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建筑 – 碳中和人才平台 https://www.carbonhrss.com 领先的碳中和人才服务平台 Thu, 01 Aug 2024 13:44:39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高国力等:基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城市群碳达峰研究 https://www.carbonhrss.com/7004.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7004.html#respond Sat, 15 Apr 2023 12:41:37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7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城市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路径与模式”(72050001);国家高端智库重大课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应急课题“基于产业链金融链数据链协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设计、模式路径和政策措施”。作者简介:高国力,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区域政策;文扬,男,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领域为资源经济、区域经济;王丽,女,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领域为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区域;徐睿宁,女,研究助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领域为城市与区域发展。通讯作者:文扬

内容提要: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也是碳排放较为集中的空间单元,更是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排头兵、领头雁。本文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了各城市群在不同情境下的碳排放量和碳达峰时间,构建了压力、潜力和动力指数,对城市群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城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对城市群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对城市群碳达峰的预测结果表明,哈长、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四种情景下均能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在低增长慢降耗情境和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能够在2025—2028年实现碳达峰,而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和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下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呼包鄂榆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无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进一步研究指出,应根据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对城市群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群提出差异化的碳达峰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各城市群要通过制定差异化碳达峰目标、推动差异化碳达峰路径模式、明确差异化减碳降碳重点领域、加大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多样化低碳战略性平台建设、完善推进碳达峰监督考评机制,从而率先实现碳达峰。

关键词:城市群 STIRPAT 碳达峰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23)02—0039—20

一、引言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快速增长(Lin和Benjamin,2019)[1]。2005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Liu和Lin,2019)[2]。BP(2020)[3]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耗量达到141.7艾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98.3亿吨,占全球比重分别高达24.3%和28.8%,能源降耗和碳减排面临巨大压力。中国政府承诺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碳达峰目标的实施,意味着中国碳减排重点逐步从基于排放强度转向基于排放总量的控制(Yang等,2019[4];田云和陈池波,2019[5])。另外,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方面差异显著。此外,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减排效率也存在差异(Li等,2020[6];武红,2015[7])。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中国的国家目标必须在区域层面上依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进行分解。因此,如何在区域层面公平而有效地制订碳达峰计划和确定路径模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减缓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做出了巨大努力。国际承诺方面,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机构建设方面,相继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等工作支持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解振华,200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9])。相关政策方面,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宏观政策,明确在工业、交通、建筑和能源等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李俊峰等,2016)[10],并先后启动了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张华,2020)[11]和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

城市群是城市高度一体化的空间形态,已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域空间组织的主要形式(He等,2021[11];马燕坤,2016[13])。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依托一定的基础条件,各城市按照一定的结构发生着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地域整合体(姚士谋等,2006[14])。在过去的40多年里,城市群对中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乔彬和李国平,2006[15];Fang和Yu,2017[16];方创琳,2018[17];魏守华等,2013[18])。城镇和人口密集、中心城市作用突出、城市之间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开放程度较高是城市群的重要特征(陈雯等,2015)[19]。高技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快速交通网络建设、经济快速增长和结构优化以及区域一体化已成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王利伟和冯长春,2016[20];郑艳婷等,2016[21];高鹏等,2019[22])。城市群代表着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先进水平,承担着率先实现碳达峰的重任,为其他地区做出示范并提供宝贵经验,是区域层面实现碳达峰的重点和关键。

本文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本文对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并对回归结果进行豪斯曼(Hausman)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取合适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采用改变样本容量法对模型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其次,依据各城市群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效率和碳排放占比现状,剖析了各城市群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和任务,随后设置了四种不同情境,在各情境下根据STIRPAT模型回归结果预测了各城市群2022—2035年的碳排放量和实现碳达峰的时间。最后,构建了压力、潜力和动力指数,对各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结果提出了不同类型城市群差异化的碳达峰路径模式。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第一,从城市群视角出发,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探索区域碳达峰的路径模式。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省域碳达峰路径模式,然而在省级单元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特色产业、优势领域差异很大,省级行政区统一的达峰路径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各城市。城市群作为高度关联的城市联合体,内部各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相似度较高,碳达峰路径模式可在城市群内复制推广。第二,针对我国11个城市群,设置不同情境预测了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揭示了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实现碳达峰的难度,并根据各城市群碳排放结构现状以及各产业碳减排效率,明确了减排重点领域;第三,现有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减排潜力来明确不同区域的碳达峰路径模式,但却忽视了各区域实现碳达峰所面临的客观压力,本文构建了城市群碳达峰压力指数、碳减排潜力指数和碳减排达峰动力指数,根据所面临的碳达峰压力和存在的碳减排潜力对城市群进行分类,并提出了差异化的碳达峰路径模式。

二、文献综述

1. 碳排放影响因素

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STIRPAT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认为应重点关注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消耗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从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角度,以人均GDP表征人均收入,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和人均收入是对中国人均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林伯强和蒋竺均,2009[23];王娟和张克中,2014[24];Wen等,2020[25]),人口规模和人均GDP的增长导致更多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长,从而推高了碳排放。另外,人均碳排放增长率与人均GDP存在正相关关系,扩大经济社会发展规模会产生更多碳排放,人口规模增长将增加对能源在内的各种资源需求,但是,当经济发展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ents Curve,EKC)“拐点”时,人均GDP与碳排放呈负相关(Pan和Zhang,2020)[26]。环保财政支出的增加则出乎意料地导致了碳排放增长(Yang等,2018)[27],城镇化水平对交通和生活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Li等,2020)[28]。从能源消耗角度,不管是从不同行业视角还是省级区域视角,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能源强度下降是碳排放减缓的主要驱动因素(Xu等,2014[29];Ren等,2012[30];Kim和Kim,2012[31])。但是,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普遍还不足以抵消由于人口规模和人均收入增长等因素所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在保持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减缓碳排放的关键是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Chen等,2019[32];Gu等,2019[33];孙耀华和仲伟周,2014[34])。

2. 碳达峰目标实现预测

关于碳达峰目标实现,大部分研究主要运用STIRPAT模型,设置不同情境对我国及部分区域碳排放进行预测。研究普遍认为,在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碳排放强度降速等情境下,中国有可能在2030年前提早实现碳达峰(Liu和Xiao,2018[35];Su和Lee,2020[36];Fang等,2019[37]);而在某些情境下,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渠慎宁和郭朝先,2010[38];马丁和陈文颖,2017[39]),碳排放峰值即为EKC曲线“拐点”,中国应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两高”行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升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从而减少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目标。对于各地区碳排放预测,青岛市要实现碳达峰目标压力非常大,需要大力控制人口规模、降低能耗强度、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扩大内需(Wu等,2018)[40]。江苏省未来仍需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趋向新常态(黄蕊等2016)[41]。中国应对省级层面碳排放进行区分,从而更加明确各省市在节能减排中承担的责任(杜强等,2013)[42]。

3. 碳达峰实现路径

关于碳达峰实现路径,研究主要从行政区域和重点行业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行政区域维度,学者普遍认为,控制能耗总量及增速、优化能源结构、推广绿色技术、构建低碳经济、降低能耗强度等是实现碳达峰的主要路径(胡西武等,2021[43];程云鹤,2021[44];刘甜等,2015[45])。另外,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实施征收碳税、开展绿色补偿激励、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等体制机制建设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主要路径(胡鞍钢,2021)[46]。构建差异化绿色能源体系、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完善碳排放法律法规和协同管理机制等是实现碳达峰的变革路径(王怡,2022)[47]。丰富碳汇资源储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构建多能互补体系和多能竞争市场体制,是实现中西部地区能源共济和2030年前碳达峰等目标的重要手段(胡西武等,2021[43];程云鹤,2021[44])。考虑中西部各省份的差异,应细化阶段目标任务、厘清各地区减排关键领域、加大财政金融对技术研发推广的支持力度、实施动态评估机制(田云和陈池波,2019)[5]。沿海工业城市要加强区域碳排放统计及相关能力建设,并确定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从而更好服务全国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刘甜等,2015)[45]。从重点行业维度,电力和工业高能耗部门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部门,要通过普及供应侧的低碳发电技术和消费侧的节能减排技术,推动关键部门分阶段实现碳达峰,并将2030年碳排放峰值控制在100亿-108亿吨之间(马丁和陈文颖,2016)[48]。另外,政府要进一步引导激励制造业增加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投资活动,从而激发制造业的碳减排潜力,助力制造业实现碳达峰(邵帅等,2017)[49]。同时,在工业领域中,建材和纺织业能够率先实现碳达峰,石油化工和电力行业最具减排潜力,应根据减排潜力分行业、分阶段制定碳达峰战略,加强行业间统筹协作,推动工业领域尽早实现碳达峰(王勇等,2017)[50]。通过设定适当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口规模增速,制定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战略,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提高交通运输能效,是推动中国交通脱碳化的主要路径(Wang等,2021)[51]。

4. 文献评述

已有研究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碳达峰实现路径做了丰富的探索,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对象聚焦全国、省级行政区或单个城市。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差异较大,各地区要实行分批梯次达峰,实现目标和政策的分类指导。以全国和省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太过于宏观,碳达峰目标无法体现各区域的差异性,实现路径难以与各地区的产业特点、基础相适应。而以单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又过于微观、特征性较强,实现路径仅能在特定区域复制推广。二是研究在分析碳达峰实现路径时仅关注了节能减排潜力,缺乏对达峰压力的统筹考虑。发达地区实现碳达峰的难度较小,节能减排潜力也较小,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部分相对落后地区,尽管节能减排潜力较大,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难度较大。仅考虑减排潜力的碳达峰路径模式研究,脱离了各地区或各行业发展现状的客观事实,无法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与建议。

