施效果评估等标准。

(四)市场化机制标准子体系  

1.绿色金融标准  

重点制修订绿色金融术语、金融机构碳核算、银行企业和个人碳账户管理、气候投融资和转型金融分类目录等基础通用标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推动制修订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等绿色金融评价评估标准。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环境信息披露等标准。

2.碳排放交易相关标准规范  

制修订碳排放配额分配、调整、清缴、抵销等标准规范。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实施规范,以及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和人员要求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制修订重点领域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等标准规范。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统计核算、监测、评估以及绿电交易等绿色能源消费标准。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碳资产管理等标准。

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  

重点制修订自然资源确权、生态产品信息调查、生态产品动态监测等标准。完善生态产品、生态资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等评价标准。健全生态综合整治、矿山矿坑修复、水生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标准,以及生态农业、生态产品质量追溯等标准。推动制修订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标准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绩效评估等标准。

四、国际标准化工作重点  

(一)形成国际标准化工作合力  

成立由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牵头,外交、商务、国际合作、科技、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能源、林业和草原等部门参与的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组,积极稳妥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我国在碳捕集与封存、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等领域技术优势,设立一批国际标准创新团队,凝聚科技攻关人员和标准化专家的力量,同步部署科研攻关和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际标准组织(ISO、IEC、ITU)等机构的合作对接,聚焦能源绿色转型、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碳汇、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循环经济等重点,跟踪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最新国际动态。深入研究欧盟、美国等区域和国家相关标准化政策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加强与重点区域、国家的标准化交流与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标准化对外援助培训或海外工程项目中加大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宣传与使用。推动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开展节能低碳标准化对话,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

(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重点推动提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林草固碳和增汇、能源领域的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智能电网与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清洁能源、绿色金融、信息通信领域与数字赋能等国际标准提案,推动标准研制。积极争取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成立区域能源系统、医用冷冻装备、生态碳汇等技术机构。深入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工作,推荐中国专家参加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CCCC)、环境社会治理(ESG)协调委员会、联合国秘书长独立咨询委员会能源结构专委会(CEET)等战略研究和协调治理机构。积极联合相关国家共同制定并发布《多能智慧耦合能源系统》《多源固废能源化》等政策白皮书。

(四)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对接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国内国际标准比对分析,重点推动温室气体管理、碳足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清洁能源、节能等领域适用的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及时实现“应采尽采”。成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外文版制定和宣传推广,通过产品与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海外工程等多种渠道扩大我国标准海外应用。

五、组织实施  

(一)坚持统筹协调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发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的统筹与技术协调作用,加强对各标准子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强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协同。建立完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络机制,通过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联合归口等方式,共同推进跨行业跨领域标准的研制工作。发挥行业有关标准化协调推进组织的作用,在本行业内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

(二)强化任务落实  

各行业各领域要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做好专业领域标准与基础通用标准、新制定标准与已发布标准的有效衔接。各地方、社会团体等加强与标准化技术组织合作,依法因地制宜、多点并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关键标准研究、制定、实施、国际交流等工作。

(三)加强宣贯实施  

广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普及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知识,提高公众绿色低碳标准化意识。适时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评估,及时总结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

]]> https://www.carbonhrss.com/7053.html/feed 0 与国际接轨,中国碳足迹向内求变—零碳研究院碳报(第四十三期) https://www.carbonhrss.com/7010.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7010.html#respond Sat, 15 Apr 2023 12:45:08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7010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聚焦5个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2.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3.完善节能审查制度,从源头控制投资项目碳排放

4.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管道纳入国家规划

5.陕西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方案,健全完善双碳标准计量体系

6.福建出台实施方案,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7.阿里将在2030年做到云计算的碳中和

8.宁德时代成立海上风电公司,海风市场竞争料将加剧

9.苹果公司向“恢复基金”再投2亿美元,推进碳移除项目

10.中法两国能源合作深化,将推动世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专题碳讨

与国际接轨,中国碳足迹向内求变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聚焦5个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生产生活加快恢复,工业用能增速明显提高,能源消费小幅增长,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能源行业将聚焦能源安全保障、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零碳解读: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能源工作至关重要。当前全球能源市场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仍然是今年能源工作的首要目标。

2.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能源领域碳达峰工作,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扎实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巩固风电光伏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扩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积极推动生产生活用能低碳化清洁化,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巩固拓展绿色低碳转型强劲势头。

零碳解读:此次工作指导意见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供给端要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水电以及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新建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需求端积极推动能源消费侧转型、加快培育能源新模式新业态,首次提出加快建设智能配电网,助力提高新能源的灵活性和多元负荷的承载力。

3.完善节能审查制度,从源头控制投资项目碳排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新修订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该办法加强了与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政策的有效衔接,突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导向,在节能报告编制和审查中对项目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原料用能、碳排放等数据提供和应用提出要求。

零碳解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完善能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的重要载体,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本身就是用能大户,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的投入和产出方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是当前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时报)

4.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管道纳入国家规划

从中国石化获悉,近日“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我国首个纯氢长输管道项目启动。该管道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点位于北京市的燕山石化,全长400多公里,是我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管道建成后,将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及交通用氢,大力缓解我国绿氢供需错配的问题,助力能源转型升级。

零碳解读: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指出,输氢管道可以实现大规模、长距离输送氢气,并且兼顾经济性。通过建立风光发电—绿电制氢—氢气管输—炼化与交通用氢的一体化氢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示范布局。未来,中国石化可依托“西氢东送”管道建设支线及加氢母站,助力京津冀氢能走廊的高效构建。

B、地方实践

5.陕西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方案,健全完善双碳标准计量体系

近日,《陕西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发布,将实施碳计量科技创新工程、碳计量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碳计量标杆引领工程、碳计量精准服务工程、碳计量区域合作工程以及双碳标准强基行动等8项重点工程和行动,到2030年全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碳排放量值传递溯源体系进一步完善,关键领域碳排放计量测试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零碳解读:计量和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该方案将为陕西相关行业、领域、市(区)和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工作提供重要指引。

6.福建出台实施方案,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福建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印发《福建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绿色低碳运行初步实现。

零碳解读: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此次方案从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社区、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建设绿色低碳住宅、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等多个维度开展规划及部署。此外方案还对城乡建筑节能、垃圾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期按时或提前完成福建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

C、企业行动

7.阿里将在2030年做到云计算的碳中和

近日,在阿里云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表示,如何去践行阿里巴巴的ESG战略当中的绿色低碳战略非常关键,我们希望在2030年能够做到云计算的碳中和,能够为大家提供一朵绿色的云服务。我们不仅是要用清洁能源,同时还要用技术去改变整个数据中心,形成更好的绿色数据中心。

零碳解读: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据中心规模不断壮大,数据中心节能降碳迫在眉睫。作为一家负责任的数字科技企业,阿里必须加快推动自身运营及上下游价值链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发布的《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中提出,不晚于2030年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率先实现云计算的碳中和,成为绿色云。

8.宁德时代成立海上风电公司,海风市场竞争料将加剧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福建润时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5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电气安装服务,建设工程施工,海上风电相关系统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零碳解读:海上风电的高景气吸引着多个企业的跨界投资,此前,格力集团旗下珠海格盛与三峡新能源阳江风电有限公司、阳西县人民政府签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格力集团正式进军海风市场。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宁德时代成立海上风电公司,标志着宁德时代在清洁能源领域进一步深耕,并且积极拓展清洁能源产业链。海风市场预计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

D、国际看点

9.苹果公司向“恢复基金”再投2亿美元,推进碳移除项目

4月12日,苹果公司宣布,在最初2亿美元的投资基础上,将向“恢复基金”(Restore Fund)再投多达2亿美元。该基金旨在为高质量的自然碳移除项目提供资金,激励全球投资保护和恢复“关键生态系统”。苹果公司还希望帮助无法通过现有技术避免或减少碳排放的企业,推广可行的碳移除解决方案。

零碳解读:碳移除技术可以帮助加快碳中和的步伐,是实现碳中和重要支撑。当前,Meta、谷歌、马斯克的私人基金会等全球多家科技巨头均投入巨资支持碳移除技术创新及项目开发。苹果公司环境、政策和社会倡议副总裁Lisa Jackson表示:“‘恢复基金’是一种创新的投资方式,走向碳中和经济的道路需要深度脱碳和负责任的碳移除,并且像这样的创新可以帮助加快进程。”

10.中法两国能源合作深化,将推动世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4月6日下午,多家中国企业与法国企业签约合作,主要有:中核集团和法国电力签署《关于“核能支持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蓝皮书谅解备忘录》;国家电投与法国电力签署《低碳创新项目合作协议》;国家能源集团和法国电力签署《国家能源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扩展合作协议》;中远海运、上港集团与法国达飞签署《关于开展港口船用绿色甲醇供应合作的备忘录》;中国航油与空客公司约定将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油(SAF)的生产;中国电建与法国施耐德电气签署《中国电建与施耐德电气合作备忘录》;中广核与法国电力签署《关于核能领域设计与采购、运维、研发合作协议的签署声明》;国家管网与法国GTT公司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

零碳解读:此次中法能源相关企业合作范围广、程度深,包括编制发布“核能支持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蓝皮书、开展低碳创新项目合作、建设“风光氢储”协同融合的海上综合智慧能源岛;展开核能领域设计与采购、运维、研发合作等,将有力推动中法两国及世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入新动能。

二、专题碳讨

与国际接轨,中国碳足迹向内求变

上周,一个被称为“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的系统在成都发布,立刻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关注。

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在全球范围首次实现了碳足迹模型在PC端和手机端层层追溯展示、层层追溯分析,因此被期待能够纠正“碳足迹太复杂,说不清楚也算不清楚”的普遍误解,推动碳足迹进入透明、完整、明确、准确的可信时代,助力各行各业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

1.碳足迹可否打破黑箱,走向透明可信?

