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碳中和人才平台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

分类:头条 1114 0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三个话题:低碳是什么?低碳做什么?和低碳的未来?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讲这个话题之前我讲个故事,我和我老婆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问我是做什么的?我的回答是做碳交易的。她哦了一下没吭声,后来她对我的态度总是很不好,感觉我哪里得罪了她一样,我很纳闷,于是我找个机会问她:我没找你惹你你为什么看我不顺眼?她说我是做煤炭交易的,感觉就不是什么好人。我估摸着她是不是把我当煤老板了,要知道那个时候正好是煤老板名声最不好的时候,我老婆是搞艺术的,难怪她怎么看我都不顺眼了。于是我从头到尾再给他讲了一下这应对气候变化及碳市场的事情,她听了后恍然大悟,于是立马就态度180度转变,后来她就成了我老婆。我可以像大家保证,这个故事没有一点虚构成分,所以说给别人耐心解释我们这个行业很重要。所以,我没猜错的话,在座各位可能已经丢掉了很多老婆和老公,有没有?

回到主题,低碳是什么

低碳这个词我想中国14亿人口估计得有一半都知道,但是低碳是什么这个问题估计连在座的各位也没深入思考过。当然,研究这个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少有人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也很正常,我倒是做了些思考。低碳从表面意义上来看就是减少碳排放的意思,但是它有一个隐藏条件:就是(尽量)不影响发展的情况下减排,所以早期的叫法都是低碳发展,就是既要减排,也要发展的意思。

在这个条件下最符合的产业就是:节能,所以节能的就一定是低碳的。但是低碳并不完全是节能。除了节能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方式能够实现减排:新能源,燃料替代、造林、工业温室气体减排,反而跟常挂在嘴边的环保没有什么交集。当然也有人把环保甚至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赋予在低碳这个概念上,所以很多广告宣传跟低碳一点都不沾边也会用低碳这个词,低碳这个词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升华成美好事物的代名词了,我觉得这样做其实也不赖,至少推广了低碳这个概念,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纠正。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我们继续回到刚才低碳涉及到的产业这张图,在这5个产业除了工业温室气体减排产业以外,其它产业并不是因为低碳而产生的。节能一直是所有用能单位终生的基础工作,因为能减少成本嘛;新能源和燃料替代属于调整能源结构范畴,这也是我国最近的主要能源政策,最近搞得很火的分布式光伏和采暖煤改气就是属于这个范畴。话说这次煤改气来得太陡了,网上说很多人因为没气可用而挨冻,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享受这个待遇,不过我哦觉得长期看是好事。造林呢是与能源无关,但是与我国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荒漠化有很大关系,我们专门还有林业局,当然这不是因为低碳而设立的。

要说上面几个产业只是顺带低碳的,那么工业温室气体减排这个产业那可算得上是专为低碳而生的产业。所谓工业温室气体就是指在工业生产制造中产生的温室气体,他们往往是一些烈性温室气体,比如N2O、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SF6等,目前的减排方式多半是直接摧毁,也有采用替代物避免产生排放的。在CDM早期这个行业是非常非常暴利的,因为这些项目的减排量都非常的大,我在有篇文章曾经提到过,为了符合这类项目的监测方法学要求,上几百万的监测仪器眼睛都不带眨的。后来因为市场抵制工业温室气体的减排量这类项目业基本销声匿迹。

要说起专为低碳而生的产业,我还得提一个一直处于研究中的产业:碳捕获及封存,简称CCS或者CCUS,这个产业简单点说就是把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然后再打回到地下,这样的话就算使用化石燃料也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听起来很不错,但是因为有两个大问题导致这类项目反对的声音要大于支持的声音。

一是CCS本身会消耗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也是来自于化石能源,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燃煤电厂产生的温室气体要全部注入到地下的话,它要额外再用30%的燃煤,所以有人把这个技术形容为饮鸩止渴。二是很多人认为注入到地下的温室气体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再次释放到大气中去。我个人对CCS的看法持有谨慎乐观态度,因为我做过测算,未来要实现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不用CCS技术根本没办法实现,而上述的两个问题在未来都是可以解决的。

从对减排的贡献角度来看,我认为目前的主力还是节能和新能源,节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实空间都已经不是很大了,国家现在主力还是放在新能源和燃料替代上面。造林呢因为本身的局限性,不会对减排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它对环境的协同效应是最好的,而且是直接从大气中固碳,所以可以说是最优质的减排项目。工业温室气体项目自从被碳市场打压以后现在动力不大,不过目前国家有想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减排。CCS呢因为受的争议太大,而且成本很高,目前对减排没啥贡献,但是我很看好它的未来。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这是我对未来减排技术更替的一个设想图,我们设想未来假如全球实现了近零排放,那么它的实现路径大概会是怎么样的呢?首先肯定先是节能,因为节能不但减碳,还能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等能源效率越来越高,节能成本也随之增长的时候,就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实现减排,中国目前就处于这个阶段。当然,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在不增加核电的情况下,实现新能源电力支撑全球能源基本是不现实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小的一部分化石能源消耗。这个时候CCS和造林将会成为主力减排手段,最终将实现近零排放甚至是净负排放。