三、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

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确定了全国19个城市群,其中,跨省域城市群由于涉及主体广、覆盖范围大、影响程度深,主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或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规划。属于上述情况的城市群共有11个,分别是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各城市群范围①如表1所示。

①鉴于数据的可获性,研究对象中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包含湖北省天门、仙桃和潜江三个省辖县级市;珠三角城市群不包含香港和澳门;哈长城市群不包含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原城市群不包含河南省辖县级市济源;北部湾城市群不包含海南省儋州市以及东方、澄迈、临高和昌江四个省辖县或省辖县级市;兰州—西宁城市群不包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下辖县市,青海省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下辖县市。另外,鉴于区县数据采集困难,对于国土面积、人口和经济规模占其所在地级市比重较大的区县,将其地级市全境纳入研究范围,反之则不考虑。纳入研究范围的地级市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江西省抚州市和吉安市;成渝城市群的重庆市以及四川省绵阳市、达州市和雅安市;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陕西省商洛市,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以及甘肃省平凉市和庆阳市;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甘肃省白银市和定西市。

2. 模型设计

(1)STIRPAT模型。为在不同情境下对未来碳排放进行预测,本文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耗强度等因素对城市群碳排放量的影响。STIRPAT模型是由Ehrlich和Holdren(1971)[52]提出的IPAT模型变化而来。IPAT模型旨在定量分析人口(population)、富裕水平(affluence)和技术(technology)对环境的影响(impact),即I=P×A×T。在考察城市群碳排放影响因素时,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C为城市群碳排放量;P为城市群常住人口数,表征人口规模;GDP为城市群GDP;E为城市群能源消耗;G为城市群人均GDP,表征富裕程度;IS 为城市群能源消耗强度,表征技术水平;FA为单位能源碳排放系数,是常数项,假设InFA=α。

对式(1)两边取对数后,可以得到下式:

但是,IPAT模型默认各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呈线性关系,且可考察的影响因素有限,无法分析其他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为了克服IPAT模型的局限性,Dietz和Rosa(1994)[53]提出了IPAT方程的随机模型,即STIRPAT模型,公式为。在考察城市群碳排放影响因素时,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α为模型系数;β1、β2和β3为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γ为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X为控制变量;ε为随机误差项。

STIRPAT模型拒绝了单位弹性假设,增加了随机性,且具有更好的扩展延伸性。在该模型中,可以增加对环境有影响的其他因素,例如城镇化率、财政支出等。在模型变量选择上,本文选取城市群碳排放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城市群常住人口、人均GDP和能源消耗强度作为解释变量。近年来,城市群聚集了大量人口和产业,承载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总量和6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随着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的增加而增长,从而推动化石燃料消耗碳排放的增长。随着城市群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致使碳排放增速逐渐放缓。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指出,除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外,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碳排放的另一重要因素(Pachauri等,2015)[54]。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涉及因素包括城市形态、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等。在交通运输、建筑、工业、家庭生活等主要排放领域,城镇地区对能源的消费要高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城镇商业用电、工业用电远高于农业生产用电,而我国电力供应主要来自于燃煤发电,产生较大份额的碳排放。另外,根据已有文献可知,财政支出和劳动力资源对环境的间接影响也不容忽视(赵哲和谭建立,2020[55];刘书玲等,2018[56];朱勤,2018[57])。在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项目中,节能环保支出是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政府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财政支持。城市群公共财政支出增加,特别是节能环保类支出的增加,将引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群碳减排。另外,劳动力是影响产业生产率的关键要素,城市群就业规模的增加将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碳减排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因此,为控制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综合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城镇化率、公共财政支出和从业人员数作为控制变量。

各因素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如图1所示。

本文构建的城市群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其中,UB为城市群城镇化率,表征城镇化水平;FE为城市群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表征公共财政支出;EM为各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表征就业规模;β4、β5和β6为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μi为个体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

(2)碳达峰压力指数。由于中国确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因此对于各城市群而言,碳达峰时间是实现碳达峰目标首当其冲的压力。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增速是城市群实现碳达峰的另外两个压力,碳排放量较大的城市群实现碳达峰,对全国实现碳达峰的贡献较高,因此其率先实现碳达峰的责任更大;而对于碳排放增速较高的城市群,控制碳排放增长速度面临的阻力较大,短期内实现碳达峰的压力也较大。因此,本文从时间、规模和速度三个视角构建了城市群碳达峰压力指数。构建的城市群碳达峰压力指数如下所示:

其中,Iρr为城市群碳达峰压力指数;ITαv为城市群目标压力指标,反映不同情境下各城市群实现碳达峰的平均年份,表征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所面临的压力;IC为城市群碳排放贡献压力指标,反映2030年各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碳排放平均值的相对大小,表征助力全国实现碳达峰所肩负责任带来的压力;ICg为城市群本源压力指标,反映2022—2030年各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碳排放平均增速的相对大小,表征在各自碳排放增长速度下实现碳达峰所面临的压力。γ、δ和θ为各压力指标的权重。考虑到各压力指标的单位不同,需要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所示:

其中,I为标准化指标;i为城市群编号;x为原始指标;min x表示所有城市群x指标的最小值,max x表示所有城市群x指标的最大值。

(3)碳减排潜力指数。本文基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构建了城市群碳减排潜力指数。从效率角度来看,碳排放强度越高,说明碳排放效率越低,表明通过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手段降低碳排放的潜力越大;从公平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排放同等二氧化碳的权利,人均碳排放量越高,则表明通过经济调控手段降低碳排放的潜力越大。潜力指标数值根据式(6)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的城市群碳减排潜力指数如下所示:

其中,IPo为城市群碳减排潜力指数;Ief为城市群效率潜力指标,反映2030年各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碳排放平均强度的相对大小,表征在碳排放效率方面存在的碳减排潜力;Ifa为城市群公平潜力指标,反映2030年各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人均碳排放平均值的相对大小,表征在碳排放公平性方面存在的减排潜力;ρ和σ分别为效率和公平潜力指标的权重。

(4)碳减排达峰动力指数。城市群需要综合考量其碳达峰压力和碳减排潜力,以制定全面科学的减排方案和碳达峰目标。根据上述碳达峰压力指数和碳减排潜力指数,本文构建了城市群碳减排达峰动力指数,如下所示:

其中,Ifo为城市群碳减排达峰动力指数,φ和ω分别为城市群碳达峰压力指数和碳减排潜力指数的权重。

3. 数据来源及处理

研究中2005年、2010年、2012年和2015年各城市群地级市碳排放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编制的《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集(2005)》《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集(2010)》《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集(2012)》和《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2015)》,经济、人口及城镇化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以2005年的不变价格进行标准化换算。由于地级市能源消耗相关数据的缺失,研究采用省域数据表征各城市群能源消耗情况,能源消耗强度数据来源于《能源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统计年鉴,各类能源的标准煤折算系数来源于《能源统计年鉴2019》,如表2所示。各城市群地级市从业人员数和公共财政支出来源于《城市统计年鉴》,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 城市群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11个城市群2005年、2010年、2012年和2015年的面板数据,剔除缺失值并将非连续时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处理成平衡面板数据后进行混合0LS回归,估算了城市群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随后,根据豪斯曼(Hausman)检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选择,并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根据式(4),为解决各变量量纲不一致的问题,本文构建的STIRPAT模型分别对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取对数。因此,在进行检验和回归之前,首先要对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处理。

(1)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变量的非平稳而导致的伪回归,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研究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因此选用Fisher type检验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可知,无论是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还是控制变量的检验统计量均显著,模型中的所有变量均平稳,通过平稳性检验,面板数据可以用于回归分析。

(2)模型估计结果。通过估计方程(4)检验了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和技术水平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模型分别引入了个体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解决了不随时间而变但随个体而异的遗漏变量问题,随机效应解决了误差的自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第(1)列回归没有引入控制变量、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和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第(2)列回归加入控制变量并引入随机效应,三个控制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其他三个解释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依旧维持在0.01水平上显著。第(3)列回归加入控制变量并引入固定效应,公共财政支出和从业人员数对碳排放影响不显著,人口规模、富裕程度、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在0.1、0.05、0.1和0.05水平上显著,估计系数分别为0.97、1.046、0.459和0.826。