4月6日,川投信产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称“天府大数据研究院”)在成都召开产品发布会。不承想,一场略显普通的产品发布,却引起双碳领域的极大兴趣。

会上公开发布了天府双碳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碳管理能力建设服务、碳足迹核算及报告认证、工具平台(SAAS服务)、标准与影响力建设等五大板块产品服务。同时,首度公开了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Chinese Carbon Footprint Open Platform, CCFOP),该平台包含产品碳足迹在线分析系统eFootprint以及中国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CLCD)。

天府双碳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洪涛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平台上每个产品碳足迹模型和基础数据库模型都可以层层跳转、层层追溯展示模型信息;行业专家由此可以检查碳足迹模型的生命周期过程是否有缺失、检查每个过程的消耗和排放数据是否有缺失;平台上碳足迹有明确的产品种类规格划分和生产技术描述;平台还将支持欧盟产品环境足迹(PEF)指南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

“碳足迹并非说不清楚、算不清楚,恰恰相反,专业的碳足迹工作正在进入一个透明、完整、明确、准确的可信时代。”王洪涛解释。

但“碳足迹黑箱”依旧存在。例如大量使用国外数据库计算中国产品碳足迹,由于各国能源结构、生产技术的巨大差异。又如不细分产品种类规格和生产技术,甚至在标准里出现“塑料碳足迹”之类的表述,然而不可能用一个数值代表各种塑料的碳足迹。

有机构拿“碳排放因子库”来标注碳足迹。“事实上,排放因子一般都是指一段生产过程的输入输出比例系数。然而,碳足迹不是一段生产过程而是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单位产品总排放量。从涵盖的过程范围来讲,碳足迹与排放因子是完全相反的概念。”王洪涛表示。

2.碳足迹已经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随着绿色低碳在全球的发展,世界对产品的碳盘查越来越严格。一方面,低碳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却也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新京报零碳三十人智库专家张中祥先前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中国家一直被要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但得不到相应支持。

然而,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行的碳足迹系列政策却先一步来临。

在全球范围,随着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的推进,随着欧盟一系列碳足迹政策的实施,随着全球品牌企业逐步建立起碳足迹核算与管理体系,碳足迹日益成为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供应链的通行证。

2021年商务部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就率先提出“探索建立外贸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完善绿色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促进国际合作和互认”。

王洪涛解释,以欧盟为例,从顶层的欧盟绿色新政和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开始,推动建立了产品环境足迹PEF(包含碳足迹以及10多种资源环境指标)的指南、认证、标识及市场监管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落实其应用,并实际用于欧盟市场监管甚至市场准入。这将对所有在欧盟销售的产品、对我国出口产品产生影响。

在此趋势下,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国产品碳足迹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兼容欧盟与国际市场的体系要求,达成市场层面甚至政府层面的国际互认,为中国制造产品出口保驾护航,成为双碳政策与实践中最关键的目标和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事实上,欧盟已经建立了详细的产品环境足迹PEF指南、认证和标识体系,仅方法指南、通则和产品细则就超过700页,其内容和要求远超仅几十页的ISO14067等其他碳足迹国际标准。因此,不能以为按照ISO等国际标准或者国内标准完成的碳足迹报告,就能符合欧盟或国际品牌要求。

3.碳足迹可信才会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

天府大数据研究院由川投信息产业集团联合国际大数据顶尖团队共同发起组建。天府大数据研究院将碳中和列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组建了天府双碳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洪涛团队已从事生命周期评价和碳足迹研究28年,直接深度参与了联合国以及欧盟政府的生命周期方法指南和数据库技术规范研究。他主持开发的CLCD2010年正式发布,并持续丰富和更新。CLCD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而且是目前为止,全球仅有的四个基础数据库之一。

王洪涛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CLCD数据库是欧盟发起的国际生命周期数据库网络LCDN最早的成员单位之一,因此CLCD从一开始就兼容了欧盟的数据库技术规范,兼容了欧盟政府ELCD数据库和ecoinvent国际数据库,并且是国际上常用的GHG Protocol(范围三)标准唯一推荐的中国数据库,并已经被国内外众多机构采用,为中国碳足迹获得国际认可提供了专业的数据库支撑。”

当前,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的推进,节能降碳已经获得全社会的认可,绿色产品、绿色活动、绿色消费进入百姓日常生活。这就要求去科学合理地测算碳排放,保证绿色标签的“含绿量”,也为国家的低碳战略提供准确可信的数据支撑。这就需要“正本清源”,确保数据库的“可信”与“有用”。

王洪涛表示,只有推动中国碳足迹进入透明、完整、明确、准确的可信时代,碳足迹才能真正进入普及阶段,全面发挥其作用。

在生产制造体系中,碳足迹可以用于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技术全过程分析,从而支持在产品与技术研发、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中,全面挖掘各种减排潜力,包括直接减排、节能与能源替代、节材与原料和供应商替代、重用与再生循环。并且,可以从单一的碳足迹指标,扩展到多种资源环境指标的生命周期评价(LCA分析)。“事实上,只有碳足迹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以发挥这样全面的作用,可以真正将低碳绿色引入生产制造体系和市场体系。”王洪涛说道。

与此同时,碳足迹也是各国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新内容。基于严谨标准进行产品碳足迹审核认证,基于可信的证书和标签,企业可以对外宣传,并满足国内外客户的要求、满足国内外政府的监管要求,支持绿色采购、绿色消费。这其实是将低碳绿色引入市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真正开展产品和技术低碳绿色改进的企业提供市场动力。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任大明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

]]>
https://www.carbonhrss.com/7010.html/feed 0
每日碳中和碳达峰资讯(7月15日) https://www.carbonhrss.com/6839.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839.html#respond Sun, 19 Feb 2023 10:16:39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839

碳中和碳达峰资讯分享(2022年7月15日)

碳中和碳达峰行业政策

人民法院制定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森林资源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则,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保障(环境经济)

碳中和碳达峰行业动态

快狗打车创新技术,降低货运空载率,释放闲置产能并增加运输供应,节约资源及减少碳排放(从2018年的25%降至2020年的22%)。推广新能源汽车,部分区域实现零碳排放交付,还能提高司机收益。普通货车拉货每公里大概油耗成本为0.61元,而新能源货车拉货平均每公里花费仅为0.18元,收益可提升30%以上。

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主办,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协办的“双碳”目标背景下油气数智化发展技术论坛在成都召开,充分利用四川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人才与政策优势,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四川银行,积极开展绿色票据创新试点,累计投资各类绿色债券13亿元,累计办理各类绿票贴现12.36亿元。

《“清洁煤电+CCUS”技术经济性优化与竞争性研究》启动会举行。

谢和平院士:应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生产力增长)为主线,以碳中和技术攻关为突破点(为王)来统筹协调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下能源发展战略,并以碳中和目标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生产力)来促进我国碳中和技术创新的自立自强。

2022年绿色低碳标准化交流会以线上方式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标准助力双碳,绿色引领未来”为主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赵鹏高副司长在致辞中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顶层规划和统筹设计;二是充分发挥标准化组织机构的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五是紧抓标准的宣贯和实施。

中来光电开发创新N-TOPCon技术,降低度电成本,提升投资收益,为碳中和助力。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2,500吨,成交额145,600.00元,开盘价60.00元/吨,最高价60.00元/吨,最低价57.90元/吨,收盘价58.24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1.71%。

碳达峰碳中和各地动态

陕西:践行“双碳”目标努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7200亩林地的森林碳汇收益权作为质押,在农业银行黄石大冶支行获得100万元“林业碳汇贷”。

内蒙古蒙碳智库研究中心与内蒙古能源职业学院签约“建设自治区高质量双碳专业高校”战略合作项目。

湖北省法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双碳法治研究基地”,以打造双碳法治高端智库,建设对标双碳领域立法和制度供给需求,集双碳法治研究、司法实践、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研究平台。

青岛市选取轮胎、啤酒行业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发布了轮胎、啤酒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成为全国唯一在轮胎、啤酒行业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城市。

上海促进“五型经济”发展,建设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造世界级绿色金融中心。

江苏单日最大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提倡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节约用电。

碳达峰碳中和其他资讯

2022年双碳技术悬赏赛暨打造近零碳排放区六九七九示范项目启动。项目悬赏榜标的总价值3000-5000万。报名时间截止至9月30日。详情见深圳市绿色低碳科技促进会官网。

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将于2022年12月21日-24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预计规模12万平方米,特设“低碳智慧出行展”。展会原定于6月15日-6月18日举行,受疫情影响延期。

碳达峰碳中和名词解释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碳达峰(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双碳目标(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
https://www.carbonhrss.com/6839.html/feed 0
七部委:建立绿电碳排放抵消机制! https://www.carbonhrss.com/5219.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5219.html#respond Sun, 28 Aug 2022 17:42:53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5219.html
导 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计划》指出,鼓励企业积极使用绿色电力。推动畅通绿色电力采购渠道、建立绿色电力碳排放抵消机制,鼓励企业积极购买绿色电力。强化企业主动消费绿色电力的意识,鼓励通过自建拉专线或双边交易、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等方式提高绿色电能使用水平,逐步提升绿色电力在整体能源消耗中的占比。
计划提出到2025年,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0%,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15%,遴选推广30个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降碳的典型应用场景。

关于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工信部联通信〔2022〕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发展改革委、 财政厅(局)、 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局)、国资委、能源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行业协会:
  现将《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务院国资委
国家能源局
2022年8月22日
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决策部署,紧密衔接《“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推动“十四五”时期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赋能全社会节能减排促达峰,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着力推进重点设施能效水平和行业绿色用能水平提升,着力推进行业赋能全社会节能降碳技术供给能力和行业绿色低碳监测管理能力提升,全面系统提高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基本原则