刚才我介绍了低碳下面所包含的各个产业,所以说低碳产业就是上述几个产业的集合吗?当然不是,刚才我说的那些行业一些是本来就存在,一些的只是减排的技术。我们可以称其为广义的低碳行业。那什么是狭义的低碳产业呢?而因为温室气体这个东西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东西,他的量化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再因为低碳引入市场使得碳排放资产化,使得如何管理碳资产成为了刚需,由此便产生了一个新的行业,这个专门为碳资产管理而产生的行业我们可以称其为狭义的低碳行业,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碳圈,在座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属于碳圈,这个圈子有多大呢?碳圈专职人员我认为不会超过2000人,加上一些跨行业的人员,我认为不会超过1万人,所以这个圈子是非常小的,所以别看我们这个会议小,按照从业人数比例来说,也算不小的会议呢。

那我们都是怎么进入碳圈的呢?

大家都知道这个行业是非常前沿的行业,以至于大学根本没有对口专业,那么碳圈的从业者是怎么来的呢?

我这里把碳圈从业者分成两个部分:CDM时代和后CDM时代。

CDM时代就是指CDM风光时期进入碳圈的人,算是碳圈的元老,这些人基本上在2005-2012年左右进入,那时候因为CDM特别赚钱,所以只要深入了解CDM的人都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碳圈,跟现在的币圈倒是挺像。因为搞CDM需要写英文PDD,又要经常跟老外打交道,薪酬又很高,行业又很有意义,所以甭管什么专业,只要英文好就都会进碳圈,最好是海归。所以说,早期CDM时代高学历和海归之多,多到可以用丧心病狂这个词来形容,我个人觉得这批人搞CDM有点浪费才华了,实际上CDM就是一个游戏规则,根本不需要太高端的人才,CDM本身也是整个低碳行业里的冰山一角,然而受限于当时的环境,早期碳圈的人除了搞这冰山一角以外,少有人去看到这整个冰山,所以我觉得挺可惜的。当然这帮人奠定了中国碳圈高素质的基础,功不可没。

在2012年以后CDM行情急转直下,很多公司觉得没钱赚都撤了,而后中国决定自己要搞碳市场,于是又吸引了一批人进入碳圈直到现在。当然因为中国自己要搞碳市场了,相当于要重新造一个冰山,所以需要很多碳市场的基础研究,最普遍的一个就是搞企业排放数据核算,我相信后期进入碳圈的人很多都是从碳盘查或者碳核查开始入手的。所以碳核查算是后CDM时代进入碳圈的一个标签。因为国内碳市场不需要英文,所以后CDM时代进入碳圈的人海龟要少一些,大部分为环境、能源方面的应届毕业生,以及各地方与当地发改委关系较好的环境、能源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当然这里少不了碳市场的强行参与者,就是控排企业,试点地区的控排企业都一定会有一个或半个碳圈人,甚至有整个团队。我想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以后,我们碳圈因此会扩大好几倍。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总而言之,我们碳圈基本就是这样形成的,当然这指的是狭义低碳行业,如果加上广义低碳行业的那几个产业,这个圈子还是比较大的。

总结一下,低碳行业从狭义来讲,就是专门从事减排及碳资产管理相关的业务的行业。而广义的低碳行业包括节能、新能源、燃料替代、造林、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等能够实现减排的行业。而低碳概念自身,狭义的讲就是指尽量不影响发展的情况下减少排放,广义的讲就是泛指一切美好事物。

好,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话题。

现在我们来讲第二个、也是本次演讲最重要的一个话题,低碳做什么?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我的第二个议题从这张图开始,我们话题的副标题叫碳圈很小,碳市很大,我自己也建了一个微信群叫碳圈很小,碳市很大。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座的朋友大部分应该都是从事碳圈这个行业的,可能都感觉业务不好做,很难拿到单子,就算外面有单子也是竞争激烈,各种关系斗争,各种自杀式低价。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就像我这幅图一样,中间的那个小圈就是我们现在的碳圈价值,而且因为各种低价竞争,这个圈子还在越缩越小。

而实际的碳市场有多大呢?我认为有这么大,大得这个ppt实际上都装不。

那么为什么没有人去拓展这些空白的市场呢?我想了一下有以下原因:

首先我这里说的碳市场并不是指碳交易市场,而是指低碳行业中能够赚钱的所有业务领域,碳交易市场只是其中一部分。就跟股票市场不一定要通过股票赚钱,通过写一些股市的软文也可以赚钱一样。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很恰当,总之,碳市场除了炒碳赚钱以外,还有很多其它可以赚钱的方法。

但是目前因为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很多业务都是处于摸索阶段,一旦有一两个业务成熟了,那么所有的企业就都盯着这一两个业务做,并没有太多的人去花心思开拓新的业务。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一群犹太人去到一个镇上做生意,第一个犹太人建了一个加油站,生意不错,第二个犹太人在旁边建了一个超市,生意不错,第三犹太人又在旁边建了一个餐厅,生意也不错,慢慢整个小镇就吸引了更多人,小镇也就繁华了起来。

然后是一群中国人去到一个镇上做生意,第一个中国人建了一个加油站,生意不错,第二个中国人见加油站有钱赚,于是也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就不行了,第三个中国人看大家都做加油站那我也做,于是,三个加油站都倒闭了,小镇仍旧是那个老样子。

想想我们现在的碳核查、碳清单、配额置换这些业务,是不是有点这个意思?