为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计算了回归模型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结果显示,第(1)~(3)列OLS回归模型的VIF分别为9.174、8.772、8.264,均未超过10,说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3)豪斯曼检验。为确保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选取合适的模型结果进行分析,本文对模型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城市群碳排放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的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城市群碳排放的Hausman检验结果显著,Hausman检验拒绝原假设,结合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结果可知,固定效应模型的效果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和OLS回归,应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根据上述Hausman检验结果,碳排放量测算公式如下:(4)回归结果分析。如表5第(4)列所示,各因素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其中,富裕程度的提升是推动城市群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的升高也是导致城市群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技术水平的进步,即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减排作用;公共财政支出和从业人员总数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在各模型中都为正,常住人口的增加对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城市群常住人口增加1%,碳排放量将增加0.97%。人口增长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于1,人口的聚集将推动规模化生产和提升公共设施利用效率,从而使人均碳排放有所下降,致使人口增长产生的边际碳排放递减。富裕程度的回归系数在各模型中都为正,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增加1%,碳排放量将增加1.046%。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略大于1,城市群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资源等传统要素驱动,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尚未充分发挥技术创新降碳作用。即,当前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仍较粗放,经济增长伴随着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为排放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高,科技创新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整体尚未进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造成经济增长产生的边际碳排放递增。技术水平的回归系数在各模型中也都为正,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促进了碳减排。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能源消耗强度下降1%,碳排放量将下降0.459%。能源消耗强度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低于0.5,城市群清洁生产技术的提高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但是技术水平进步所带来的碳减排却十分有限,先进技术产生的边际减碳递减,技术减排效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相较于其他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因素,能耗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小。城市群通过降低能耗强度推动的碳减排不足以抵消其他因素拉动的碳排放增长,致使城市群的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化水平在OSL和随机效应模型中不显著,在固定效应模型中显著为正,说明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化率增加1%,碳排放量将增加0.826%。整体而言,随着城市群的城镇化建设与推进,带动了碳排放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城镇的集聚效应有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导致城镇化提升带来的边际碳排放递减。(5)稳健性检验。为检验固定效应模型的稳健性,本文采用改变样本容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在11个城市群样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规划范围为山东省全境。回归结果第(4)列为稳健性检验结果,根据结果可知,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显著程度与估计系数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人口规模、技术水平依旧在0.1水平上显著,估计系数分别为0.967和0.384;富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仍在0.05水平上显著,估计系数分别为1.044和0.882;公共财政支出和从业人员总数对碳排放影响依然不显著,且估计系数正负号无变化。模型通过稳定性检验。2. 城市群碳达峰预测(1)各年碳排放状况。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导致碳排放差别较大。在11个城市群中,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远超其他城市群,2010年碳排放量均超过10亿吨,2015年碳排放量分别为15.7亿吨和11.3亿吨,如图2所示。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关中平原、呼包鄂榆和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量居中,2015年碳排放量均在4亿~8亿吨之间,如图3所示。哈长、北部湾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碳排放量远低于其他城市群,2015年碳排放量均未超过4亿吨,如图4所示。各城市群第一产业碳排放占比非常低,长江中游、哈长和北部湾城市群的第一产业碳排放占比分别为1.7%、1.9%和1.1%,其他城市群的第一产业碳排放占比均不足1%。因此,第一产业碳排放并不是各城市群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各城市群第二产业碳排放占比非常高,均超过了60%。其中,关中平原、呼包鄂榆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第二产业碳排放效率较低、强度较高,排放强度分别为5.9吨/万元、7.3吨/万元和5.7吨/万元,第二产业是这三个城市群碳减排的重点领域。长江中游、哈长、成渝和北部湾城市群的第三产业碳排放占比较高,均超过了10%,且第三产业碳排放效率较低、强度较高,排放强度分别为0.49吨/万元、0.45万元/吨、0.63吨/万元和0.40吨/万元,第三产业是这四个城市群碳减排的重点领域。长三角、兰州-西宁、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生活和间接碳排放占比较高,均超过了14%,且人均生活和间接碳排放较高,均超过了1.5吨/万元,生活和间接碳排放是这四个城市群的重点减排领域。(2)碳排放预测情境设置。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Rich等,2014)[58]提出的碳达峰判断依据,某地区的碳排放达到峰值后的五年或者更长的历史时间内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即为已经实现碳达峰。针对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本文对影响碳排放的主要解释变量设置了四种不同的情境,分别为高增长快降耗、低增长快降耗、高增长慢降耗和低增长慢降耗,并在四种情境下,基于STIRPAT模型预测了各城市群2022-2035年碳排放量。根据边际效益递减原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发展速度不断放缓,对应指标的增速或降幅也将不断下降。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应指标的增速或降幅也下降更快。将城市群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分别按照总人口、人均GDP、城镇化率、能源消耗强度等指标进行聚类,其中,长江中游、成渝、长三角、中原、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属于人口规模较大城市群;长三角、呼包鄂榆、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群;长三角、呼包鄂榆、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属于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群;哈长、成渝、长三角、中原和珠三角城市群属于技术水平先进城市群。在低(高)增长情境中,经济社会处于发展速度放缓(保持高速发展)状态;在慢(快)降耗情境中,技术水平提升较慢(快)导致能源消耗强度缓慢(快速)下降。各情境中经济社会和技术水平指标的增速以2015-2018年均增速为基准进行变化,相关指标设置如表7所示。(3)碳达峰预测。根据STIRPAT模型回归结果,在四种不同情景下预测了2022—2035年各城市群的碳排放量。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下,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造成大量碳排放增长,技术水平缓慢提升放缓了碳减排速率,城市群实现碳达峰速度非常慢。在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下,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造成碳排放增长,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促进了碳减排速率,城市群碳达峰取决于两者的平衡。在低增长慢降耗情境下,经济社会低速发展使得碳排放增长缓慢,技术水平缓慢提升放缓了碳减排速率,城市群碳达峰取决于两者的平衡。在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经济社会低速发展使得碳排放增长缓慢,技术水平快速增长提高了碳减排速率,城市群实现碳达峰速度非常快。在11个城市群中,哈长、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如图5所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放缓,哈长城市群是最先实现碳达峰的城市群,在2022年即已实现碳达峰,四种情境的平均达峰排放量为3.42亿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在2023-2027年、2024-2028年和2026-2030年实现碳达峰,四种情境的平均达峰排放量分别为21.09亿吨、15.7亿吨和6.66亿吨。这三个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已经开始从经济快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率先实现达峰难度较小。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在低增长慢降耗情境和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均能够在2025-2028年间实现碳达峰,而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和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下均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如图6所示。这六个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的平均达峰排放量分别为11.91亿吨、8.65亿吨、8.34亿吨、3.08亿吨、7.28亿吨和1.95亿吨。这六个城市群尚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且承接了发达城市群转移的碳排放密集产业,仍有较大的碳排放需求,要率先实现碳达峰难度较大。呼包鄂榆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如图7所示。2022-2035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碳排放逐年稳步增长,且增速逐年放缓,该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2035年的平均碳排放量为7.93亿吨。该城市群属于能源输出型,生产的能源和电力向全国其余地区输送。为了满足其余地区的需求,该城市群能源消耗将维持增长态势,中长期内无法实现碳达峰目标。全部城市群在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低增长慢降耗情境和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分别能够在2029年、2025年和2025年实现碳达峰,而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下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如图8所示。全部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的平均达峰排放量为94.97亿吨。五、进一步研究1. 城市群碳达峰压力根据式(5)构建的碳达峰压力指数模型,对各城市群碳达峰压力进行测算,结果如表8所示。目标压力源自于上级部门的目标考核,属于外部压力。责任压力与本源压力是由各城市群自身碳排放量与增速所产生的压力,属于内部压力。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优先级相同,故γ=δ+θ=0.5。另外,各城市群应站在全国一盘棋角度,优先考虑其对全国实现碳达峰的责任,再考虑减缓碳排放增速的压力,因此δ>θ。考虑到不同压力指标的优先级,目标压力指标、责任压力指标和本源压力指标的权重分别设置为0.5、0.3和0.2。从表8可以看出,在11个城市群中,呼包鄂榆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面临的碳达峰压力较大,碳达峰压力指数均超过0.6。成渝、北部湾、关中平原、长三角、中原、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适中,碳达峰压力指数均在0.4~0.6之间。兰州-西宁和哈长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较小,碳达峰压力指数分别为0.36和0.02。2. 城市群碳减排潜力根据式(7)构建的碳减排潜力指数模型,对各城市群碳减排潜力进行测算,结果如表9所示。在评估减排潜力时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因此效率潜力指标和公平潜力指标的权重均设置为0.5。在11个城市群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存在的碳减排潜力较大,碳减排潜力指数均超过了0.35。中原和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的碳减排潜力适中,碳减排潜力指数均为0.18。长三角、北部湾、长江中游、成渝、珠三角和哈长城市群的碳减排潜力较小,碳减排潜力指数均未超过0.1。3. 城市群碳减排达峰动力根据式(8)构建的碳减排达峰动力指数模型,对各城市群碳减排达峰动力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0所示。在确定城市群碳达峰路径模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碳达峰压力和碳减排潜力。考虑到碳达峰是目标考核,各城市群无论减排潜力大小都要在2030年前助力实现全国碳达峰,因而压力指数的优先级要高于潜力指数,即φ>ω,碳达峰压力指数和碳减排潜力指数权重分别设置为0.6和0.4。在11个城市群中,呼包鄂榆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减排达峰动力较大,碳减排达峰动力指数分别为0.88和0.48,呼包鄂榆城市群的三项指数均为所有城市群最高。呼包鄂榆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都不小,且碳减排潜力都很大,属于碳减排动力源城市群,需要重点关注能源开采与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化工等“两高”行业生产工艺的低碳绿色改造,与碳达峰示范城市群开展低碳发展合作,引入先进低碳技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助力尽早实现碳达峰。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兰州-西宁、北部湾、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碳城市群的碳减排达峰动力适中,碳减排达峰动力指数均在0.25~0.4之间。中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不大,但是碳减排潜力也不小,属于低碳培育型城市群,需要重点关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加强储能场景应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储能调峰为辅的多能互补新格局,鼓励碳汇资源开发,加快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的应用示范,加强碳中和储备。长江中游、成渝、京津冀、长三角、北部湾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不小,但是碳减排潜力却不大。长江中游、成渝和北部湾城市群属于高质量转型城市群,需要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产业价值服务化延伸,提升产业电气化水平,实现产业低碳发展和高质量转型。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属于碳达峰示范城市群,需要重点关注建筑、交通、生活等全方位减排,积极发展零碳建筑,构建低碳交通网络体系,引导低碳生活与消费方式,打造安全高效的数字化智慧能源体系,并加大低碳科技创新研发力度,突破现有技术瓶颈,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支持帮助其他地区尽快实现碳达峰。哈长城市群的减排达峰动力较小,减排达峰动力指数为0.02。该城市群的三项指数均为所有城市群最低。如前所述,哈长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趋缓,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也可最快实现碳达峰。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 研究结论本文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规模、富裕程度、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能够显著影响城市群碳排放。基于模型回归结果预测了各城市群2022-2035年碳排放量和碳达峰时间。哈长、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在低增长慢降耗情境和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均能够在2025-2028年间实现碳达峰,而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和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下均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呼包鄂榆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研究最后测算了城市群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呼包鄂榆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碳减排达峰动力较大,这两个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都不小,且碳减排潜力都很大;中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碳减排达峰动力适中,这两个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不大,但是碳减排潜力也不小;长江中游、成渝、京津冀、长三角、北部湾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碳减排达峰动力适中,这六个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不小,但是碳减排潜力却不大;哈长城市群的碳减排达峰动力较小,该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和碳减排潜力均为所有城市群最低。2.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针对中国城市群碳达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制定差异化碳达峰目标。各城市群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现状特征判断未来发展情境,并进一步参照STIRPAT模型预测的碳达峰时间和达峰排放量,因地制宜设定碳达峰目标。哈长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趋缓,可最快实现碳达峰,要在2024年前实现碳达峰,达峰排放量控制在3.42亿吨左右。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技术水平先进,已从经济快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率先实现碳达峰难度较小,要在2025-2029年间率先实现碳达峰,为较晚实现碳达峰地区提供宝贵的发展空间,碳达峰排放量分别控制在21.09亿吨、15.7亿吨和6.66亿吨左右。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尚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且承接了发达城市群转移的碳排放密集产业,仍有较大的碳排放需求,要率先实现碳达峰难度较大,要力争在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1.91亿吨、8.65亿吨、8.34亿吨、3.08亿吨、7.28亿吨和1.95亿吨左右。呼包鄂榆城市群是能源输出型城市群,提供了全国其他地区的能源和电力消费。为了满足全国其余地区的能源需求,该城市群能源消耗将维持增长态势,中长期内几乎无法实现碳达峰。第二,推动差异化碳达峰实现路径。综合考虑城市群的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碳减排达峰动力指数,各城市群应实行差异化碳达峰路径。减排动力源城市群(呼包鄂榆和关中平原)要引入先进技术,推动“两高”行业绿色低碳改造;低碳培育型城市群(兰州-西宁和中原)要积极推进“风光储一体化”现代能源体系建设,鼓励碳汇开发与CCUS应用;高质量转型城市群(长江中游、成渝和北部湾)要加快产业低碳高质量转型,提升产业电气化水平;碳达峰示范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要实现建筑、交通、生活等全方位减排,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突破现有技术瓶颈,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支持其他地区尽早实现碳达峰。哈长城市群在保障人口和产业不断聚集前提下,加快实现碳达峰。第三,明确差异化减碳降碳重点领域。第一产业不是各城市群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关中平原、呼包鄂榆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碳减排的重点领域是第二产业。长江中游、哈长、成渝和北部湾城市群应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碳减排。长三角、兰州-西宁、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应强化生活和间接碳减排。中原城市群应将各行业的碳排放增速维持在较低水平,统筹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活和间接领域碳减排措施,综合控制各行业碳排放增速。第四,加大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城市群强化低碳技术研发,引导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中介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参与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城市群成为低碳技术创新高地。强化对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利用,积极推广燃煤高效发电、先进燃烧、烟气净化等技术。拓展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深度与广度。在中原、长江中游、哈长、长三角城市群以完善生物质资源收运体系为重点,降低成本,促进生物质能发电规模开发。鼓励城市群率先推动智慧能源建设,促进城市群加快绿色智能高效的交通运输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的开发应用,因地制宜推广天然气汽车,广泛运用“互联网+”、北斗卫星完善智能交通体系。积极发展零碳建筑、近零碳排放园区社区,推广运用建筑光伏发电、热泵采暖、高效绝热、高效电器等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改造。支持对可控核聚变、氢燃料、海洋能、碳汇农业、碳捕获与封存等战略性技术实行集中攻关。第五,推动多样化低碳战略性平台建设。稳步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专门设立城市群碳排放权交易板块,鼓励建设城市群碳排放权交易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探索开展碳配额招拍挂,在其他城市群采用差异化基准值法分配配额。建立城市群碳排放数据库,共享碳排放交易信息,研究编制城市群碳排放权交易指数。支持率先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探索开展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碳市场的境内外碳资产回购式融资模式。搭建城市群低碳发展协调平台,因地制宜推动建立城市群低碳发展组织机构,组织开展城市群碳达峰市长联席会议、部门合作协商会议等。加强城市群交流平台建设,鼓励城市群内各城市轮流举办碳达峰博览会、展会,广泛开展低碳发展论坛、研讨会、磋商对话,不断完善国内外低碳发展合作交流机制。积极构建城市群低碳发展融资平台,鼓励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联动创新低碳发展融资系统,强化碳税、碳债券、碳基金、碳保险、碳期权、碳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创新。建立碳达峰信息交流和宣传平台,普及低碳知识,让城市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低碳节能减排中发挥主动作用。第六,完善推进碳达峰监督考评机制。健全城市群碳排放相关统计标准,完善评价和碳标识制度,在国家统一指标下突出城市群的引领性适度提高标准并结合不同城市群特征细化内部方案。积极推动城市群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部门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重点领域碳排放强度分类管理。在设立相关指标和标准时,强化降污减碳协同推进。鼓励各城市群公布碳达峰期限和达峰峰值目标,并制定路线图和施工图。健全城市群碳排放动态监测体系,鼓励独立有资质第三方机构对城市群碳排放数据进行核查。实施城市群碳排放公报制度,按照相关标准编制年度碳排放清单。完善城市群碳排放考核制度,将碳排放情况纳入各城市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城市群碳排放考评预警和奖惩制度,实行碳排放红黄绿灯分档预警机制,根据各城市碳排放完成情况实施严格规范的奖励或处罚。加强城市群碳达峰国际交流合作,率先推进碳减排标准、统计、监测等领域与国际接轨。