——统筹发展。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全面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循序渐进、安全有序推进行业节能减排降碳,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挥数字技术对节能减排的助推器作用,赋能全社会节能降碳。
——目标导向。把助力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总体指引,遵循产业和技术发展客观规律,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制定目标和行动方案,务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创新引领。将创新作为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引领网络架构绿色转型和重点设施能效提升,推动行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协同联动。下好绿色低碳发展“一盘棋”,加强信息通信行业内、行业间深度协同,深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整体合力。
——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不断完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增强绿色低碳的数字技术和产品高质量供给能力。
——开放合作。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国际交流,积极推动国内外科技、产业及投融资合作和成果分享,在对话交流中互学互鉴有益经验和成功实践。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机制基本完善,节能减排取得重点突破,行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能力明显增强,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0%,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15%,遴选推广30个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降碳的典型应用场景。
展望2030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整体能效全球领先,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四)实施路径

准确把握“十四五”碳达峰关键期,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瞄准“优布局、抓重点、促协同、强赋能、统管理”五大方向确立实施路径,在行业现有绿色发展能力基础上,优化绿色发展总体布局、聚焦三类重点设施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强化行业赋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供给能力、加强行业绿色发展统筹管理,将行业整体能效和绿色用能水平提高引向深入,全面推进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绿色发展总体布局

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深化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和架构优化,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基础设施能效和绿色能源使用水平,加快形成布局完善、适度超前、架构先进、能效优化的信息基础设施。

行动1:优化基础设施体系架构

统筹信息基础设施集约部署。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区域布局,探索建立区域统筹协作、市场一体化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高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效率。在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中融入绿色低碳要求,推动能耗监测与信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部署。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与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电力设施等规划有效衔接。
打造绿色低碳信息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网络全光化,鼓励采用新型超低损耗光纤,规模部署200G/400G光传输系统和1T以上大容量低功耗网络设备,引导100G及以上光传输系统向城域网下沉,减少光电转换能耗。推进网络架构优化,精简网络层级和网络设备节点数量,逐步形成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扁平化、云网融合、云边端协同的网络架构和算力设施体系,推动实现异构云集中管理和协同共享。推动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规模应用,提高网络和算力资源智能调度能力。

行动2: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深入推进通信网络设施共建共享。加强统筹协调,持续开展5G接入网共建共享,深入推进管道、杆路、光缆、机房、室分等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维,充分利用已有各类资源,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降低能源及资源消耗。到2025年,新建5G基站站址共享率不低于80%。
全面开展与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加强跨行业沟通合作,促进与市政、交通、公安、电力等领域在管孔、杆塔、站址、机房等资源的双向开放共享,鼓励在有条件区域规模部署室外一体化机柜、智慧灯杆等资源共享性载体,提高资源集约利用。

行动3:提升基础设施整体能效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绿色化水平。推进企业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设备,鼓励应用《国家通信业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的节能技术产品。加快业务平台和信息技术系统云化,建设完善数字化运营平台,提升各类设施能耗精准化、智能化管控水平。优化跨层级跨地区业务处理流程,提升各类设施运行维护效率。
加快高耗能老旧设施绿色升级。鼓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技术手段实施网络设施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升级。完善高能耗、低能效网络设备管理,重点针对技术相对落后、能耗较高的老旧网络设备和效率低的电源、电池、空调等基础设施产品,有序开展退网,逐步形成科学完备的老旧设备回收、处理及循环利用体系。

行动4:提高行业绿色用能水平

鼓励企业积极使用绿色电力。推动畅通绿色电力采购渠道、建立绿色电力碳排放抵消机制,鼓励企业积极购买绿色电力。强化企业主动消费绿色电力的意识,鼓励通过自建拉专线或双边交易、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等方式提高绿色电能使用水平,逐步提升绿色电力在整体能源消耗中的占比。
加大绿色能源推广使用。鼓励企业在自有场所建设绿色能源设施,与绿色能源方案提供方合作就近消纳。有序推广锂电池使用,探索氢燃料电池等应用,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与供配电技术的融合应用。支持智能光伏在信息通信领域示范应用。试点打造一批使用绿色能源的案例。

三、加快重点设施绿色升级

聚焦数据中心、通信基站、通信机房三类重点设施,以全方位全过程的集约化布局、高效化设计、绿色化建设、低碳化技术、智能化运维为手段,加快实现重点设施绿色低碳发展。

行动5: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推动绿色集约化布局。加强数据中心统筹布局,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梯次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省内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鼓励一线城市周边地区承接城市外溢需求,建设热数据聚集区。引导承载高时延业务的数据中心优先向气候适宜、可再生能源富集的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部署。加快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建设绿色集约型数据中心,加快“老旧小散”存量数据中心资源整合和节能改造。到2025年,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降到1.3以下。
加大先进节能节水技术应用。强化绿色设计,加快自然冷源、近端制冷、液冷等制冷节能技术应用,鼓励采用预制模块化机房及高密度、虚拟化等高效IT系统方案,推广高压直流供电、高效交流不间断电源、集成式电力模块等技术和产品,发展智能化能源管控系统。根据自然气候条件差异,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鼓励加强面向代码的软件能耗优化,提高算法效率,挖掘业务层降碳潜力。鼓励优化减配冗余设施,自建余热、冷却水回收设施,加快应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和装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全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提高IT设施能效水平。积极应用液冷型、高温型IT设备,提高数据中心IT设备能效。鼓励数据中心企业将IT设备的风扇、电源等运行情况及中央处理器(CPU)、存储等资源利用情况纳入监控和管理范围,实现IT全节点与数据中心联动节能。鼓励数据中心企业创新计费模式,开发客户IT能效评估、诊断和能效提升服务,引导用户提升IT能效水平。

行动6:促进通信基站能效提升

推动基站主设备节能技术应用推广。推进硬件节能技术应用,采用高制程芯片、利用氮化镓功放等提升设备整体能效。逐步引入液体冷却、自然冷源等新型散热技术。加强智能符号静默、通道静默等软件节能技术在5G网络中的应用。推广集中化无线接入网架构,进一步节省基站机房、电源、空调等配套需求。到2025年,5G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
提升基站配套设施能效水平。推广室外型小型智能化电源系统在基站的应用。结合市电情况优化备电蓄电池配置,加强应用差异化备电,推广市电削峰填谷、电力需求实时响应等节能措施。加大空调节能管控技术应用,提升空调运行状态精准调节能力。
推动基站节能监测及效果评估。引导企业建设完善基站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对基站设备和基站总能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统计和分析。完善基站设备能效评估体系,探索制定主设备、供电设备等不同层级基站设备能效评估方法,适时组织第三方机构积极开展基站能效评估测试。

行动7:推动通信机房绿色改造

加快核心机房绿色低碳化重构。推进传统通信机房数据中心化改造,优化机房气流组织,缩短送风距离,加快推广机房冷热通道隔离、微模块、整机柜服务器、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在满足业务安全需求下,加快推广不同供电保障等级的节能技术方案。推动机房通信主设备能效在线测试及更新换代。到2025年,改建核心机房PUE降到1.5以下。
加速接入和汇聚机房绿色化改造。推进机房设备和系统使用高压直流、高效交流不间断电源等供电方案,减少电能转换环节,提高系统能效及资源利用率。加大推广机房机柜一体化集成技术,以及新风、热交换和热管技术等自然冷源利用技术。积极开展机房能效实时监测管理。结合业务需求,充分利用接入及汇聚机房资源,统筹布局边缘数据中心和边缘节点。

四、完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引导力,协同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供给能力提升,完善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加快形成以管理制度为引领、以绿色采购为关键、以评估认证为抓手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格局。

行动8:引导绿色化生产和采购

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制造。支持设备供应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实现源头节能,为开展设备层减排奠定基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协同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探索建立信息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能效标准体系和开展能效等级评估,引导设备供应企业提供绿色低碳产品和解决方案。
建立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支持企业在采购中加大对网络设备、IT设备、电源设备及空调等设施的用能效率、绿色制造工艺、使用寿命等要求,引导设备供应企业加大绿色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供给,降低全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水平。鼓励企业在采购中强化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引导设备供应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意识和能力。引导行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产品评测,鼓励企业依据评测优先采购,引导供应链绿色生产,支撑网络绿色低碳运营。

行动9: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推动各环节绿色包装循环再利用。支持企业逐步推行统一的绿色包装材料,加大环保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的应用。鼓励运输过程中集约化包装,推行集合包装代替独立包装,避免消费过程中过度包装。
提高废旧信息通信设备回收利用水平。支持企业加强网络主设备、配套等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励包括终端在内的各类设备以旧换新和售后回收,支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分级分类处置竞拍。鼓励企业在通信基站备电等领域有序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能力。在设备报废处置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数据销毁处理,防范数据泄露。

五、赋能全社会降碳促达峰

以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居民低碳环保生活和城乡绿色智慧发展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提升数字技术与垂直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服务供给能力,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行动10:赋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工业节能降碳供给能力。鼓励信息通信企业加强与工业企业产业合作和供需对接,加大工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技术和服务供给力度。推动重点用能设备、工序等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培育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工业能效管理中的应用,打造数字化赋能工业能效管理解决方案资源库。推广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能效管理为对象的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融合创新模式。
助力重点行业绿色化转型。鼓励信息通信企业积极配合电网企业推进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打造5G智能电网,推广5G SA切片智能分布式配电、5G基站削峰填谷供电等绿色低碳应用。支持企业赋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行业,加快物联感知+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打造能耗云平台,助力行业用能安全和精细化管理。鼓励企业在农业大棚管理、粮食仓储等场景深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到2025年,面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挖掘推广10个典型应用场景。