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碳圈的企业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组成一个联合体。大家都知道,推出一个新产品,光靠一两个企业推是不行的,需要将整个行业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才能推动。而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这里举两个例子,不久前,我发了一篇文章,提到了碳足迹业务,马上就有人跳出来说碳足迹已经做烂了云云。我接着又发了一篇文章,提到了区域温室气体清单业务,同样,马上也有人跳出来说区域清单业务已经争得头破血流了。

而实际上呢?我想问问在座的同行,把碳足迹业务作为你们常规业务的有几个?把区域温室气体清单作为你们常规业务的又有几个?

我能理解那些人说市场作烂、竞争激烈的原因:在他们的资源和能力范围内能够接触到的项目已经竞争够激烈了,他们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不希望有更多的竞争者加入。

然而他们并没有想到,更多的人推这个业务,会把这个业务的市场做得很大很大,到时候你能接触的项目就不是这么可怜的一点点了,就算有竞争,那都会比之前那个小圈子里面做的业务要多很多。

所以说,不要怕别人抢你眼前的蛋糕,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才能形成行业的良性发展。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行业人才的不足。各个公司都有各个公司自己的资源和渠道,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产品的话,这些渠道就很难变现,或者说变现能力不足。

现在的圈内企业去谈客户的时候都是千篇一律的谈碳资产管理,而且内容都比较空洞,并没有其它的东西可以卖。

所以呢,我就在这里,给大家梳理一下,咱们碳圈究竟有哪些业务可以做?这些业务对应的客户群体和操作流程是怎么样的。为了方便大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定向的推产品,我在对业务进行梳理的时候是根据目标客户类型来进行分类的。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我这里一共分了6种类型的客户,分别是控排企业、减排企业、其它企业、政府机构、个人和行业内服务。这6个方向各自都有几个可以推出去的业务,总共加起来我数了一下,大概24种业务。我想如果这24类业务你们都很熟练的话,就算碳市场一直这么拖下去也还是能做很多事情的是不是?

好了,闲话不多说,我这里就一一给各位介绍每个业务内容及其操作流程,由于时间关系,每一个业务我只讲核心的部分,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下来再沟通。

一、首先,我们从大家最关心的控排企业的业务说起

1. 第一项业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碳盘查

我想在座不少人也有实操经验,碳盘查简单点说就是帮企业计算碳排放并编写报告。但是现在的普遍的做法是碳核查企业在核查的同时把盘查报告写了,这种做法很具中国特色。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碳盘查还是有市场空间的,因为核查机构并不是代表企业利益的,所以企业有必要找一个为自己说话的专业机构来算一遍碳排放。因为很多核查机构基本也是刚开展这个业务,难说不出现错误。要是对企业有利还好说,要是不利的话可麻烦了。所以我们去推碳盘查业务的时候,只要切入点找得好,业务还是比较容易谈成的。

因为碳盘查是站在企业利益角度来计算碳排放的,所以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建议尽量做得比核查机构更加详尽,我建议的操作步骤如下:

1. 召开启动会议,说明盘查目的、内容以及涉及的部门和数据。

2. 通过部门访谈和现场巡视,理清符合涉及碳排放计算相关数据的所有数据源及数据流,所谓数据源就是最初产生该数据的地方,数据流就是从数据源通过各种汇总途径生成的最终报表。同一数据可能涉及不同的数据源,同一数据源可能也涉及不同的数据流。只要是符合指南要求的,都应该收集起来,当然指南缺省值可用的情况下也作为一个数据流包含在内。下面这张图是用煤量各种数据流的一个例子。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3. 计算各种数据流组合下的碳排放,从中选出最利于企业的数据流组合。

4. 编写碳盘查报告,这个报告不是用来核查的报告,而是帮企业梳理碳排放数据的内部报告,里面要详细描述数据梳理的过程及选择这些数据的原因,必要时做一些数据优化的建议,比如建议实测热值啊、单位热值含碳量等。

这个就是我认为的一个合格的碳盘查需要做的事情,如果仅仅是给一个排放数据给到客户的话,对客户来说并没有产生什么价值,因为核查机构来了还是会给他们一个数据。我们既然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就应该提供一些额外价值,这样客户才会认可你。都说碳盘查是做客户后继业务的敲门砖,你这敲门砖看着都像鸡肋一样,人家怎么会和你深入合作嘛,所以作为为控排企业提供的第一项服务,一定要做得漂亮,后面的业务才好开展。