原发:《经济管理》2023年第2期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竹书流年

]]>
https://www.carbonhrss.com/7004.html/feed 0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 https://www.carbonhrss.com/6927.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927.html#respond Mon, 27 Mar 2023 01:18:25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6927.html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研修班背景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大的威胁。
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及其日益恶化的极端影响已形成强有力的科学共识,包括过去一百年全球平均温度显著上升、北冰洋海冰迅速消失、令人担忧的海洋酸化,以及近年来世界各地强烈的极端高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随之带来重度热浪、干旱和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一九九二年召开的里约地球峰会上,联合国各会员国通过了三项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防治荒漠化公约》。这三项关键公约是人类社会对环境和发展问题普遍关切的结果,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气候变化问题历来极为重视,特别是自二零二一年以来,一系列顶层指导意见和行动实施方案相继出台,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对企业的制度环境和商业生态有着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提速,国际市场、国际国内供应链上下游及员工个体等利益相关者的气候行动诉求也显著增强。面对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优秀的企业领导者都将自发的重塑商业理念,切实履行气候行动责任,并对商业模式、组织管理和产品研发等进行颠覆式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并进。

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上海国际培训中心在华推出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课程,将从全球变暖科学发现之旅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简史为原点,围绕全球碳中和主流路线、中国双碳目标背景起源及双碳战略顶层设计、清洁发展机制起源、全球碳市场和绿色金融现状及前景等实质性热点性议题,引导学员深刻理解这场极富价值、极具挑战的时代变革,并力图引导学员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气候行动之中,成就个人、荣耀组织、回报社会。

主办单位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上海国际培训中心

协办单位

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

加拉帕戈斯(上海)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主办单位简介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上海国际培训中心成立于2006年,是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在上海成立的面向亚太地区的国际培训中心,是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全球培训网络的成员单位。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于1963年成立,现总部在瑞士日内瓦,是联合国大会直属的最高级别事务执行机构,主要承担联合国系统中的培训和研究两项职能。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全球培训网络目前由30个国际培训中心组成,遍布亚洲,非洲,澳大利亚,欧洲,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创新培训,是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和民间组织之间交流知识的枢纽。

协办单位简介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为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资国企改革和国企党建相关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研究,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决策咨询,国有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国资智库平台建设等职责。

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0名,设置办公室、组织人事部、资本研究部、企业研究部、党建研究部、数据研究部等6个内设机构。

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办好“上海国资高峰论坛”,聚焦国资发展热点和国企改革实践,主办外向型强、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主题论坛,畅谈改革、交流经验,打造成为主题明确、交流充分、层级高端的国资论坛品牌。建立多核多层的立体化交流分享机制,打造青年智库大咖“智研汇”、系统专家“思享会”、中心员工“悦读荟”三位一体的学术交流品牌。

培训特色

本次培训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全球培训网络的成员单位——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上海国际培训中心主办,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协办,加拉帕戈斯(上海)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具体承办,学员完成两天课堂课程后,撰写结业论文经评审合格,将获得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上海国际培训中心颁发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培训证书。

培训对象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国企管理层;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管控行业的相关单位管理层;国家低碳试点省市、园区、社区及政府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管理层;关注气候变化行动、有志参与交易、管理和研究的经济社会各界人士。

培训时间

2023年4月26日-28日

培训形式

线上线下融合课堂

培训证书

学员完成两天课堂课程后,撰写结业论文经评审合格,将获得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上海国际培训中心颁发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培训证书。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课程模块

模块一:全球变暖科学发现之旅

模块二: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简史

模块三:碳中和主流路线全球概览
模块四:中国双碳目标背景起源
模块五:中国双碳战略顶层设计
模块六:京都议定书与碳交易起源
模块七:全球碳市场现状及前景
模块八:碳资产管理与碳金融服务

模块九:实地游学及现场教学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师资阵容

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资深专家;中国双碳政策的制定者、设计者与践行者;国际国内碳市场研究机构、碳资产管理服务机构、第三方审核认证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投资机构的资深专家。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宾晖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李易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李志青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仝岩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倪受彬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黄明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王宇露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沈国红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岳庆松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窦永华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黄丽君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齐康