行动11:赋能居民低碳环保生活

强化公共服务绿色低碳供给能力。鼓励信息通信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5G、北斗、车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交通路网等设施进一步深度融合,提升出行效率。鼓励企业探索试点低碳零碳配送站试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推广最优减塑、减包材配送方案。
助力打造居民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信息通信企业推广线上会议、线上办公、线上医疗、信息消费等应用,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以平台、APP等为依托,设计绿色消费宣传、绿色积分兑换等产品应用。鼓励企业向居民提供生活废旧物品回收优惠、回馈、交易等多元化服务,引导居民绿色消费。到2025年,面向居民低碳环保生活挖掘推广10个典型应用场景。

行动12:赋能城乡绿色智慧发展

增强城乡节能降碳供给能力。鼓励信息通信企业积极参与城乡碳足迹感知等技术方案提供,助力实现对区域碳排放的监测和服务。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在城乡节能减排等领域应用,实现城乡碳排放、碳消除与城乡发展的多元路径推演,为城乡节能减排提供决策支撑。
助力城乡绿色智慧发展。鼓励信息通信企业赋能城乡环境监测治理,基于智能物联网设施,实现环境数据动态感知与实时监测,支持城乡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决策。面向基层社区打造智慧服务微型综合体,参与零碳智慧建筑建设。面向城乡垃圾、废物利用等环节开发绿色节能系统,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面向城乡绿色智慧发展挖掘推广10个典型应用场景。

六、加强绿色发展统筹管理

准确把握行业绿色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企业绿色发展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行业绿色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手段,提升行业绿色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行动13:健全绿色低碳管理机制

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强化绿色发展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探索建立企业绿色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开展绿色企业评价,发布行业年度绿色发展报告。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
增强企业绿色发展制度保障。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机制,确立主要负责人领导责任制,设置绿色低碳发展管理部门。鼓励龙头企业创新碳排放管理机制,设立绿色发展专项资金,为绿色电力采购、重点设施节能改造等重要活动提供资金保障。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办公、节能改造等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编制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发布。

行动14:建设绿色低碳管理平台

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管理平台。鼓励企业面向数据中心、通信基站、通信机房、办公用房等主要用能设备设施,建立完善覆盖建设、运营、服务等各环节的能耗和碳排放管理平台。汇聚电、水、油、气等各类能源资源消耗数据,实现设备、机房、业务、区域等多维度能耗和排放分析,形成全流程能耗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强化能源消耗、碳排放数据的规范性有效性,增强企业在运行成本控制、环保效益提高、能源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能力。
探索建立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平台。建设涵盖信息通信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社会赋能等信息的行业管理平台。推进企业与行业碳管理大数据平台对接,提升数据信息的统计、监测、分析和核查水平。加强对不同类型、不同厂商设备在网运行时间、碳排放等数据采集分析,促进设备供应企业加速节能降碳技术迭代创新。

行动15:提升行业绿色创新能力

加快绿色技术攻关和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难点,积极开展行业低碳零碳技术创新及转化应用。鼓励龙头企业以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拉动上下游加强产品质量、绿色标准等合作对接,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探索建立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学术交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围绕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做好行业绿色关键核心及基础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和风险预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信息通信行业共建共享、节能减碳技术、碳核算、低碳评价、重点设施和设备能效、数字化赋能降碳等绿色低碳标准,加大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供给,健全完善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强化先进适用标准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实施,推动建立绿色低碳标准采信机制,依据标准开展碳排放核算和低碳评价。到2025年,制定信息通信领域3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
激发市场主体绿色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在基础设施能效提升、绿色技术研发、绿色发展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推广和提升全行业能效水平。支持科技型服务型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绿色低碳设计、低碳技术验证、碳排放碳足迹核算、绿色诊断以及低碳化、数字化转型、技术转移合作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供给能力。适时举办绿色创新大赛等活动,推广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案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探索设立信息通信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议事协调机制,负责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统筹协调和重大问题决策。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沟通协调,推进跨部门工作统筹部署。建立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出政策意见建议。
(二)强化考核评估。加强对企业绿色发展制度、碳管理平台系统建设、绿色采购等绿色发展管理体系的综合考核评价。明确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标统计周期,完善企业数据采集报送机制,强化对相关指标的考核评估,及时跟踪行业重点设施的PUE值、节能改造进展等情况。
(三)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纳入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以及转型金融支持范围。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推动金融机构为绿色企业和项目提供多样化投融资支持。推动加大绿电供给,研究企业绿色能源使用量与碳排放量间的扣减办法。
(四)加快人才培养。鼓励高等、职业院校信息通信相关专业设立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方向和课题,加强学科教育交叉融合,培养绿色终端设备、绿色网络、绿色软件和平台、绿色发展管理等全链条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建绿色发展实验室、人才实训基地,联合培养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智库、第三方机构作用,培养一批碳排放相关人才。利用各类引才引智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五)加强宣传引导。强化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绿色转型作用的宣传,提高地方、企业和公众对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认可度。开展绿色发展制度与政策、绿色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科普宣传,营造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良好氛围。通过节能降碳优秀案例、最佳实践等的发布,提升先进成果在行业内外的示范效应。开展跨行业对接赋能活动,拓展绿色成果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六)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国际交流、投融资、技术研发等多元化合作,适时引入国际先进绿色创新成果,积极输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标准互认,推动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

附件: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标

七部委:建立绿电碳排放抵消机制!-碳中和人才平台

  //  

一、《行动计划》编制的背景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则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要求“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为国家“双碳”战略实施提供了宏观指导,也对信息通信行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共同选择,我国数字经济将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和普惠共享的新阶段,迈向全面扩展期。信息通信行业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5G基站、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底座,建设规模将会较快增长,按照《“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的有关部署,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将从2020年的5个增加至26个,数据中心算力规模将从90EFLOPS增长至300EFLOPS,这必然导致行业用能需求保持刚性增长势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亟需尽早从政策层面加以统筹引导,解决企业在绿色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难点和问题,引导企业发挥绿色赋能作用助力社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营造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

  //  

二、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有哪些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行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信息通信企业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者,通过推进先进绿色技术应用、提升绿色低碳管理能力、加快网络绿色化升级和提高绿色电力使用水平等多方面举措,可以实现以创新为驱动的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进而推动实现行业绿色高质量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绿色发展。信息通信企业通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合作,可以协同开展绿色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使用,实现源头节能。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在采购中加大对设施用能效率、使用寿命等要求,引导设备供应等产业链企业提供绿色低碳产品和解决方案,从而影响、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有利于赋能全社会降碳促达峰。信息通信企业以服务各行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需求为导向,聚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居民绿色环保生活和城市绿色智慧发展等领域,加快提升数字技术与垂直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服务供给能力,可以支撑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  

三、《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主要目标是什么?

《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着力推进重点设施能效水平和行业绿色用能水平提升,着力推进行业赋能全社会节能降碳技术供给能力和行业绿色低碳监测管理能力提升,全面系统提高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机制基本完善,节能减排取得重点突破,行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能力明显增强,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0%,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15%,遴选推广30个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降碳的典型应用场景。

  //  

四、《行动计划》对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要求?

《行动计划》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要点,兼顾信息通信行业自身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瞄准“优布局、抓重点、促协同、强赋能、统管理”五大方向,提出了优化绿色发展总体布局、聚焦三类重点设施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强化行业赋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供给能力、加强行业绿色发展统筹管理等五大方面行动任务。
一是优化绿色发展总体布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与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等规划有效衔接,优化区域布局,推进网络架构优化,强化通信网络设施共建共享,加快高耗能老旧设施绿色升级,加大绿色能源推广使用,形成规划合理、布局完善、架构先进、用能节约、能效优化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其中,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方面,提出到2025年,新建5G基站站址共享率不低于80%。
二是加快重点设施绿色升级。聚焦数据中心、通信基站、通信机房三类重点设施,以全方位全过程的集约化布局、高效化设计、绿色化建设、低碳化技术、智能化运维为手段,加强数据中心统筹布局,推动基站主设备及配套设施节能技术运用推广,加快核心通信机房绿色低碳化重构。最终实现到2025年,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降到1.3以下,5G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改建核心机房PUE降到1.5以下。
三是完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协同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建立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引导设备供应企业加大绿色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供给。推动各环节绿色包装循环再利用,提高废旧信息通信设备回收利用水平。加快形成以管理制度为引领、以绿色采购为关键、以评估认证为抓手的绿色信息通信产业链供应链格局。
四是赋能全社会降碳促达峰。以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为导向,引导信息通信企业加大工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技术和服务供给力度,助力电网、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化转型。助力打造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绿色消费。推动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城乡节能减排、环境监测治理、零碳智慧建筑建设等领域应用,助力城乡绿色智慧发展。最终实现到2025年,面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面向居民低碳环保生活、面向城乡绿色智慧发展,分别挖掘推广10个典型应用场景。
五是加强绿色发展统筹管理。准确把握行业绿色发展新趋势,建立健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强化绿色发展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探索建立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平台,加大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供给,到2025年,制定信息通信领域3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充分发挥企业绿色发展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增强绿色发展制度保障,建立完善企业级绿色低碳发展管理平台,加快绿色技术攻关和转化。

  //  

五、《行动计划》保障措施重点有哪些? 