2. 第二项业务是碳管理体系

这个可能有些朋友比较陌生,但我说另一个名词可能知道的人要多一些,那就是ISO14064,ISO大家都知道,就是国际的体系认证。ISO14064虽然不叫碳管理体系,但是里面沿用了大量管理体系的东西。为什么要引入这一套东西呢,跟质量管理体系一样,就是为了保证最终计算结果的质量。比如说以后碳排放计算全部由企业自主管理了,那么碳排放相关的每一个数据由谁来监测、谁来记录、谁来汇总、谁来计算、谁来核对等等,都要有一套明确的责任分工,这个有点像我们现在提及的监测计划。但是监测计划算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不说现在很多企业的监测计划做得只是个摆设,就算做得再好,也不能说是一个完整体系。所以为了保证最终排放数据的质量,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在完成碳盘查的前提下,碳管理体系的操作步骤如下:

1. 通过高层访谈和会议确定整个公司的碳管理组织架构,落实每个岗位的职责

2.在碳盘查最终的结果上确定企业内部温室气体核算程序

3.确定与企业碳核算有关所有数据的监测、记录及汇报及数据缺失时的处理方法,这里其实就包含了监测计划在里面。

4. 确定企业内部查证程序

5. 根据ISO14064相关要求编写体系文件,主要包括《企业碳盘查手册》及其它相关二级程序文件。

6. 完整运行一遍体系文件

7. 管理评审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这就是碳管理体系的大致流程,这项业务除了监测计划是控排企业的刚需以外,貌似很难推,但是任何管理的比较好的企业,都希望是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管理,而且碳排放数据对某些企业来说正负1%就是几百万人民币的事情。所以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的。只不过除了早期DOE机构出来的以外,碳圈伙伴们没怎么接触过管理体系的东西,想要开展这个业务除了碳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外,还得补一补体系方面的知识。

3. 第三项业务也是管理体系,只不过是能源管理体系

为什么我说碳的业务,把能源管理体系加进来了呢,因为能源和碳的管理体系一脉相承,可以融合成一个管理体系,整好国家又在推这个事情,而且我跟好几个碳圈朋友提到这个业务他们都表示感兴趣,所以我就加了进来。

不过我提前提个醒,虽然我今天演讲的地方是在认证机构的地盘,但我还是要说一下,中国特色的体系认证基本都是体系建设和认证都由认证公司包了。因为大部分企业做体系的目的还就是为了那个证,所以基本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所以想搞这份业务的朋友们,你们得掂量一下有没有能力推得动。做能源管理体系的大致步骤如下:

1.启动会议,成立工作小组

2.初始能源评审,确定能源使用合规性、能源管理及利用现状,编制初始能源评审报告

3.通过现场巡查、部门访谈等方式识别主要能源使用

4.确定能源基准及能源绩效

5.建立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及能源管理方案

6.体系文件的编制及发布

7.初次内审及改进方案

8. 管理评审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我想刚接触这个的朋友看到这一大堆术语可能脑袋都绕晕了,其实整个能源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可以从这张表表现出来。简单点说就是先从厂里找到主要能源使用的地方,一般都会是设备,比如这个例子就是一个烘干机,能耗基准就是为了以后节能做参考时定的一个基准线,一般就是当前能耗。这个例子分成了电耗和蒸汽耗,也可以综合成标煤耗,而绩效参数就是指影响能耗的实际操作中设定的参数,比如这个例子就指压力和温度值。能源目标则是指全厂的总目标,这里提的是2020年综合能耗下降10%。指标相当于就是目标的分解。而能源管理了方案就是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实施的项目,它可以是设备的技术改造,也可以是管理方面的优化,这些基本就是能源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了。

其实从头到尾定这些个参数些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管理比较好的企业,这些内容基本都是已经有的,只需要装到体系里面去就行,当然或许会有小部分的补充,但其实都比较好实施。所以总体来说,不算是难事,如果本来就搞过体系建设的,那更是小菜一碟。所以如果你们的客户有这方面的需求,不妨一试。

4. 第四项业务是培训

说起培训,我想只要是在碳圈从事咨询行业都提供这个服务,但是质量肯定是差别很大的,培训其实内容都是差不多的,我认为内容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点在于讲师水平。大家应该都多少参加过一些培训,会有所体会,好的讲师不用任何大纲能把该讲明白的讲得透透彻彻,差的讲师讲得….你还不如直接看讲义懂得多一些。所以培训质量重点在讲师,因为这个业务的核心产品是人,所以我这里其实也没有太多可以建议的。

那么企业完成这些以后应该干什么呢?当然是带他们进入碳市场啦。这就进入了碳圈的招牌业务部分,碳资产管理。

5. 碳资产管理

所谓碳资产管理一句话概括就是让控排企业履约成本最小化,资产收益最大化。在这个指导思想下衍生出来较为成熟的业务目前有以下几种:

1. 配额置换,所谓配额置换就是政策允许使用CCER履约时,用低价的CCER置换高价的配额来履约,从而赚取中间差价的业务模式,试点地区这种模式已经很成熟,但是全国碳市场CCER生死未卜,所以这个业务能不能在全国碳市场推还不好说。