师资简介

宾晖: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复旦大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学位兼职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负责全国碳市场系统建设和组织上海碳市场建设。参与了长三角排污权交易机制设计以及我国深海海底勘探的立法研究。主持和承担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以及上海市的二十多项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的重大项目和课题,以及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多项重大课题。
李易:男,祖籍开封,学者,教授,研究员,天使投资人。现任上海社科院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安徽长三角双碳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国资国企可持续发展专项课题组组长,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先后担任号百控股、传化智联、硕贝德、伟仕佳杰等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以课题组组长身份主持开发了上海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及系列指数;以总架构师身份主持开发了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在华推出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ESG领导力高级研修班项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项目;以总干事身份主持运营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奔向零碳青少年科普专项基金。已公开出版多本个人专著,其中,《移动的力量》入选中国互联网时代百本必读书目;《互联网+》入选二零一六年度中共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推荐书目;新作《第四次浪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全球变暖:从科学到政治的奇幻漂流》即将出版,《ESG: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碰撞与耦合》正在艰苦撰写中。亦是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新社等主流媒体长期采访对象。
知名新经济学者,绿色数字化理念提出者。现任上海社科院绿色数字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包括但不限于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国资国企可持续发展专项课题组联席组长。曾先后担任号百控股、传化智联、硕贝德、伟仕佳杰等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以课题组组长身份全过程主持开发了上海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及系列指数;以总架构师身份全过程主持开发了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在华推出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ESG高级研修班项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推出的双碳领导力高级研修班项目、中国建科集团推出的智慧零碳建筑设计高级研修班项目;以总干事身份全过程主持策划推出了零碳小先锋青少年双碳知识科普竞赛,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誉。二零零九年起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二零一五年起关注全球自愿碳减排交易,已成功主持参与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自愿碳减排项目开发,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学术领域已公开出版多本个人专著,其中,《移动的力量》入选中国互联网时代百本必读书目;《互联网+》入选二零一六年度中共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推荐书目;新作《绿色数字化浪潮:人类自我救赎运动中的新两化融合》和《全球变暖:从科学到政治的奇幻漂流》即将出版。亦是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东方卫视、第一财经等主流媒体长期采访对象。
李志青: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上海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模拟与评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研究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贵州省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金融、环境经济学、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等,在绿色金融、ESG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曾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等多项课题研究,出版《绿色金融概论》、《ESG理论与实务》等专著4本,教材4本,译著1本,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和文章百余篇。
沈国红:上海城建数字产业集团董事长,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院长、党委副书记,上海城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倪受彬:绿色技术银行研究院院长,上海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学士、上海社科院硕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现任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黄明:法学学士、硕士,管理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金融与法律、碳交易与碳金融等。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哲社、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发表十余篇论文;著有《能源与环境金融市场:历史、机制与制度》;多次获得全国资产评估教学案例大赛、全国金融硕士教学案例大赛、上海金融硕士教学案例大赛等各类奖项。
齐康: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总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低碳学院产业导师。连续承担“十三五”、“十四五”多轮上海市能源发展和节能低碳领域发展规划,牵头开展上海市能源电力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参与上海碳市场顶层设计,主要承担市场主体、配额分配等。承担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世界银行及上海市的二十多项碳交易和城市低碳试点的重大项目和课题。
王宇露: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上海闵行区领军人才,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电机学院能源经济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企业组织行为与战略研究。曾出版专著3部,在SSCI、CSSCI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软科学基金等10余项。
窦永华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Bureau Veritas气候变化主任审核员,ISO14064主任审核员,WWF低碳制造计划(LCMP)审核员、EVO&AEE能效评估师。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从业近15年,熟悉国内外各种碳核算、碳足迹标准,如国内各行业核算报告指南ISO14064,ISO14067,PAS2050等。作为技术负责人和审核组长参与国内多个省份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核算工作,涉及电力、水泥、钢铁、化工、电解铝、造纸等行业,熟悉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流程,工作开展方式,重点难点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作为项目组长负责了国内外100多个碳减排项目的审定和核查工作,涉及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钢铁、水泥、化工、生物质、火力发电、垃圾填埋气回收发电、电动汽车、林业碳汇等。

 

仝岩: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工程硕士,国泰君安FICC执行董事、碳金融业务负责人,任职6年来深耕碳交易市场,在国际碳金融项目的开发、审核和交易方面有12年丰富经验,曾参与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相关碳金融项目的开发审核,并与日本、欧洲等国际碳交易商开展相关交易。
岳庆松: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风险管理解决中心中国区总经理,专业为企业用户提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能源领域的咨询和培训服务,并在企业供应链风险管控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研究,曾经服务过的全球知名用户包括佳能中国、电装中国、伊顿中国、大众汽车、圣戈班亚太等,为其用户在中国及海外的合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黄丽君:高级工程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认证四部部长,上海交通大学中英低碳学院产业导师、上海市科普巡讲团成员。主要从事应对气候变化、节能、碳核查等相关工作、承担多项国家及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项目或课题,具有丰富的核查及项目经验。从08年至今,核查的企业数量近200家,覆盖电力、电网、钢铁、水泥、造纸、电解铝、玻璃、陶瓷、有色金属、化工、石化、汽车、机械制电子等行业。

培训安排

2023年4月26日

08:40-08:50 学员签到

08:50-09:00 开班仪式

09:00-12:00 中国双碳目标背景起源

宾晖,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

12:00-13:30 午餐及午休

13:30-14:30 全球变暖科学发现之旅

14:30-15:30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简史

15:30-16:30 碳中和主流路线全球概览

李易上海社科院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安徽长三角双碳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2023年4月27日

09:00-10:30 京都议定书与碳交易起源

10:30-12:00 全球碳市场现状及前景

李志青,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12:00-13:30 午餐及午休

13:30-16:30 碳资产管理与碳金融服务

仝岩,国泰君安FICC执行董事

2023年4月28日

09:00-10:30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

宾晖,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

10:30-12:00 绿色技术银行

倪受彬,绿色技术银行研究院院长

12:00-13:30 午餐

13:30-15:30 上海城建数字产业集团

沈国红,上海城建数字产业集团董事长

现场游学点简介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环境能源类交易平台,于2008年8月5日正式揭牌成立,亦是全国碳市场交易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单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始终以“创新环境能源交易机制,打造环保服务产业链”为理念,积极探索节能减排与环境领域的权益交易,业务涵盖碳排放权交易、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碳排放远期产品交易、排污权交易、碳金融和碳咨询服务等。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上海市碳交易试点的指定实施平台,也是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平台。目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经成为全国规模和业务量最大的环境交易所之一,市场发展各项数据均名列全国同行业前列。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绿色技术银行-是《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提出的重要举措。2016年,科技部正式提出建设绿色技术银行,并选择上海作为绿色技术银行的落地点。2017年12月,绿色技术银行启动运行。绿色技术银行,是汇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生命健康8等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中的先进实用绿色技术,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并实现科技成果的资本化、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同步服务于国内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技术领域南南合作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目前绿色技术银行信息平台已筛选和收储绿色技术9200余项,储备绿色领域专家团队1600多人,成功促成了一批绿色技术成套解决方案的转化应用。转移转化平台集聚评估、金融、转移转化等服务机构及国际组织119家,形成全链条服务支撑能力;金融平台搭建绿色产业基金、政策性贷款、资本市场多层级科技金融体系。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上海城建数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专业服务商及数字生态圈资源集成商,依托隧道股份长期积淀形成的建设运营管理经验及海量的项目实施数据,汇集优质数字资源,融合现代数字技术,聚焦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的全场景、全过程,提供全周期的平台化数字增值服务。数字集团紧跟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秉持“面向智慧城市,协同数字资源,创造数字价值,助力数字转型”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成为城市数字建设行业的领军者,在上海推进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之际,整合隧道股份数字化资源与能力,加快拓展数字经济领域,赋能企业各产业板块升级,促进内部协同与外部联合发展,全面服务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第一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碳中和人才平台

培训费用

线上:2天/人
线下:3天/人

培训流程

1、请认真填写报名表,如内容有不实信息主办单位有权取消培训资格;
2、提交报名表后,经由工作人员审定信息合格后通知报名人参与培训,并发放培训录取通知书;
3、学员凭培训录取通知书报到参与培训;

4、学员完成两天课堂课程后,撰写结业论文经评审合格,将获得由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上海国际培训中心颁发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领导力高级研修班培训证书。

报名联系方式

]]> https://www.carbonhrss.com/6927.html/feed 0 2022年零碳园区应该怎么做?看这篇就够了 https://www.carbonhrss.com/6869.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869.html#respond Sun, 26 Feb 2023 08:45:51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869

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再次考验“中国速度”。我国于2020年9月明确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也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最重要、最广泛的空间载体。是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产业活动主要的载体。

从国家层面看,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在具备碳排放评价工作基础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中优先选择涉及碳排放重点行业或正在开展规划环评工作的产业园区,打造100个城市园区试点。

一场全国性的“双碳”大考摆在面前,如何建设零碳园区成了重中之重。今天,就来跟您聊聊“零碳园区”的方方面面。

零碳智慧园区概念内涵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园区、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园区、低碳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零碳智慧园区等新概念、新模式不断出现。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相关概念认识持续深化,建设重点更加聚焦,标准愈发清晰。

零碳智慧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依托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化核算规划碳中和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以泛在化感知全面监测碳元素生成和消减过程,以数字化手段整合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碳中和措施,以智慧化管理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零碳智慧园区的建设路径

关于规划

1、诊断规划:

对于现有园区的零碳化改造,需要针对现有产业结构,构建碳核算模型,进行全量碳数据汇总,确定零碳目标和线路图。

首先,对全园区碳排放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摸底,做好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等基础工作,深入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

其次,在园区碳排放统计和核查的基础上,推进“碳达峰”测算,科学估算碳达峰目标值和达峰期限。梳理出潜在的减排途径,并对不同减排途径的减排潜力、减排成本和减排效益等进行详细评估和测算。

最后,根据碳达峰目标值和测算结果,结合自身具备的能源转型、应用转型、数字化转型三大核心能力,科学选择碳中和路径,明确减排目标、重点任务、重点措施等事项,并制定分年度、分领域的详细减排时间表,形成精细化的碳排放控制计划和实施方案,以确保减排目标切实可行。

2、顶设先行:

对于新建园区,在园区定位、产业选择、空间布局等层面依据碳中和理念与数字融汇赋能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空间的愿景目标统筹规划,基于创新成长、绿色高效、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进行一体化的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规划。

首先,根据诊断结果,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原则,研究制定园区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按照“规划、建设、运营”的基本思路,参照零碳智慧园区蓝图有计划有安排地推进零碳智慧园区建设,完善园区零碳发展顶层设计。

其次,全面考虑零碳能源体系、零碳建筑体系和零碳交通体系的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园区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地热等)区域,充分利用已有规划设计蓝图布局新能源发电以及能源存储转化系统,合理规划充电桩和新能源车位。

最后,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公共服务职能,强化零碳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统筹资源,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关于建设

产业优化: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广普及碳应用,促进产业链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产业优化方案,淘汰一批,改造一批,引进一批。

一方面,在原有园区产业基础上,鼓励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另一方面,推动园区企业利用低碳设备、低碳技术及低碳材料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进一步实现园区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此外,在招商过程中,避免引入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项目和企业进入园区,同时也加大对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引进力度,从源头上筑起绿色低碳发展屏障。

机制引导:

通过建立相关组织机制,创新碳排放激励机制等,完善园区低碳管理机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园区零碳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为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方面,建立健全专项工作推进机制,制定相关督查考核办法,常态化开展阶段绩效评估,将低碳责任与成效明确到个人,对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主体予以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主体追究责任。

另一方面,鼓励园区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积极融入全国碳市场建设与运行。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税的协同配置,引导形成园区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零碳改造:

根据园区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方案,完善空间布局,加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用水、用电、用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低碳化、智能化改造。

一方面,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鼓励在建筑、生活设施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包括如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风光互补路灯、智能充电桩等。

另一方面,对园区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电器等基础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加强园区数字化改造,建设碳监测体系,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加强对园区工业、建筑、交通用电等基础数据统计,建立并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支撑园区管理者科学规划、精准部署。

关于运营

数字赋能:

通过智慧园区体系,对园区内水电、光伏、储能等各类能源数据进行全面管理及趋势分析,整合碳管理模块,建设零碳操作系统。

基于零碳操作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对采集数据进行聚类、清洗和分析,建立企业范围内的资源-能源平衡模型,并设定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统计分析、动态优化、预测预警、反馈控制等功能,实现企业能源信息化集中控制、设备节能精细化管理和能源系统化管理,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要素配置:

强化要素支撑,对接配置相关土地、机制、金融、技术、人力、数据等资源要素,建设包括园区企业、园区管理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分层次、多角度的监管体系,实现多元化、信息化监测模式。

建设能源与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积极推动与园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招商引资服务平台等互联互通,建立低碳企业库、低碳项目库、低碳人才库和政策工具库等专题数据库,加强企业碳排放统计监测及服务能力,实现对园区碳排放及用能的综合分析和实时监控,提升碳排放管理信息化水平。

零碳智慧园区沙龙

零碳园区是企业迫在眉睫的建设目标,但零碳工业园区的基础是要有零碳或者低碳的能源供应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关键是要有储能系统支撑,以及智能数字化技术的管理体系。目前,与零碳工业园区相关的技术已没有障碍,但商业模式仍未成熟,政策标准还存在较多空白。业界呼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标准,推进零碳工业园区落地。

概念看起来简单,但在现实中,由于工业园区的碳排放核算、碳足迹追踪等相应的标准规范尚未全国统一,多家零碳园区都只是得到第三方机构的认可。

零碳智慧园区呈现五大关键发展趋势

目前,智慧园区已在全国范围广泛铺开建设,成功标杆和成熟方案层出不穷,基于现有的园区数字化基础,贯彻碳中和理念、整合零碳应用已成为零碳智慧园区建设的主流方向。

在“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将呈现五大关键发展趋势:

1、环境演进:纲举目张,从政策单点布局到机制环境日益完备

2、生态演进:协力同心,从强约束推动到聚力共建共治共享

3、应用演进:利器善事,从简单工具包到场景深度实践方案

4、格局演进:百花齐放,从星火次第绽放到全面铺开排浪涌现

5、智慧演进:价值释放,从数据简单汇聚到深度赋能智慧应用

随着节能减排被纳入到对园区的要求,未来对“零碳园区”的打造势必会对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提出新的要求。就眼前而言,国内外缺乏明确的零碳园区定义和实施指南,往往仅关注二氧化碳排放,尚未建立碳计量、碳管理、零碳闭环的“全局观”。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零碳园区的打造显得至关重要。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工业园区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优化”,从而无限靠近“零碳”的极致的目标。

(关注“全球零碳伙伴”公众号,获取更多碳中和文章)

]]>
https://www.carbonhrss.com/6869.html/feed 0
零碳建筑知多少? https://www.carbonhrss.com/6863.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863.html#respond Sun, 26 Feb 2023 08:43:12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6863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强调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同年10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明确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与此同时,我国首个零碳建筑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已于2021年4月启动编制工作,这份技术标准因仍在编制中,尚无标准号。该标准启动编制标志着我国建筑标准体系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体系向零碳建筑体系发展。

一、什么是零碳建筑?

从定性角度讲,零碳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实现建筑的零碳排放。

从定量角度看,零碳建筑是充分利用建筑本体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建筑运行期间的减碳量大于等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建筑。

二、零碳建筑的主要特征

1、强调建筑围护系统的节能指标

2、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建造和运营阶段的零碳化

4、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占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

零碳建筑将建筑能源需求转向可再生能源,既体现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也体现被动式建筑的“节能性能”。

三、零碳建筑技术策略

1.建筑本体技术

(1)进行与本地区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设计,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减小建筑外围护面积,提高建筑运营用能效率。

(2)采用高保温性能材料和门窗型材,降低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及结构热桥的传热系数,进行关键节点节能设计。

(3)各专业协同设计,保障设备、管线与建筑本体间合理接触,提高建筑空间气密性及资源能源合理配置。

2.建筑微生态技术

通过屋面、墙体、景观复层绿化等措施,打造建筑微生态,提高建筑碳汇。

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建筑微生态雨水涵养量和雨水回收量。

3.设施设备技术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形成微型电网,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降低传统化石燃料消耗。

四、零碳建筑案例

1、贝丁顿零能耗社区

2002年完成的伦敦贝丁顿零能耗社区是英国首个,也是世界上首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

2.、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于2008年9月投入使用,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完成建筑环境和节能策略规划,是中国第一幢零碳排放的节能大楼。

在气候温和地区的小型建筑较容易实现零能耗目标。目前的零碳建筑还多为概念设计,大部分零碳建筑是示范性或实验性建筑。建筑产业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实现零碳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五、零碳建筑的未来发展空间

目前来看,虽然零碳建筑长远来看更经济且节约能源,但真正的实施推广取决于多种元素,包括社会观念、科研水平、建筑成本、管理制度、执行策略等。当前,我国零碳建筑的建设和发展任重道远,还需开展许多方面的工作。

1、加强“零碳”观念宣传,普及节能教育,加强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

2、吸取先进科学的经验,研究创造适宜的低碳节能技术,有效降低零碳建筑造价。

3、培养相关高精尖人才,在建筑设计和能源相关专业中,积极开展有关零碳建筑和零碳城市的科学研究。

4、加大节能减排管理力度,更大力度支持建设方采用零碳节能技术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来源:中国能建云南院)

]]>
https://www.carbonhrss.com/6863.html/feed 0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 https://www.carbonhrss.com/6334.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6334.html#respond Mon, 09 Jan 2023 00:43:20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6334.html  

一路“绿”灯,“碳”索未来!回首2022,应对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双重挑战,绿色低碳产业迎来了动荡而腾飞的一年,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共识下,我们经历了挑战和障碍,也取得了成果与经验。

细数过往,EESIA精心筛选梳理的绿色低碳产业2022年十大政策看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这些政策节点深刻领会并努力探索后疫情时代的绿色低碳之路吧!