为推进主要目标如期实现和重点任务顺利实施,《行动计划》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推进跨部门工作统筹部署。建立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提出政策意见建议。
二是强化考核评估。加强对企业绿色发展制度、碳管理平台建设、绿色采购等绿色发展管理体系的综合考核评价。完善企业数据采集报送机制,强化对相关指标的考核评估。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纳入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以及转型金融支持范围。推动加大绿电供给。
四是加快人才培养。培养绿色终端设备、绿色网络、绿色软件和平台、绿色发展管理等全链条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利用各类引才引智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强化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绿色转型作用的宣传,提高地方、企业和公众对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认可度。
六是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国际交流、投融资、技术研发等多元化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标准互认。

七部委:建立绿电碳排放抵消机制!-碳中和人才平台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

]]>
https://www.carbonhrss.com/5219.html/feed 0
碳交易将正式立法 https://www.carbonhrss.com/5090.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5090.html#respond Tue, 09 Aug 2022 05:18:07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5090.html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列入《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明确的立法项目拟制定、修订的16个行政法规之一,生态环境部负责起草。

碳交易将正式立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   ……   ……

碳交易将正式立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   ……   ……

碳交易将正式立法-碳中和人才平台

图片摘自 | 中国政府网

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这对建设统一、规范、高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截至2022年6月24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3亿吨,累计成交额84.3亿元,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市场巨大并不意味着发展高质量,当下而言,我国碳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碳市场发展的现存问题

当前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与中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地位还不相称。

主要存在以下发展问题和短板障碍:

(1)支撑碳市场的各类法规和配套制度仍待建立健全

首先,国家层面缺少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现有立法位阶不高,多为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如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应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不完善,《碳排放交易管理条例》或《碳排放权交易法》等上位法缺失。

其次,有关碳排放权的内涵和产权界定、排放权交易规则、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交易纠纷解决办法以及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法律授权等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界定。

(2)各地碳市场的差异性对统一全国碳市场形成挑战

各地方碳市场在政策体系、制度设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点,在碳排放试点的规则、配额发放、核查、报告等相关管理,以及碳配额价格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要形成建立全国统一清晰、简单易行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存在不小的挑战。

此外,流动性是形成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基础,碳市场作为新兴市场目前流动性较低,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后,如何与各地方碳市场衔接起来实现碳资产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个流动性充足的统一碳市场体系也亟须破局。

(3)碳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健全,产品服务相对单一

我国碳金融产品创新研发尚在萌芽阶段,试点碳金融产品的交易和使用并不活跃,往往停留在首单效应上。

以上海碳金融市场为例,主要业务有碳基金、碳排放权质押(包含CCER质押和碳配额质押)、借碳、碳回购、碳信托和碳配额远期等品种,产品开发仍以围绕碳排放权开展,而国际碳金融市场中已出现了跟碳足迹挂钩的贷款、债券等金融工具。

由于我国试点碳市场建设之初并未涉及衍生品市场,使得碳金融中介市场及各类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服务链,也未建立起对应的碳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结合国内外市场建设经验,全国碳市场仍需从顶层设计、市场体系、交易机制等方面深化推进各项工作。

加快完善基础制度保障

1. 加快建立与碳市场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良好的法律基础为碳市场机制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保障,是碳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

应尽快研究形成一套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根本、以生态环境部相关管理制度为重点、以交易所交易规则为支撑的“1+N+X”政策制度体系,保障碳市场交易的平稳、长期运行。

(1)尽早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

加快推动改善气候环境的相关立法,以更高层级的立法来保证碳市场的权威性。

对碳排放权市场的主体资格确立统一的法律标准,明确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规范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的条件、程序和内容,制定碳排放交易所创建、运行和管理的统一规定等,为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提供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以便稳定交易主体的制度预期和市场预期。

(2)制定完善主管部门配套制度和细则。

建议尽快出台落实“全国碳排放权配额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企业温室气体核查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规定,夯实碳市场数据基础同时为企业履约提供依据。

尽快制定全国碳市场总量目标、地方总量目标、全国碳市场纳入重点企业门槛、配额分配办法、地方执法权力等核心要素的管理细则和技术规范。

尽快发布技术细则文件,对已出台的碳排放权登记管理、交易管理、结算管理规则进一步细化。

(3)持续完善交易所核心交易规则。

交易所作为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的平台,应进一步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细则,并据此制定完善涵盖交易、会员管理、投资者适当性、风险控制、违规违约、信息和单向竞价等多个方面的交易管理细则,通过各项细则的严格落实,对交易进行穿透式监督,保障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和交易的顺畅开展。

2. 加快制定将碳市场发展纳入绿色金融的规则体系

(1)加快制定将碳市场发展纳入绿色金融的规则体系。

从战略高度将碳市场建设纳入到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结合碳排放权特点,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同步规划、整体设计。

(2)深入探索转型金融。

在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在转型金融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尽早明确转型金融的概念、标准和分类,探索制定转型金融的考核和管理框架。

(3)强化金融支持,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经过多年发展,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运作模式,深入研究金融市场的逻辑和规则,在遵循金融逻辑规则基础上管理碳市场,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跨周期配置和套期保值。

金融系统应积极配合、主动适应碳市场建设需要,有效平衡好绿色低碳投资中激励、跨期和风险管理间的关系。

(4)加大碳金融培育力度,鼓励碳金融产品创新。

各类碳金融衍生品和服务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了重要的资产管理和风险对冲工具,发掘碳资产的真实价值。

不断丰富碳衍生品等碳市场交易品种,鼓励碳排放配额、CCER、碳远期等交易类工具,碳债券、碳资产抵押/质押、碳基金/信托等融资类工具,以及碳指数、碳保险等支持类工具的金融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助推全国碳市场发展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

3. 加快建立和完善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法体系

(1)制定清晰化、透明化的总量指标体系。

全国碳市场建设首先是要建立清晰化、透明化的碳配额总量指标体系。在明确的总量目标下,才能清晰地分解出各省区市、各行业、各企业层面的微观目标。

为发挥碳市场作用确保“双碳”目标实现,配额总量设定应遵循“适度从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总量设定既要自上而下地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节能减排政策以及与国家去产能、去库存等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相衔接确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总量;也要自下而上地考虑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具体行业企业的配额分配方法。

(2)适时引入配额拍卖分配法。

从国际经验来看,碳市场建设初期一般采用全部免费分配或绝大部分配额免费分配的方式。

随着市场体系建设的逐渐成熟,为提高配额配置效率,尽早实现碳减排目标,会逐步引入拍卖机制,提高拍卖在配额分配中的比重。

我国各试点碳市场目前仍以配额免费分配为主,为提高配额配置效率,发挥配额拍卖在价格发现、促进市场流通、服务市场交易主体碳资产保值增值的功能,应积极研究和适时引入适合我国特点的配额拍卖分配方法。

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

1. 合理构建碳定价机制

(1)探索引入多样化交易方式。

现有试点碳交易所均以场外非标准化商品的模式挂牌交易,不允许集合竞价,在开盘的短暂时间内存在通过对敲大量交易等方式操纵价格的风险。建议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适时引入竞价机制,采取自由报价、撮合成交的交易方式,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撮合成交,并适当引入做市商机制和适当的投资人制度以允许机构和个人参与市场,提升交易效率、促进价格发现。

(2)持续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

在碳现货交易基础上,探索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交易。

衍生品具有套期保值、风险转移的功能,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衍生品有效规避碳排放权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同时,多元化的碳衍生品也有利于市场参与者结构的优化和交易量的拓展,也将进一步提升衍生品市场对标的物的定价效率和精准度。

(3)鼓励企业利用碳定价进行风险管理。

支持企业利用内部碳定价管理长期气候风险以及将投资决策与气候目标有机结合;

支持金融机构使用内部碳定价进行气候相关风险管理,鼓励银行机构使用碳定价方法进行贷款审批和评估投资组合的碳足迹,主要参数包括碳定价、气候风险、气候政策等。

2. 审慎对待碳抵消机制

(1)修订和发布碳抵消机制相关政策。

为完善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应结合国内外最新形势尽快修订相关管理规范,尽早出台全国碳市场体系下抵消机制的详细规则,明确抵消机制的使用条件。


包括对可用于抵消的信用类型、项目种类、签发时间、地域范围、温室气体范围、抵消比例、减排量核查与核证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尽早推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重启。

(2)优化CCER标准,发挥自愿减排市场对全国碳排放权市场补充延伸作用。

进一步完善CCER注册登记系统功能,明确CCER注册登记系统与其他相关平台的对接机制,包括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清洁结算系统,以及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机制(CORSIA)登记系统等,探索开展上述各系统间的链接、压力测试和试运行工作。

3. 设置碳市场调节机制

为防范市场急剧波动带来的风险,发挥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作用,设置拍卖最高价格和保留价格,将碳价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并结合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抵消机制。

例如,政府可通过投放或收紧配额供应的方式帮助配额价格回升至合理区间内。

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对配额价格进行合理调控,减少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主管部门可结合市场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抵消机制规则,实现调整市场价格的目的。

稳步推进全国性碳市场建设

1. 加快制定全国碳市场发展总体规划

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个涵盖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清晰的路线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第一阶段为政策完善期。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建立并实施与全国碳市场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第二阶段是高速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兑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时期,是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转折期。

全国碳市场从相对量过渡到总量控制,总量目标与各省碳达峰的目标进行有效衔接,各地、各行业可通过全国碳市场优化碳配额资源配置,降低控排成本。

第三阶段是运行成熟期。

这一阶段全国碳市场的中心任务是强化总量控制,配额供给持续收紧,碳价形成稳定上升趋势,推动碳达峰目标实现后碳排放总量尽快实现从平台期的“稳”转向下行期的“降”。

通过收缩配额总量、利用碳价信号驱动控排企业重视低碳技术革新,为我国低碳转型提供长期动力。

2. 逐步扩大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

(1)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高耗能行业,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

在纳入更多行业的同时,也要加强与相关行业改革的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依托碳市场发展机遇,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深化能源、电力等市场改革。

(2)持续扩大交易主体范围。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扩大交易主体范围,适时增加符合交易规则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要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标准,明确投资机构和个人进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入条件,要逐步扩大交易主体范围以提升市场覆盖面、流动性和有效性。