2. 配额托管,就是让控排企业把配额交给你打理,赚了钱一起分,这个跟股市里面的操盘手帮你操作你的股票账户是一样的。拿着控排企业的配额去碳市里面炒,当然这个风险还是比较大的,不一定能赚钱,当前主流的合作方式是保底不保收益。

3. 配额融资,就是拿配额做抵押进行融资,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质押贷款,即拿配额做质押物去银行贷款。还有一种是回购,就是以一个约定的价格把配额卖出去,然后再约定的时间以约定的价格买回来,这个模式其实跟当铺是一个意思。这两种方式一个是找银行要钱,手续特别复杂难度也较高,另一个算是民间融资相对来说就要简单得多。建议手里头有钱的企业可以搞搞回购业务,半价买过来,不怕企业不买回去,而且手头有配额资源又可以在二级市场上秀一下你的高端操作,两全其美,当然别玩大了,到时候人回购的时候你配额不够就惨了。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以上呢就是碳资产管理中比较具体的业务,除此之外,行业内也在推一种碳资产管理综合打包服务,把之前的业务全部打包,再提供顾问服务,就是有啥问题可以随时找我们解决。在企业啥都不懂的情况下,打包服务有时候反而效果更好,不过具体客户还是要具体分析得。

6. 减排项目实施

说完碳资产管理了,我们来说一说减排项目的事情。实际上,可实施的减排项目绝大部分都是节能项目,所以上减排项目是节能服务公司的强项,为什么我们要去搞这个事情呢。我跟你说说以下几个情况你们就知道我们搞项目是多么合适的事情了。

1. 目前碳圈的业务过去过来都是些咨询业务,成长空间非常有限,就算以后碳市场起来了其实也没碳圈什么事这个我后面会解释。而能够让碳圈企业有长远成长的方向,就是走向实体,做真正的减排项目。

2. 传统的节能服务公司其实竞争很激烈,很难把项目做进企业,而碳圈进入企业都是直接从高层切入的,把节能项目包装成减排项目更好推。

3. 传统节能服务公司在计算项目收益的时候只能看到节能收益,碳圈在做项目收益时,同时会考虑减排收益,使得项目的可行性看起来更高,更容易让企业接受。

4. 传统节能服务公司在实施节能项目的时候不敢走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因为怕企业不给钱,而碳圈企业来实施的话就不怕这个,因为控排企业的碳资产捏在咱手上的呢。

所以碳圈企业要好好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如果能把自己做成一个节能项目进入控排企业的平台,那么你就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那么这种项目怎么操作呢?首先我们需要减排项目,如果客户有现成项目想推那么简单,直接找资源找资金搞就行。如果客户没有,那么就需要挖掘减排项目。怎么挖呢,跟节能项目搞能源审计一样,搞碳审计。然后从中挖掘可实施的项目,当然这个就需要真正能发现节能减排项目的专家去搞了,自己招或者找合作单位都行。碳审计一下来,如果没有好的项目,那就可以撤了。如果有可实施的项目,那好,跟客户商量项目实施细节,然后就可以搞了。

因为这个项目涉及到节能减排技术的引进,建议想搞的企业找一个做节能比较好的企业一起搞,当然本身节能技术就很强的那更好。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以上,就是针对控排企业我们可以推的业务,光看大项都有6项,加上小项有十来项了,所以说可以推的业务还是比较多的。总体来讲前4类主要是帮企业做能力建设,与企业建立联系,这部分是纯咨询,所以价值不大,第5项就涉及到碳资产管理了,这部分收益可大可小,目前来看想有大收益也难,最后一项是实体节能项目,如果能走到这一步就有比较可观的效益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向控排企业推这些业务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去谈业务时候要找准企业的痛点,我们所有的话题都要围绕这个痛点展开,这样效果才好,不要泛泛而谈,不然谈几小时下来尽唠家常了,想收都收不回来。对于控排企业来说,痛点就是“钱”。你谈的时候不用扯国家政策什么的,一上去就跟老板说你这个碳资产值多少钱,对比一下配额分配方法,跟他说要花多少钱或者会赚多少钱。无论之前他态度怎样,听了这个以后保管一下就来劲了,我去过很多企业,这一套方法屡试不爽。然后你再慢慢给他推你的业务:这些个排放数据说白了都是钱,你要不要好好的梳理一下,再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一下。你看你这碳资产放你那又不能增值,放我这里还有增值空间,你说要不要我帮你理一下财呢。自然而然,这些业务就都做进去了。所以对于控排企业,谈业务的时候就是一个字“钱”。

二、我们下面说一说针对减排项目企业的业务。

所以减排企业项目业务就是指把那些减排项目如光伏风电等开发出可用于碳市场的减排量。有人说,减排项目不就是CCER开发嘛?难不成我要讲CCER的开发流程?针对减排项目企业谈肯定是谈减排项目的开发,CCER当然是主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我这里呢也不会讲CCER的开发流程,这个百度上搜都一大堆我没有必要在这里讲。我想讲的部分是我们国内的减排项目可能开发成那些类型的减排权以及这些减排权对应的市场。对这些市场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帮助减排项目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是CCER,对应是中国试点地区市场以及可能的全国市场,目前流动性一般,价格在人民币10块左右。