 

国务院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01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8%、8%、10%以上、10%以上。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财政部
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02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目标到2025年,财政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初步建立,有力支持各地区各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2030年前,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推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2060年前,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03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目标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规划还指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04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住建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05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2030年前严寒、寒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83%节能要求,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75%节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求。推动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

 

交通运输部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06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到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环境友好、运输装备清洁低碳、运输组织集约高效,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阶段性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
07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行,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一体化设计、联合运营,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有利于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联合运行,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08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农业农村部 中国气象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09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规划》还强调,继续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推动四川、宁夏、甘肃、青海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生物质发电方面,提出探索生物质发电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结合的发展潜力和示范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 国资委 市场监管总局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10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尽其用、效率至上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节能提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优于1.3,工业领域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END
行业要闻丨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政策十大看点!-碳中和人才平台

]]> https://www.carbonhrss.com/6334.html/feed 0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 https://www.carbonhrss.com/5493.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5493.html#respond Sun, 09 Oct 2022 00:36:08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5493.html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和消费国,2020年我国建材行业总二氧化碳排放16.5亿吨,其中水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亿吨,约占建材行业总碳排放的80%。建筑材料行业如何做好碳减排工作对我国总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未来随着社会进步,建材用量会逐步减少,但实现建材行业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仍要依赖新技术发展,主要包括生产工艺减碳、源头减碳以及CCUS减碳技术。从建筑发展历史看,远古时代的建筑主要是木石或者草木结构,而现代建筑基本是由水泥和钢筋构成,未来需要大量采用新型绿色、低碳、零碳建筑型式,一方面采用低碳零碳水泥或采用钢结构建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并发展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型式也许会发生彻底改变。

通过分析研究,总结了六个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与建筑业房地产业同仁分享。

一、再生建筑材料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使用回收的建筑材料具有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废物处理成本的好处。回收材料还能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仍确保工作质量:

塑料:塑料废物最好在单独收集时回收利用,而不是与其他废物混合。清洁后的塑料废物可以重复用于专门设计的产品,如电缆管,PVC窗户,屋顶或地板。

木材:回收木材清洁并处理后,可以重新用于其他建筑项目。

混凝土:拆除后的碎混凝土可用于制作地基,平整工程或制作材料以生产未燃烧的砖。

砖:使用完整的砖块进行挡土墙和辅助工程;破碎的砖块作为基础和路径。

二、光伏建材

今年另一个可持续建筑材料趋势是光伏建材。在各项技术逐步成熟后,光伏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如今,除了在大型空地、工商业屋顶等场景铺设光伏板用以发电,光伏板还能够以BIPV的形式在建设绿色建筑,打造零碳生态环境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采用。

许多商业建筑项目都在计划采用某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在政策推动下,光伏建筑将在几年内成为主流趋势,并且极大影响建筑设计方向。

光伏+建筑产品,区别于集中式光伏的完全标准化, 美观化、轻质化、预制式趋势显现。2021年以来,光伏生态新品层出不穷,如轻质组件、光伏小站、较大规模的碲化隔膜发电玻璃等产品,不断贴近下游需求。如满足 T 型彩钢瓦厂房的轻质组件、满足特定场景下(加油站)发电需求的光伏小站、外观与发电兼得的光伏幕墙产品等。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1、光伏幕墙

 

光伏幕墙,即粘贴在玻璃上,镶嵌于两片玻璃之间,通过电池可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它实则是一种高科技产品,集发电、隔音、隔热、安全、装饰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建材。光电幕墙本身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玻璃中间采用各种光伏组件,色彩多样,使建筑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光电模板背面还可以衬以设计师喜欢的颜色,以适应不同的建筑风格。

应用:武汉绿地中心

该楼约有21000块之多的大楼幕墙全部使用能发电的太阳能玻璃。建成后幕墙使大楼充分利用太阳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能耗,实现“绿色节能建筑”。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2、光伏瓦

 

光伏瓦将光伏模组单元,通过涂胶压合封装入瓦片,赋予建材光伏发电的属性,是光伏建材一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近日,亚玛顿与天道建材联合发布了一款美学光伏屋面瓦产品。据介绍,该产品具有安全、美观、节能、健康等优势,同时安装方便,质保期长。这款光伏瓦屋顶的瓦片的尺寸大小,设计的更符合全球绝大多数用户的审美习惯。其次瓦屋面造型各异,节点复杂,配件多样,目前做到了这些配件与主瓦的颜色质感饱和度高度一致。

此外,这款美学光伏瓦的表面还采用显示屏级防眩处理工艺,瓦面超低眩光纹理,最大还原石材质感。同时,其强度3倍于普通屋顶瓦和水泥瓦,可以抵御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即使遇到15级大风也不会被吹翻。

亚玛顿美学光伏瓦屋顶运用“乐高”积木原理拼装,采用自研智能软件设计、工厂模块化生产,实现标准化装配式施工。更符合传统瓦的施工习惯,与其他产品相比,其安装效率更高,施工成本更低。该款屋顶光伏系统在夏季可降低室内温度5-8℃,减少能耗约10%。

3、光伏瓷砖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光伏瓷砖是光伏在生产工艺上的新发展,不仅保持太阳能发电的功能,且其发电力更强,多彩的颜色使建筑外观更具美感。改进的太阳能光伏地砖具有较好的太阳能发电、抗热、抗压、防滑等特性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适合在路面上使用。太阳能光伏瓷砖既能够用于发电,还能对废旧板材进行回收利用。这提供了一种将可持续能源技术应用于地面的创新方案,从而达到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

应用:丹麦哥本哈根国际学校新校舍

丹麦哥本哈根国际学校新校舍的屋顶和墙面安装了12000块海蓝色的太阳能“光伏瓷砖”,成为丹麦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项目,每年可发电30万千瓦时,满足该学校一半的电力需求。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三、贝壳混凝土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据估计,每年有超过700万吨贝壳被海鲜行业扔掉。这些贝壳不可生物降解,处理成本高昂,并且可能损害环境。贝壳主要成分是矿物碳酸钙,而矿物碳酸钙恰好是水泥的主要成分。

一种由废贝壳制成的混凝土状材料由德国的材料设计公司Newtab 22提出。该公司利用这些贝壳中高浓度的碳酸钙(石灰石),创造出一种名为“海石”的材料,通过研磨贝壳并将其与天然无毒粘合剂结合而成的。将混合物放入模具中,然后凝固成瓷砖。这是一种可持续的水泥替代品,保留了原始贝壳的纹理和颜色的变化。通过添加不同的贝壳、粘合剂和天然染料,可以创造不同的纹理和颜色。

四、秸秆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秸秆是另一种绿色建筑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可用作建筑的框架材料。它们还可以用作隔音材料。稻草捆的非承重墙可以用作柱子之间的填充材料,并且建议用在梁框架中。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禾香板

除此之外,以可快速再生的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应用真空纤维分离技术,剥离植物茎秆的强力韧性纤维,结合粘合剂加工成秸秆人造板材。这种板材不含甲醛、表面光滑、可锯可刨,根据不同用途要求,能直接进行贴面或油漆,在强度、弹性、膨胀率、握钉力等性能上均优于相似的木质板材,深受亚丹、欧派等国内一线家居品牌企业的青睐,目前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五、工业大麻混凝土Hempcrete
混凝土材料是当今工程建设中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工程材料。在混凝土中掺加纤维则是近些年迅速发展的一种材料复合技术。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Hempcrete(汉麻混凝土)砖

Hempcrete(汉麻混凝土)是一种独特的建筑材料,是生物纤维(如大麻)和矿物粘合剂(石灰)的复合材料。这些成分与水掺杂在一起后,石灰粘合剂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粘合剂凝固并将粘合的颗粒粘在一起。如今,这种材料也被普遍称为“粘合纤维素绝缘材料”。

当粘合剂固化、水分蒸发并且混合物干燥后,麻制混凝土材料便生成了。与许多建筑复合材料(如混凝土,砂浆和石膏)不同的是,混凝土中的粘合剂并非用于填充大麻颗粒间的空隙,而是涂覆颗粒并使其彼此粘黏,这样一来,这种混凝土材料也拥有了高度的可透气性。

工业大麻植物“woody”内部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与其他天然纤维相比,这是工业大麻植物特有的。这种二氧化硅使得所有的东西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创造出所谓的Hempcrete。

石灰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了与大麻结合的理想材料。在整个石灰固化过程中,它保持了高渗透性,使蒸汽能够通过复合材料,从而使麻屑完全干燥。再加上石灰的碱性,作为一种天然的杀菌剂,确保大麻纤维不会受到霉菌和细菌的侵袭。

Hempcrete是一种轻量的水泥状材料,它是混凝土重量的八分之一,但却是混凝土强度的十倍。这种麻凝土在热性能、结构和湿气处理性能方面都十分理想,可谓是一种优质的建筑保温材料。最重要的是,根据混合材料量的调整,该混凝土可广泛用于屋顶、墙壁或板坯绝缘等方面。

选择工业大麻纤维做建筑混凝土具有诸多潜在好处。与其他天然纤维相比,工业大麻建筑成品的整体成本更低,有效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盈利能力。其纤维韧性好,强度高,力量支撑度更高,增加了建筑的耐用性。同时,工业大麻独特的防火性使其成为干旱地区的首选建筑材料。

Hempcrete的固碳和储碳能力是该材料的一个显著优点。众所周知,建筑制造实际上已经消耗了全球约40%的能源、25%的水资源和40%的全球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6)。但是可喜的是,通过植物聚集体替代矿物聚集体,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消耗。若按这种方式建造的建筑,不仅可以锁住建筑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降低建筑的能量损耗。

六、智能玻璃

目前以世界各地城市的能源消耗模式,城市占全球能源消耗的75%,每年排放80%的温室气体。这是由于城市地区的建筑物和房屋的节能性不高,过度吸收阳光的形式导致空调的过度使用。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智能玻璃可使建筑物减少供暖和制冷所需负荷的25%、照明用能的60%、峰期电力需要量的30%。装上智能玻璃后,人们不必为遮挡骄阳配上暗色或装上机械遮光罩了。严冬,这种朝北方向的智能窗户能为建筑物提供70%的太阳辐射量,获得漫射阳光所给予的温暖。

智能玻璃,也称为 LCG®(光控玻璃)、可切换玻璃或智能隐私玻璃,正在帮助“重新”定义建筑、汽车、室内和产品设计行业。

在最简单的定义中,智能玻璃技术会改变透过通常透明材料的光量,使这些材料看起来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智能玻璃背后的技术有助于解决相互矛盾的设计和功能需求,以平衡自然光、景观和开放式平面图的好处与节能和隐私的需求。

