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热词“相撞”了!一个是“数字”,另一个是“碳中和”。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开幕,学界、业界各路“大咖”齐聚蓉城,围绕“数字碳中和”这个新词语,“碰撞”思想。
什么是“数字碳中和”?这一概念下,四川特别是川企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记者对论坛部分观点进行了梳理。
新“蓝海”:
碳中和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什么是“数字碳中和”?
“简单说就五个字(数字、碳中和),两个领域(数字化、碳中和)。”论坛主办方之一——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解释。
“具体来说,数字化是代指互联网领域,包括所有的数字技术、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碳中和就是低碳、绿色。五个字合在一起,就是把两个领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数字化助力绿色化。”杜少中说。
在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等专家看来,数字经济既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一方面,在交通物流、新能源汽车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通过数字化赋能,能够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降低能耗。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本身也面临“减排”重任。“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与能耗同步高增长。”四川省大数据产业联合会会长谢毅钊透露,2020年数据中心用电量2045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7%,预计2030年将突破4000亿度,“‘绿色化’将成为互联网数据中心核心竞争力。”
新机遇:
降低5G功耗,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数字碳中和,为川企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西藏,我们优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供电,部分站点已实现‘零碳’运营。在安徽,我们升级采用‘太阳能光伏电源+一体化能源柜’作为5G基站的混合供电系统,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单站址能耗预计能降低20%以上。”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总经理刘耕说,新形势下,中国移动将在集团内连续开展14年的“绿色行动计划”升级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
同时,该研究院还面向教育、医疗、农业、商旅等多个细分行业,深入挖掘行业绿色化需求,融合先进技术理念,推出了绿色能耗智慧管理平台和一批成熟的行业节能降碳解决方案。
享受数字碳中和“红利”,谢毅钊介绍,在数字化手段驱动下,四川已在智慧楼宇、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智慧城市的多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降碳减排成效。
截至7月底,四川诞生了全国首个国家碳中和大数据园区雅安大数据产业园,以及碳中和婚礼等新场景。目前,成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8800亿元,建成5G基站3万个。
作为一家从事汽车行业20多年的互联网企业,易车集团党委书记刘文华,从宜居生活的角度,看到了成都数字碳中和的前景。“我们以前服务平台更注重线下,现在转移到了线上,试乘试驾也可以通过VR实现,这不仅实现了节能减排又提高了办事效率,还为经销商带来极大便利。”刘文华说,成都正在建设公园城市,同时汽车保有量处全国前列,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网络服务平台方面潜力巨大。
新挑战:
减排观念需引导,缺少复合型人才
“5G网络建设的三座大山不解决,5G商用速度将会受到不小挑战。”刘耕从技术角度提醒,5G单站功耗、网络站址密度、建设成本均为4G的3倍,预计2021年中国移动5G网络的电费成本将达到180亿元。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高质量发,是未来一段时期肩负的重任。
不过,谢毅钊则更看重企业观念和理念的转变。“作为企业来说,不得做亏本的生意。如要让企业花10万上智慧平台,如果不能赚二三十万元回来企业是不会花钱的。”在他看来,碳中和应该按照每个行业来深耕,要通过积极支持引导,让企业明白碳中和将给它带来好处,让企业主动而非被动减排。
“成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安家落户,与此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为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带来挑战。能否利用人才资源,找到人才培养路径,让人才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是一个重要挑战。”谈到数字碳中和与成都的关系,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期待看到成都拿出更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既要懂数字、懂经济,还要了解人文和社科的复合型人才。
积极投身数字碳中和新“蓝海”,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王凯表示,成都将加快发展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环境友好型产行业,在人工智能、绿色氢能等领域培育打造全球全国产业地标,加快构建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未来制造体系,组建碳中和实验室,培育基于信息衍生的预测性维护、在线监测、远程管理等新业态。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