然后是CER,对应的市场是京都机制下的附件一国家,由于基本没需求所以几乎没流动性,价格在人民币1块左右。

第三个是VER,对应的是自愿减排市场,流动性也一般,不过听说南美一些国家计划允许VER来抵他们的碳税,那样的话需求就会多一些,可以持续关注一下。目前价格在2块左右。

第四个GS VER/CER。对应的也是自愿减排市场,只是这个黄金标准的质量要高一些,相对来说价格和市场要好一些,当然对项目本身的要求也要搞一些。目前价格在5块左右,也有二三十的,浮动比较大。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两个未来可能进入的市场

一个是KOC,就是韩国的CCER,2018年以后极大概率允许全球符合相应条件的CER进入韩国碳市场,所以一些中国项目是有机会进入韩国碳市场的。目前韩国碳市场价格在人民币135左右,属于全球碳交易市场中的最高价。

另一个是CORSIA,就是国际民航组织搞的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虽然这个计划里面还没有定什么类型的碳信用可以用于这个计划中,但是一定会有减排项目可以用于该计划,那么中国的减排项目也就有机会。我想这个市场启动的话,价格应该不会太低,可以持续关注。

最后还需要提一下绿证这个事情,中国当前的绿证看起来价格那么高,实际就是新能源补贴换了一个给钱的人而已,所以搞了一下就没消息了,根本没有市场需求。但是如果绿证动真格的就不一样了,我曾经在我的文章里面举过韩国的例子,碳市场1个KOC是130块,但是同等电量的新能源电力换成绿证在韩国叫REC去卖的话,价格大概在600块左右。所以韩国虽然碳价那么高,新能源电力都不玩的。听说中国2018年开始绿证要动真格的了,建议还是密切关注一下。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关于减排项目企业业务谈判,因为是给人家送钱去的,所以只要各方利益分配合理就OK了,没啥可说的。当然有时候控排企业和减排企业是一家,这时候就得涉及到企业碳资产内部调动的一些方案性的东西了。

三、说完了控排和减排,我们下面说一说针对一般性企业的业务。

针对一般性企业,他们的碳排放并不是碳资产,但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做低碳方面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都不是强制要求的,所以我把这些企业做的低碳相关的业务归纳为社会责任类业务。这些业务包括什么呢?我们来看看。

首先是碳足迹

碳足迹简单点说就是计算某个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因为种种原因把,碳足迹业务在中国开展得不是很好,不过需求还是有的,潜在的市场也非常的大。目前对这个业务需求比较强烈的是那些生产大众消费品的大型制造业、出口型企业及其附属的供应链企业。苹果手机大家都知道,每一款手机它都是算了碳足迹了的,这就代表它的所有供应链企业都要做碳足迹或者至少提供碳排放信息。

说到碳足迹我这里顺便提一下目前主要三种类型的碳排放计算:区域层面的碳排放碳清单,组织层面的碳排放碳盘查和产品层面的碳足迹。从下图可以看出三者的区别,首先是产品碳足迹,它是之某个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主要在时间序列里的延伸,比如图中的A公司生产的A产品,它的碳足迹要延伸到A产品的生产前阶段和后阶段。而组织层面的碳排放是时间和空间都定死了的,如图中A公司的碳排放除了A产品的排放以外,还包括B产品排放以及组织边界范围内的其它排放,时间上一般以1年为界。区域层面的碳排放时A公司在空间方面的延伸,如A公司所在的区、市、省等,除了组织排放以外还要包括个人排放及农林渔牧等的排放。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我们再回到碳足迹,碳足迹的计算由于国内没有相关标准,所以在计算的时候一般参照ISO14067和PAS2050来实施。关于碳足迹计算详细的实施步骤可以参考PAS2050。我这里就不一一描述了。我只说一下碳足迹这个业务的核心问题。我认为计算碳足迹的核心就是一个字“分”字,你把这个字吃透了,那搞碳足迹就信手拈来了。

首先要分的区分核算边界,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要把产品组成完全分解,然后来分,哪些需要去找供应商要实际数据,哪些是直接用数据库里面的数据就行,哪些可以直接忽略掉不用计算。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这个图做了个简单的示例,通常占产品总排放95%以上的排放数据需要纳入计算,剩下的可以忽略不计或者用数据库数据。其中占总排放10%以上的排放一定需要供应商的实际数据。一般情况下,实际数据的收集到初级供应商及够了,再往下基本都用数据库数据,但一些极端情况下会出现二级供应商也需要实际数据的情况。我这里提到了数据库,就是指所有产品的平均碳排放,这个对于碳足迹的计算很重要,然而种种原因,我国并没有官方的数据库,只有川大王教授那边做了一个中国的数据库,这也是制约我国碳足迹发展的一个很大因素。