适时增加符合交易规则的投资机构,包括碳资产公司、碳资产投资公司、银行、券商等金融领域成熟机构,待市场运行相对成熟完善后再逐步引入个人投资者及境外机构,不断丰富和优化交易主体结构。

3. 加快创新助力多层次产品体系构建

(1)完善碳现货产品体系。

 

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以建立健全现货市场交易制度,发展现货交易品种,夯实现货交易基础为主。

在全国碳配额的基础上,尽快规划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PHCER(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等品种,打通强制减排市场、自愿减排市场和碳普惠市场,加快构建完整的全国碳市场现货产品体系。

(2)推动碳衍生品创新。

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为契机,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支持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金融化探索,以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能力。

首先,有序推进与碳现货市场相对应的碳质押(抵押)、碳租借(借碳)、碳回购、碳托管等基础碳金融工具,为控排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提高全国碳市场流动性。

其次,积极探索并上线碳远期、碳掉期、碳互换等非标衍生品交易,为交易主体提供多样化风险管理工具。加快研究碳期货、碳期权等标准化衍生品,在初期开展现货交易的同时探索期货期权合约交易,逐步由以项目为主的交易向以标准化合约为主的交易过渡。

支持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等金融创新,充分发挥碳排放权融资功能,吸引更多资本投入一级和二级碳市场。

适时发布全国碳市场价格指数,推进形成多层次碳市场和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定价中心。

再者,鼓励建立气候投融资基金,引导国际国内资金更好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打造全球绿色金融资产配置中心。

建立碳市场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

1. 统一市场监管,建立监管协同机制

(1)明确权责划分,落实主体责任。

建议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厘清全国碳市场各监管部门边界和主体权责。

生态环境部负责对主体范围、配额分配、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等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对交易机构和登记结算机构制定的相关业务规则进行审核,对企业参与碳交易涉及的相关流程进行总体把关,并明确相应的惩罚措施。

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相关碳金融管理制度,对参与碳交易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监测。

(2)完善信息共享,强化协同监管。

 

从目前碳市场的信息公开情况来看,各地方市场的信息公开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存在公开信息过于保守、实质信息内容少、信息集中度不够等问题,亟需构建完善的碳市场信息公开制度。

(3)推动责任落实,健全问责机制。

 

完善的监管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执法体系做保障,要推动各方主体责任落实,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探索建立全国碳排放信用管理体系,将重点排放企业、交易所、核查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交易行为记录纳入信用体系中。

2. 完善执法体系,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

 

(1)事前预防方面,交易规则应涵盖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包括完善市场准入,在注册登记阶段建立完善的交易主体资格审查制度,管理交易参与者及平台资质,为市场进入设定门槛,在满足交易主体资格条件后,可根据需要对交易主体进行分级管理。

 

(2)事中监管方面,完善对交易过程和交易参与行为的监管,交易过程中应设置严格的风险警示机制和异常交易监控制度,建立系统自动预警和风控人员盯市制度,及早发现交易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防止恶意抬压价格等行为的发生,针对违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3)事后监管方面,交易所应制定风控制度,并配置相应的风控和合规岗位,应定期对交易所进行交易风险定性定量评估,便于发现交易相关问题并及时改进。

 

3. 重视审计监管,鼓励企业主动披露

(1)完善碳审计法律依据。

 

加强碳审计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改进立法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过程充分、真实、有效。

(2)加快发展碳会计体系。

 

加快推进碳会计体系建设,完善碳会计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从碳确认、计量、报告、披露等多角度细化规范,为碳会计具体业务开展提供规范化指引。

同时,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企业碳会计行为进行约束。

探索在重点企业、关键领域进行试点,优先推行碳审计,在此基础上,逐步向重点排放行业或企业推广,要求其及时披露碳排放情况并接受碳审计。

持续深化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1. 加快区域与全国碳市场的协同

全国碳市场建设应处理好与区域市场政策的衔接、协同关系。

在区域碳市场存续期间,坚持发挥其“试验区”的作用,鼓励地方试点创新,比如支持地方碳市场适时增加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将更多行业纳入进来;

持续优化排放核算标准及配额分配方案,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支持地方自愿减排市场、碳普惠市场发展,为形成全国多层次复合型碳市场格局奠定基础。

 

2. 推进与国际碳市场的合作交流

(1)加强国际链接提升碳定价话语权。

 

加强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链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稳定供求关系,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开展气候投融资项目,帮助沿线国家增强当地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我国先行先试制定“一带一路”绿色体系下碳金融市场的国际规则探路。

(2)加强与欧盟、日本等先进国家的交流合作,学习在碳市场管理制度、交易架构、减排技术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要尽早加大低碳技术布局,深化气候治理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并积极向国际市场拓展,占据中国低碳技术的国际制高点。

要尽快提升中国碳核算与低碳技术的国际市场权威度,大力开展气候环境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创建碳排放检测数据中心与监测平台、推广绿色智慧城市等。

(3)加强与国外碳专业人才培养的合作与共建。

 

借鉴较成熟的欧盟碳市场人才培养经验,加大海外碳金融、碳资产管理优秀人才引进力度。

大力支持碳金融、碳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全国碳市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 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

 

作为全球控排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在全球碳市场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积极争取引导国际“行业减排”的碳价机制建设,加强国际航空和航海领域碳排放相关规则的研究,加快与相关领域碳抵消及减排机制的对接。

逐步探索建立相关行业机构、服务企业以及专业人才储备,提升我国民航运输业等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能力和影响力。

同时,密切关注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动向,在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复杂博弈中,中国应坚持《巴黎协定》确立的长期目标和原则,坚定在国际合作公平竞争中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同时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包括推进低碳行业技术发展、扩大碳定价范围、引入碳泄露机制等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机制。

来源:中国政府网、上海证券报

]]>
https://www.carbonhrss.com/5090.html/feed 0
专访清华大学关大博:碳核算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https://www.carbonhrss.com/5041.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5041.html#respond Thu, 21 Jul 2022 04:55:47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5041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立洋 乌鲁木齐报道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总体布局,7月18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振兴创新发展”院士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展开,邀请到近百位“两院”院士、专家、企业家等出席。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产业碳排放和能源利用情况的摸排,对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配套科技发展与产业改造升级。

针对如何构建碳核算标准体系,如何应对风光新能源资源与负荷偏离等问题,本次论坛的参会嘉宾,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关大博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21世纪》: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在很多行业、企业进行减排计划之前,也需要摸清家底,不过由于各个行业、领域差异过大,如何进行准确有效的碳核算?碳核算标准体系如何建立?

关大博:摸清家底是政府和企业开展碳排放管理的第一步。对于二十多个高排放行业,比如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国家发改委已经有项目层面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核算方法主要考虑直接排放(范围一排放)和能源使用的间接排放(范围二排放),对生命周期排放(范围三排放),目前还缺少统一的标准。

对于产品级别和区域碳排放核算,还需要建立相关标准,比如手机和电脑的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从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开始试验,逐步建设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然而,标准体系的不完善,不应该作为碳排放管理滞后的理由,哪怕测算的数据不是精准的,也需要尽早开始碳排放管理部署。

《21世纪》: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有利条件就是新能源技术、产品等较为先进,不过由于风光等新能源资源布局与经济重心偏离,这会给新能源发展带来什么难题?如何解决?

关大博:风光新能源发展有两项挑战。一是西北地区有丰富的风光资源,但负荷中心在东部沿海省份。二是由于风光的间歇性,发电曲线与电力需求曲线很难匹配。解决区域资源禀赋差异问题,可以在光伏风电所在区域发展高能耗产业,比如电解铝、数据中心,也可以通过建设特高压线路外送。对于间歇性问题,需要提升电力系统储能调频能力,包括建设抽水蓄能和化学储能项目,提升火力发电厂的灵活性。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也会有利于电力系统稳定。

专访清华大学关大博:碳核算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碳中和人才平台

《21世纪》:欧盟将于2027年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这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内哪些行业企业易受影响,如何应对?

关大博:目前有一些评估成果,认为涉及行业影响还不算很大。预计碳边界调节机制将覆盖更多领域和产品,将带来较大影响。国内钢铁、化工制品等行业将受较大影响。需要深度挖掘企业减排潜力,建立零碳、低碳产业园,需要了解这项机制怎么实施,包括有哪些低碳技术应用可豁免被征收。

《21世纪》: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新疆可以有何作为?又该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关大博:新疆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化石能源资源都非常丰富。新疆已经有一些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企业,比如在风电领域。新疆可以积极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分配来导入产业。新疆也具有非常高质量的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可以积极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究和示范,为化石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出路。

(作者:吴立洋 编辑:李博)

]]>
https://www.carbonhrss.com/5041.html/feed 0
数字孪生城市将成为“降碳神器”? https://www.carbonhrss.com/4707.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4707.html#respond Sun, 19 Jun 2022 06:44:00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4707.html

如今,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各方共识。对于ICT行业而言,备受关注的5G基站和数据中心节能降碳工作进展牵动人心。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ICT领域节能降耗进展,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高艳丽。高艳丽指出,5G网络节能关键在基站,数据中心节能降碳压力较大,预计能耗还处于上升期。与此同时,数字孪生城市对于助力双碳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政策为ICT行业节能降碳指明方向

 

ICT行业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行业,推进行业节能降碳工作,对于助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工信部从制定行业中长期规划、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确立、绿色节能技术应用、监管机制和手段建设等作出了系统部署,对推升ICT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ICT技术赋能社会各领域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

 