智能可切换玻璃技术可以集成到各个领域的窗户、隔断和其他透明表面,包括建筑、室内设计、汽车、智能零售橱窗和消费电子产品。

智能玻璃有两种主要类型:主动式和被动式。这些是由它们的可变性是否需要通电来定义。如果是,它被归类为主动。如果不是,它被归类为被动。智能玻璃一词主要是指主动技术,其中隐私玻璃薄膜和涂层通过电荷激活,改变玻璃的外观和功能。

以下是两种被动式智能玻璃技术及其常见应用:

• 光致变色玻璃,例如:带有在阳光下自动着色的涂层的眼镜。

• 热致变色玻璃,例如:随温度变化的涂层窗户。

智能玻璃的工作原理

2022年低碳建筑材料技术趋势-碳中和人才平台

主动式智能玻璃技术允许用电控制各种形式的光(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通过电力,玻璃从不透明变为透明,从而实现动态光控制。

智能玻璃是一种建筑设计选择,可以减少能量消耗。例如它可以设定为根据外部光照强度和实际需要来调节透光度,允许空间内有更少或更多的自然光,从而减少使用电照明来照亮空间。此外,智能玻璃还可以对建筑内部的温度做出反应,根据需要调节半透明水平以允许更多或更少的热量进入。


 
]]>
https://www.carbonhrss.com/5493.html/feed 0
关于举办“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的通知 https://www.carbonhrss.com/5433.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5433.html#respond Mon, 19 Sep 2022 11:40:44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5433 关于举办“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的通知-碳中和人才平台

关于举办“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的通知

一、培训背景: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发布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全年重点工作之一。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市场中主要耗能产业,相关领域从业者更需要对碳市场的机制和逻辑有更清晰的认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的公告。并批准其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5015-2021,要求自2022年4月1日起作为我国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实施,严格执行全部条文在此基础上,启动自身基于碳资产管理的体系和能力,了解如何对碳排放进行精准计量和核算,如何对碳资产进行数字化组合管理,了解绿色建筑政策、标准及关键技术,是更好应对双碳时代下建筑业的巨大变革的自我提升关键措施。

为响应国家及天津市号召,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联合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绿色建筑碳管理”线上录播培训,该课程由双碳及绿色建筑一线专家讲师亲自授课,结合行业、项目案例,对建筑及相关领域从业者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 

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培训对象:

1.地产企业绿色运营岗、设计岗、项目发展岗、市场推广岗等;

2.建筑节能服务、建材、设备、检测机构等绿色节能行业企业;

3.建筑行业涉及节能减排、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相关从业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

4.从事碳排放碳核查的咨询服务机构、第三方核查机构、节能服务公司相关技术人员;

5.其他关注建筑行业碳中和的人士。

四、培训特色

1.聚焦建筑行业:课程聚焦建筑行业,专业化服务团队,切实解决建筑行业在双碳背景下的发展难题。

2.线上沙龙:不定期线上沙龙研讨答疑,专家讲师亲自解答学员疑惑。

3.线下研学:参与录播课程的学员,可报名参加线下研学营,实地参观绿色建筑、零碳建筑等项目案例,使学员切身感受绿色建筑的魅力,并创造学员间合作机遇。

4.理论结合实际:注重碳交易、碳中和实操案例的讲解,体验碳交易流程,掌握交易过程中的技巧;

5.在线学习平台:一站式在线学习平台,实现与政策制定者、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在课堂内外的沟通交流;

6.专业化考试系统:培训后,学员需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官方考试平台参加考试;

7.权威机构能力认定: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后,获得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与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天津)中心的“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证书,该证书可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证书管理平台查询。

五、培训内容(24课时)

1.模块一 绿色建筑政策及标准

  •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政策(国际篇)
  •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政策(国内篇)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上)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下)
  •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2.模块二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 零碳建筑关键技术
  • 零碳建筑案例赏析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 绿色建筑节能运维
  •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及应用
  • 建筑领域绿色金融与碳金融

3.模块三 企业碳中和与碳普惠综述

  • 企业碳中和背景解读(上)
  • 企业碳中和背景解读(下)
  • 企业为什么要做碳中和
  • 企业碳中和方案制定及行动、我国碳普惠市场

4.模块四 我国碳市场建设与碳交易实践

  • 30/60目标背景和思考
  • 区域碳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碳市场交易规则及操作流程
  • 如何参与碳市场

5.模块五 碳资产管理与项目开发

  • 碳资产概述
  • 国内碳资产开发
  • 减排碳资产开发
  • 企业碳资产综合管理和服务

六、培训形式

培训采用线上录播授课加直播论坛答疑,培训后采用线上考核方式,考试合格后发放培训证书。

关于举办“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的通知-碳中和人才平台

七、培训费用

含培训费、电子版资料、考试费、证书费)。

八、考试安排

1.将报名表、缴费凭证、证件照发送至报名单位,证件照格式为JPG或PNG,白底免冠,文件大小1M以内。

2.考试时间:每月最后一个周六;

3.考试网站: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考试系统,考前开通;

4.考核形式及时间:线上考试,考试时间上午10:00—11:00;

5.考核流程:请参加考试的学员将报名信息发送至报名单位,统一申请考试账号,登录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考试系统参加考试;

报名联系方式:
关于举办“绿色建筑碳管理”培训的通知-碳中和人才平台

 

 

]]>
https://www.carbonhrss.com/5433.html/feed 0
广东省积极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有关经验做法 https://www.carbonhrss.com/5077.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5077.html#respond Mon, 01 Aug 2022 02:23:24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5077 近年来,广东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要求,积极推动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9.84%。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政策引领,把节能降碳摆在重要位置

(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印发《广东省2021年能耗双控工作方案》《广东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以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两高”行业为重点,对标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水平,推进生产线节能改造和绿色化升级。深入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在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推动重点用能行业持续赶超引领。

(二)积极部署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正在研究制订《广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稿)》,将以火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诊断,建立能效、污染物排放先进和落后清单,全面推进节能改造升级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

(三)大力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成立省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研究提出节能降碳措施,估算行业节能降碳潜力,提出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路径。编制《广东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稿)》,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发展节能降碳技术等系列措施,将于近期印发实施。

二、积极开展行动,加快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四)全面摸查重点领域能效水平。省市联动,组织开展全省重点领域现有项目、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能效情况摸底调查,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逐一登记造册,纳入台帐管理,建立企业装置能效清单。

(五)开展重点耗能行业节能诊断。委托40多家节能诊断服务机构对300余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围绕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主要技术装备,做好能源利用、能源效率和能源管理等方面诊断,帮助企业发现用能问题,深入挖掘节能潜力,提升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诊断服务机构共提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160个,预计节能效果77万吨标准煤/年。

(六)加强节能监管执法。2021年,对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印染、造纸等行业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634家重点用能单位,纳入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的247家企业,以及年耗电量500万千瓦时以上数据中心开展专项节能监察。2022年,将对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涉及行业的企业开展全覆盖监察,对照能效标杆水平推进改造升级。

(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印发《广东省2022年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落实部门联动和地方责任,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工作机制,促使一批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

(八)推动重点行业控排企业碳交易试点工作。广东作为国家七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之一,2013年底正式启动碳交易市场,将全省电力、钢铁、石化、水泥、航空、造纸等6个行业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及以上的企业纳入碳排放管理范围。截至目前,广东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50亿元,均居全国各试点碳交易市场首位。自碳市场启动以来,控排企业减排量达5000多万吨,减排幅度约达16%。

三、强化保障支持,推动节能降碳工作稳步推进

(九)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围绕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课题研究,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如格力电器已在珠海横琴联合开展零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课题项目,组建广东省分布式能源互联网应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省电池循环利用创新中心,以退役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应用研究、梯次储能、回收利用、循环再造电池新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为研发方向,开展碳足迹、碳排放研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十)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围绕家电、建材、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化工、纺织等特色行业,着力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的绿色化,全产业链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绿色制造体系。2017年以来,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41家,绿色设计产品871种,绿色工业园区1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1家,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数量居全国首位。

]]>
https://www.carbonhrss.com/5077.html/feed 0
2022 碳中和洞察报告 第一版 https://www.carbonhrss.com/4534.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4534.html#respond Fri, 10 Jun 2022 15:42:00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4534 2022 碳中和洞察报告 第一版-碳中和人才平台

一、政策洞察

1、国际政策

2、国内政策

二、标准洞察

1、国际标准

2、国内标准

三、碳交易洞察

1、碳配额交易

2、核证自愿减排交易

3、绿证交易

4、绿电交易

四、项目洞察

1、光伏建设

2、风电建设

3、零碳建筑

4、氢能建设

5、林业碳汇建设

五、人才洞察

1、碳管理

2、碳足迹评价

六、数字化洞察

1、碳监测系统

2、碳管理系统

七、新技术洞察

1、碳捕集、碳封存(CCUS)

2、清洁能源

3、长效储能技术

4、生物质能源

八、说明

碳中和人才平台版权所有

欢迎各单位、个人合作参与;

2022 碳中和洞察报告 第一版-碳中和人才平台

 

]]>
https://www.carbonhrss.com/4534.html/feed 0
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 https://www.carbonhrss.com/3914.html https://www.carbonhrss.com/3914.html#respond Thu, 03 Mar 2022 08:41:28 +0000 https://www.carbonhrss.com/?p=3914 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

5月7日,2021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同期论坛——“绿色建筑”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丛笑博士出席并演讲,演讲题目为《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

李博士演讲内容非常精彩,广度与深度并存、理论与实践相融。绿色建筑研习社特整理了部分内容,一起研习下。

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

中建科技PPT资料 李丛笑: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碳中和人才平台

]]>
https://www.carbonhrss.com/3914.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