这第二个分就是分配额排放数据,我们最终的结果一是个具体的产品,但是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都不是按一个产品标准来下料的。所以某个产品的每一个生产过程实际输入和输出是这样的:我们需要从分出一个标准产品需要多少的产品F,然后再根据这个过程的总排放算出对应生产一个产品的排放。虽然一个过程看起来简单,而实际上产品会有很多生产过程,,就会有无数个这样的输入和输出,相互之间可能还有交叉。所以实际计算的时候,通过手算或者excel计算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计算碳足迹一般都采用碳足迹计算软件。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最后一个分就是共生产品的碳排放分配问题,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其它有价值的产品,这个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该怎么分配是个问题。常见的方法有技术替代法和经济分配法。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掌握了这几个分,碳足迹计算其实也就是画画流程图,然后收集每个流程的数据而已,然后再把共生产品的碳排放分配方法输入进去,碳足迹计算软件在你完成这些工作以后会自动帮你算出你想要的产品的碳足迹,是不是so easy啊?

其实整个操作过程中,画流程图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之所以没加上去是因为如果加上去,这操作过程就不能用一个“分”字来归纳了,嗯,感觉有点那啥。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下面我要讲的业务是大家耳熟能详却没怎么推动的业务,叫碳中和

碳中和

碳中和就是购买减排量用于抵消企业或者活动产生的碳排放。这个业务基本不用操作流程,我就不多说了,关于碳中和业务我想说的是,这个业务是典型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类的业务,就是大家都集中时间集中力量一起推这个业务,然后把声势造起来,这个市场其实就成了,就零零散散一两家在那搞是肯定搞不起来的。

碳披露(CDP)

这个业务我想恐怕很多小伙伴可能听都没听过,这是一个很偏门的业务,但是我觉得未来还是有市场空间的。碳披露实际上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搞的一个信息披露项目,通过向全球大型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然后收到调查问卷的企业回答这个问卷就是碳披露。因为里面涉及到敏感的排放数据的信息,所以中国的回复情况一直都不好,当然不排除这只是一个借口,因为其它国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是回复情况都不错。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我之所以把这个无聊的问卷调查的回答当做业务介绍一来做是因为确实有这个潜在需求,中国有300多家收到问卷的企业,回答也就20来家而已,二来是这个调查问卷实际上是一个企业是否全方位实现碳管理的评判标准,从中可以延伸出很多其它业务可以做,碳排放数据其实只占一小一部分而已。举个例子,CDP里面有这样一个问题:

贵公司是否识别过任何潜在的可能对公司业务经营、收入或支出产生影响的固有气候变化风险?

贵公司是否识别过任何潜在的可能对公司业务经营、收入或支出产生影响的固有气候变化机遇?

这个问题要是放几年前,你肯定觉得虚得不要不要的,一点也不接地气,但是现在来看看,就算没有CDP,你觉得中国的八大行业有没有必要认真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我都不说那些大型投资机构在投资的时候会不会考虑投资对象的气候变化风险机遇识别。就咱这些懂点低碳的小股民,现在在买股票的时候是不是都要想想买的公司是否会进入碳市场,进入以后是会赚还是会亏?可以说这个在未来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披露事项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公司没有做过这些研究,那怎么办啊?当然是做啊,那还用说!不过CDP业务范围只是帮忙整理和回答问题,这种要另做的怎么办呢?当然是另立项目啦!这样,通过CDP业务就又搞定一单。所以我为什么一定要把CDP这么冷门的业务拿出来介绍,因为他能生成很多子项目啊!

我们再看看其它的问题,

贵公司是否将气候变化是否融入到商业战略中?

贵公司是否就气候变化问题的管理(包括目标完成)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

贵公司是否采用了一个内部碳价?

这些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能够独立成一个单独的研究课题。说实话,CDP里面的问题都是些非常实用的问题,都值得好好去研究一下,可以这样说,如果CDP里面的问题衍生出的项目你都能做了,那么你一定就是低碳里面大神级别的人。所以忘掉那些外国窃取我国情报的屁话。就算我们一个字都不回给CDP,这些个问题还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这么好的业务集合和低碳大神成长指南不用多可惜啊!

嗯,我这么推CDP,我觉得下来得找CDP中国要点广告费才行。

说了半天,我来说说CDP项目的操作方法吧。这类项目有点类似于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首先搞个启动会议,把主要部门负责人召集起来说说这事,他们需要做什么配合。然后就是挨个访谈,收集资料,主要是收集企业能源、碳管理方面的现状。问一些CDP问卷内容相关的问题,但别直接拿着问卷的问题去问,人家能答上来还找你干嘛。收集完资料就根据CDP里的问题进行整理,有些软性问题通过收集起来的信息整理后都能回复得不错。一些硬性的需要单独做的问题,跟客户商量是做还是不做,怎么做。整理好问题及回复后需要跟客户进行持续的讨论以最终定稿。如果客户对于CDP评级有明确的目标,那么这就是一个持续性的业务,因为往往1年之内是达不成这个目标的,而且为达到目标会有很多子项目,于是这个业务单也就会变成一个大单了。