为此,工信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行业绿色发展,主要包括:出台《”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相对2020年下降15%的量化目标;出台《“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聚焦节能技术应用提出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全模块化、预制化,加快发展液冷系统、高密度集成IT设备,提升间接式蒸发冷却系统、列间空调等高效制冷系统应用水平;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2021年工业节能监察工作的通知》,提出对重点用能数据中心进行专项监察,核算电能利用效率(PUE)实测值,检查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

 

5G网络节能关键在基站

 

5G网络能耗主要在于基站,其中主设备能耗和空调能耗平分秋色,总占比较高,约90%以上,配套设备和其他能耗占比较小。2021年12月8日发布的《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5G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

 

“目前5G能耗动态监测机制基本形成,综合产出测算体系和统计方法基本健全。在5G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全面支撑各行业特别是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总体目标,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高艳丽总结道。

 

不过要实现上述目标面临重重挑战。一是5G能耗将持续升高,设备本身功率大、能耗高。而且5G需要比4G部署更多更密集的站点。二是未来数据量爆炸式增长,对5G需求将更大。三是5G自身既面临能耗压力、又要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实现碳达峰总体目标,任务较重。

 

因此,高艳丽认为,行业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力,以加速建设低碳5G网络。一是应在硬件设备节能上下功夫,应用超高集成度的芯片。二是在材料降耗上采用新方案。例如,射频单元采用高导热铝合金材料,提升导热系数。三是在软件节能技术上,提供面对不同场景的符号关断、通道关断、载波关断、深度休眠等解决方案。四是积极推广基站使用可再生能源,从源头降低碳排放。

 

数据中心能耗仍将处于上升期

 

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在数字经济大潮下能耗增长较快。据中国信通院估算,2020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约76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如果折算为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年全国数据中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400万吨,是ICT行业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不过对比来看,数据中心耗电及碳排放量远低于电力、化工、交通等高排放行业。

 

工信部高度重视对数据中心节能降碳工作的引导,并提出了明确的量化发展目标。《“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PUE<1.3。《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指出,到2023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

 

立足现阶段发展来看,数据中心节能降碳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仍面临不小的挑战。高艳丽解释道,当前,随着数据中心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数据中心节能监察等事前事中监管机制的建立,我国数据中心节能水平持续提升,但仍有部分存量中小数据中心PUE在2以上,老旧数据中心在IT设备、供电系统、制冷系统等方面都尚未实现最大化的能源效率。

 

此外,区域布局不合理、绿色能源应用不足、碳排放核算和抵扣机制尚未建立等现实问题也在制约着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时期,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化底座,其能耗和碳排放量预计仍将处于上升期,节能降碳压力较大。

 

高艳丽建议,应从四个方面持续深化数据中心节能降碳工作。

 

一是实施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优化行动,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按需建设省内数据中心,灵活部署边缘数据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加快实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加快平价项目绿证核发,对数据中心采购绿电优先支持,建立绿色能源与碳排放量之间的抵扣机制,提高数据中心绿色能源应用水平。

 

三是加快供电制冷等设施层、服务器存储等IT层、软件及数据备份等业务层节能技术创新与应用,持续挖掘数据中心节能潜力。

 

四是探索建立国家及地区级数据中心能耗及碳排放监测管理手段,对总体能耗、碳排放、PUE及算力算效等关键指标进行全面、实时监测分析,切实提升数据中心全周期能源及碳排放监管能力。

 

数字孪生城市将成“降碳神器”

 

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而言,数字孪生城市对于助力双碳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艳丽讲道,数字孪生城市是数字化的理想愿景和技术手段,数字孪生城市以及强大功能实现极致效率,为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全方位提质增效降本,可谓“降碳神器”。

 

数字孪生城市以其城市级模型+城市级数据+城市级算法,奠定了城市强大的数字底座,为所有应用场景提供数据供给、三维可视、空间计算、仿真模拟、虚实融合等能力,绿色低碳和疫情防控、安全应急一样,已成为数字孪生城市未来重点支撑的应用方向。

 

数字孪生城市对于实现节能降碳能够发挥以下三方面作用。

 

一是数字孪生城市利用精准映射的物联设施,增加碳排放监测功能,提供城市级一体化的碳排放监测和数据采集。

 

二是数字孪生城市利用基于数据和模型的仿真推演能力,在涉碳多元异构数据要素基础上,实现整个城市碳达峰时间和碳中和时间的精准预测分析推演,在虚拟世界仿真,在物理世界执行,虚拟服务现实,这正是数字孪生的价值精髓所在。

 

三是数字孪生城市利用全要素数据融合分析决策能力,实现城市碳资产的科学管理和合理配置。在一张图上,平衡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需求,动态弹性实现碳资产的配置和调度,实现发展和降碳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助力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孪生城市将成为“降碳神器”?-碳中和人才平台

END

数字孪生城市将成为“降碳神器”?-碳中和人才平台

作者:程琳琳

责编/版式:沈新竹

审核:申晴

监制:刘启诚

来源:程琳琳 通信世界

]]>
https://www.carbonhrss.com/4707.html/feed 0
国家节能中心关于印发《节能增效、绿色降碳 服务行动方案》的通知 https://www.carbonhrss.com/4392.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4392.html#respond Mon, 16 May 2022 18:19:52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4392.html

国家节能中心关于印发《节能增效、绿色降碳 服务行动方案》的通知(节能〔202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节能(监察、监测、服务)中心,有关行业协会、各有关单位:

为持续做好“十四五”时期的节能降碳工作,国家节能中心谋划组织开展“节能增效、绿色降碳服务行动”(以下简称“服务行动”),并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先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节能增效、绿色降碳服务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给切实开展服务行动的单位提供支持和参考,我们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节能增效、绿色降碳服务行动指南(2022年版)》,如有需要请与我们联系。

现将《行动方案》予以印发,供你们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借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知

附件

《节能增效、绿色降碳服务行动方案

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是促进减排降碳、绿色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对完成“十四五”能耗控制目标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有关决策部署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工作安排,结合节能降碳服务实践经验总结,为组织开展“节能增效、绿色降碳服务行动”(以下简称“服务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总的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落实节约优先方针,以节能增效、减排降碳为重点工作方向,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坚持自主自愿参与,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加,探索建立简便易行、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专业化、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品牌服务,为完成“十四五”能耗控制目标任务、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等目标愿景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服务重点

  1. 以降低能耗、提升能效水平压力大的地市为重点,聚焦重点用能领域,提供综合性服务,着力推动地方更好地落实节能降碳各项措施、完成“十四五”能耗控制目标任务,促进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2. 以地方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为重点,推动产业园区在整体节能降碳、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绿色化升级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3. 以地方重点用能行业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为重点,全面挖掘节能增效、减排降碳的潜力,采取更有力措施持续提高能效,推动行业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绿色化水平提升。

  4. 着力推动节能服务由单一、短时效的技术服务向整体性、系统性的综合服务延伸拓展,探索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服务模式,努力把服务行动打造成可持续、有机制保障的品牌化服务,促进节能服务业向纵深发展。

三、基本原则

  1. 依法依规和遵守国家政策标准。服务行动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结论和建议均要符合上述要求。

  2. 更好地发挥政府组织引领作用。通过政府的有效组织,明确服务行动任务、路径和措施,以自愿参与为前提,充分调动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的合力工作机制。

  3. 遵循市场化机制规则模式。在达到和完成国家及地方标准、任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市场配置机制和导向作用,推动企业等用能主体积极开展更高水平的节能降碳等技术改造,提升绿色化水平。

  4. 突出问题和结果导向分别施策。立足于节能增效、减排降碳共性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完成,针对不同需求和问题采取不同措施,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确保服务行动务实有效。

  5.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持续推进。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组织和推动要与产业园区、专业机构、企业单位等自下而上自愿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等用能单位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市场化措施,切实解决好节能增效、减排降碳等项目技术选择难、落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增强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6. 总结经验做法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开展服务行动,要以引领带动作用突出的区域、行业领域和企业单位等为切入点,集中力量做好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案例,以效果引领服务行动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出体现社会效益。

四、服务内容

  1. 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分析。根据地区三次产业占比、内部结构及能效水平等情况,重点研判主导产业用能发展趋势,寻找分析产能腾退空间和条件,提出资源配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措施建议。

  2. 开展能源结构优化研究分析。研判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资源禀赋、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关系,根据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和变动趋势,分析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提出能源供给、消费结构优化措施。

  3. 开展重点用能行业领域能效提升研究分析。以重点用能行业领域为服务重点,从工艺、技术、装备、管理等方面进行能效分析,对标对表国内外先进水平,查找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和节能潜力,提出减排降碳、节能增效的措施。

  4. 开展产业园区能源综合利用分析研究。对产业园区能源供应、输送、利用等环节,结合供热、供水等进行分析,评估存量能源利用水平、短板和潜力,提出提高能效、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及能源低碳化替代的系统性措施。

  5. 开展重点用能单位降本增效诊评服务。针对企业等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效和用能管理流程等诊评服务,挖掘节能增效、减排降碳潜力,提出能源优化利用、节能技改措施和管理节能等方面的系统解决方案。

  6. 对“十四五”拟新上项目能耗进行分析评估。对“十四五”拟新上项目的能耗强度、综合能耗增量空间、能源结构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估,提出可行性意见。

  7.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分析研究。根据服务对象目标要求,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方案等研究,并提出意见建议。

  8. 对其他关联事项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服务对象发展阶段目标要求,对涉及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人才培训培养、机制制度创新等事项,提出意见建议。

  9. 成果体现及应用。对服务成果中的措施、建议积极推动纳入政府有关规划、政策和行动方案等,增强成果应用的权威性。面向产业园区、重点用能行业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的服务成果,形成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五、服务步骤

自上而下开展的服务行动,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1. 合理确定服务行动对象范围。以地市、产业园区、重点用能行业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为重点,在政府引导和各类主体自愿参与基础上,合理选择确定服务行动范围,特别是确定好服务对象。

  2. 协商确定服务行动方案。通过依法依规签订合同协议等形式,确定服务内容和方式,明确必要的经费来源和金额,制定工作程序和要求。

  3. 组建服务工作团队。根据服务行动方案遴选专家和工作人员,特别是注意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组建结构合理的服务团队,着眼后续服务注意吸收当地专家和技术单位参与。

  4. 开展实地调研诊评服务。组织服务团队先期开展资料收集、分析研究,制定实地调研诊评服务方案,准备充分后再赴实地开展全面调研诊评工作,根据目标任务提出具体措施意见。

  5. 形成服务成果。对地市面上、行业领域等条线上的服务,依协议形成工作成果;对产业园区、用能单位等点上的服务依合同协议形成方案。

  6. 推动成果落地实施。指导地方面上开展实施工作,在技术改造、项目评估、供需对接、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对点上的成果依约定开展组织实施工作。

对自下而上开展服务行动的,可根据政府的部署要求,按市场化机制、参照上述步骤依据相关合同开展服务行动,政府及主管部门、专业机构等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

六、组织方式

国家节能中心承担指导服务行动的具体组织、协调和实施等工作,首先动员组织地方节能中心、相关行业组织、专业机构、节能服务公司等方面先期开展起来,并逐步深化;开展服务行动的地方、产业园区等,做好组织实施、机制协调、数据提供和经费保障等事宜,强化成果的运用和后续工作安排;参与的企业等用能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约定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有关数据信息,落实成果措施。

国家节能中心牵头组织编制《节能增效、绿色降碳服务行动指南》,指导、支持地市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和重点用能行业领域、重点用能单位等开展服务行动,并组织开展若干引领带动作用突出的服务案例;各级地方节能中心等单位要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做好相关工作。

七、持续推进

服务行动不设时限、不定任务数量,根据国家和地方阶段性要求,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及时完善调整,推动可复制的市场化服务机制持续发挥作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保持服务行动不中断、有活力,努力打造有影响力、有权威的专业化品牌服务行动。

由国家节能中心牵头指导组织服务行动案例经验总结工作,采取现场经验交流、诊评培训、技术供需对接、宣传报道等服务活动,促进先进节能降碳技术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和服务行动不断深化,持续把这项服务行动打造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品牌性工作。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推动服务行动可复制经验成果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规划政策措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https://www.carbonhrss.com/4392.html/feed 0
关于委托编制《文山州碳达峰实施方案》询价的公告 https://www.carbonhrss.com/3282.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3282.html#respond Thu, 06 Jan 2022 02:44:20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3282 为编制实施《文山州碳达峰实施方案》(暂定名,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文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现面向社会征集《实施方案》编制机构,欢迎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参与询价。具体要求如下:

一、项目名称

《文山州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采购项目

二、资质要求

1.具有企业独立法人资格和询价项目所要求的法定资质。

2.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健全的财会制度。

3.在经营活动中无违法记录。

4.有固定的经营场所、管理机构和履约组织保障。

5.具有满足询价项目相适应的设备、专业技术能力或服务能力。

6.具有类似规划编制资格的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规划设计单位、行业协会、中介咨询机构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高级职称,且负责人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商业信誉,具有规划编制的相关业绩。

三、方案编制要求

(一)方案编制背景。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的统一部署,有序推动文山州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需研究编制《文山州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文山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遵循。

(二)方案研究的空间范围。方案研究空间范围为文山州行政管理范围,包含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马关县、麻栗坡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

(三)方案研究路径。充分研究《实施方案》编制背景,对照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目标,与国家、省、州发展规划相衔接,全面分析文山州碳排放、能源消耗现状,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科学设置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碳达峰行动路径和时间,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四)方案研究成果要求。研究编制《实施方案》,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实施方案》研究报告及《文山州碳达峰实施方案》、《文山州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政策文件建议稿等,内容主要包括分年度提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议指标,并依据研究成果,相应提出文山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措施意见建议和重点项目清单。

(五)方案编制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深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和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逐步健全,支撑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更加提高,实现碳达峰总体目标,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四、服务方式

1.方案编制单位在项目启动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40个工作日内递交方案初稿进行审核,经评审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修订并递交最终的方案成果。

2.方案编制单位组织开展或参加各类调研、征求意见会等并汇报方案编制进展情况;根据各方面意见建议修改完善方案内容;组织专家对方案文本进行评审。

3.此次采购项目预算经费为50万,方案编制报价为包干报价,包含但不限于服务价格、劳务费、交通费、差旅费、伙食费、材料费、税费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

4.该方案的编制单位将通过邀请评比的方式确定,请意向单位于2022年1月10日下午17:30分前将编制提纲、近几年编制成果目录、资质等相关证书扫描件连同初步报价回执(盖公章)报送至文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系人:马亚伦,联系电话:3051574,邮箱:24010269@qq.com。

附件:报价回执

 

文山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月4日

 

 

附件

《文山州碳达峰实施方案》报价回执

单位(盖章):

报价:

联系人:

]]>
https://www.carbonhrss.com/3282.html/feed 0
数据中心建设转向,新基建加速“去碳” https://www.carbonhrss.com/3205.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3205.html#respond Sat, 01 Jan 2022 08:28:32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3205 各地近两年来纷纷加码布局新基建,但也存在一些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现象。同时,节能减排是新基建长远发展必须锚定的一个关键方向。

8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对外发布《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提出,强化统筹布局,原则上对于在国家枢纽节点之外新建的数据中心,地方政府不得给予土地、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地加强对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指导力度,坚决避免数据中心盲目无序发展。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第一财经表示,随着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科技行业逐渐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成为新基建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必经之路。

避免盲目投资

当前,以5G、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全面提速,为我国数字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9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地方版“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规划也密集出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天津、湖北、浙江、安徽等近20省份明确未来五年5G建设目标,加速推进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城市新基建布局与发展白皮书》显示,安徽、广东、江苏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数分别达到了280、165和109项,全国排名前三;重庆市围绕2020到2022年新基建,重点推进7大板块、21个专项、375个项目,总投资3983亿元;河北、山东、广东的新型基础设施占比较高,达到了43.5%、35.0%及34.1%。

吴琦告诉第一财经,在传统基建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的背景下,新基建将在稳投资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本地化属性,地方政府成为规划的主体和投资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纷纷希望通过新基建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方案指出,强化统筹布局,在交通、能源、工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同步考虑5G网络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原则上布局在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范围内。对于在国家枢纽节点之外新建的数据中心,地方政府不得给予土地、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地加强对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指导力度,坚决避免数据中心盲目无序发展。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曾公开表示,新基建本质上属于新技术推动的新产业,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不适合作为短期刺激政策的工具,要防止一哄而起运动式增长,最后留下一堆无效投资和烂尾工程。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张延强撰文分析,如果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发展和跟随新基建潮流,在相关项目规划上盲目冲动,贪大求全,过于图新图洋图前沿,偏离地方需求和发展实际,则有可能造成地方债务危机,挤压其他领域投资,最终社会经济效益远远小于投入。

数据中心成能源消耗大户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之下,新基建的能耗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数据中心为例,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超12万家数据中心相关企业,数量逐年增长。据估算,2020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约76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耗电量(75110亿千瓦时)的1%。如果折算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则近4000万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第一财经表示,根据相关统计,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已达总耗电量的8%,随着数据流量需求的增加,互联网扩容将进一步推动数据中心耗电量的增加。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0年我国数据总存量超过450EB,预计“十四五”时期仍将保持20%~30%左右的增速高速增长。数据中心作为承载数据的核心基础设施,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因此其能耗和碳排放量预计仍将处于上升期。

PUE是衡量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的通用指标,即所消耗能源与IT负载使用能源之比。基准是2,数值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研究部高级工程师高岩表示,随着数据中心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监管机制的加强,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节能水平持续提升,但存量数据中心PUE普遍处在1.5~2的水平,特别是中小数据中心PUE普遍在2以上,远落后于国际领先互联网企业1.1~1.2的水平。

高岩称,目前北京、上海等个别领先区域率先启动了数据中心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建设,但更广泛的地区乃至全国层面尚未建立起对数据中心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监测、统计、预警、管理手段和机制,绿色减排目标往往呈现散点式的评估与引导,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减排体系,全局性、系统性的能源及碳排放审计不足,导致管理效率较低。

方案提出,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国家枢纽节点进一步降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全国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明显提升,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东西部算力供需更为均衡。

引导新基建绿色发展

方案明确了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任务,包括强化统筹布局、提高算力能效、创新节能技术、优化节能模式、利用绿色能源、促进转型升级。

数据中心99%的运营碳排放来自于电力使用。因此,要让数据中心变“绿”,调整电力结构是关键。方案指出,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自建拉专线或双边交易,提升数据中心绿色电能使用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支持模块化氢电池和太阳能板房等在小型或边缘数据中心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结合储能、氢能等新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在数据中心能源供应中的比重。支持具备条件的数据中心开展新能源电力专线供电。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扫清了可再生能源电力直接采购的机制障碍,未来的市场规模将随需求增长不断扩大。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持续出台一系列引导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绿色发展的措施。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指出,以数据中心集群布局等为抓手,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强化节能降耗要求等。

工信部出台的《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到2022年,数据中心平均能耗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电能使用效率值达到1.4以下。工信部近日还对外公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加大对5G基站、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等,其中明确到2025年年底,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PUE值下降到1.3以下。

部分省份也发布了本地区内的数据中心能耗政策。比如,山东提出自2020年起,新建数据中心PUE值原则上不高于1.3;广东规定,2023~2025年,在上架率达70%和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再考虑支持新建及扩建数据中心项目节能审查。

]]>
https://www.carbonhrss.com/3205.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