那么对于这类的业务,我们去谈的时候应该以什么为核心碳呢?千万别谈钱,这类业务的目标客户不是世界500强,就是行业三甲,人家不差钱,人家也是冲着情怀来的,谈钱多伤感情啊!那么核心谈什么呢?谈“面子”。也就是形象。跟他们说做这些业务对企业形象有巨大的提升,比如:其它竞品都没做碳足迹,我做了碳足迹,产品的形象一下就低碳高端了!我是行业内乃至整个地区第一个做碳中和的企业,瞬间高大上!我CDP评级为A,同行其它公司才勉强得个F,倍儿有面子!通过比较的方式堆高他们对业务的预期,同时适当营造一种紧迫感,这事就容易成功。

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类业务就介绍到这里。

四、下面一个客户是:政府

是的,政府是我们行业的重要客户,至少现阶段是这样,可以这样说,在碳市场青黄不接的这几年,咱碳圈可以说是靠政府订单养活的。现在各级地方政府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资金可以做低碳方面的事情,特别是低碳试点城市和碳交易试点地区,这些资金是一定要花出去的,所以有时候政府的钱比企业的好拿,当然,你做的事情还是得有意义才行。所以,这么重要而稳定的客户怎能落下。我这里就讲一讲,对政府,我们能推一些什么样的业务。

第一项业务是碳核查

碳核查算得上是烂大街的业务了,我这里不打算多讲。一是因为这个业务已经很成熟,能讲的人多了去了,我也就不在这浪费时间。二是这个业务后期肯定会收口,让真正的“第三方”去做这事,所以做这个业务的人不会增长,可能反而会下降。我个人是支持收口的,第一波的核查其实多少有一些问题,当然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人才缺乏嘛。核查是碳市场里面很重要的工作,所以一定不能水,为了提高核查质量收口是对的,其实就水平来说,老牌的国外DOE要高一些,放他们进来能够提升核查水平,不过这仅仅是从技术层面上讲,至于从其它层面上来看,国外DOE还是不大可能在中国开展核查业务的。

第二项业务就是区域温室气体清单

区域温室气体清单其实也是算碳排放,只是算的是某个区域的碳排放,这个区域一般是行政区划,它可以是一个省、市,也可以是区、县、再往下可以做到社区级别。它与组织层面也就是企业的碳排放计算思路不同,所以算是不同的业务。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区域层面、组织层面和产品层面碳排放计算的方法及其区别的,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区域温室气体清单其实本来是一个偏门的业务,这几年稍微有点起色,可以说圈内几个企业硬推推出来的,当然可能用了一些非常规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这业务可能比碳中和还偏门。现在有些项目了,大家都去抢,竞争很激烈,造成一种僧多粥少的局面,而实际上这个业务的潜在市场是很大的,我有篇文章曾经测算过这项业务的市场大概是每年20亿左右,现在5%都到不了。因为大家都习惯了去抢现成果实的而不想去开荒,所以就造成这5%的市场打的头破血流,而剩下95%的市场无人问津的局面。所以别老去看那些已经公开招标的项目,去那些还没有启动这项业务的地方,慢慢耕耘,总会有收获的那一天的。

关于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的操作方法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一下的,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权威的区域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出台,所以操作上要同时借鉴多个指南。其中最主要的是IPCC出的《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国家发改委出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WRI出的《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社区级别的温室气体清单其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他说区域又太小,说是组织有太大。目前为止没有对应的指南,如果按照城市清单指南计算的话会发现好多数据都不存在,如果按照组织算的话又破坏了区域温室气体清单计算方法的一致性,所以在算的时候哪些算哪些不算随意性比较大,建议还是尽快出台相关规则规范一下。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区域温室气体清单,首先是召开启动会议,把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交通这几大领域相关部门们加上统计部门召集到一起,说明我们要干个什么事情,需要什么数据,那些能提供,那些不能提供,不能提供的讨论出替代的方案,这时候你可能涉及到其它数据,也可能涉及到调研,那就需要去落实。对于区县以上的温室气体清单,可能有很多统计数据可以用。而社区级别的数据大部分都要靠自己算,举个例子,应该是不会有哪个社区会自己统计自己区域范围内的用电数据的,这就得自己慢慢去拼凑起来。

区域温室气体清单数据收集是最难也是最花时间的事情,基本不会出现完美的数据,所以有些数据该近似处理就近似处理,重点是这些数据一定要来得有根据。

数据收集完了就进行计算,WRI除了一个城市温室气体清单计算工具,可以直接把数据按照要求录入就能直接算出排放量了。完成计算以后就可以编写报告了,报告编写按照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顺序编写就行。完成报告后,这种政府项目一般都需要开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要求把报告完善一下就可以结题了。这个业务的核心就是数据的收集,数据收集的难易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的难度,而且不同地区差别可能很大,所以有时候需要碰运气。

第三项业务就是低碳发展规划

大家都知道,我们各级政府都喜欢搞各种各样的规划,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不管做什么样的规划,其格式和内容都非常的相似。我也在政府里面写过,所以知道这个套路。但是一般里面的东西都比较空,没有什么可实施性。我要说的也不是写的这种规划,而是针对低碳的一些具体指标定一些目标,然后制定实现路径。如果前段时间各个城市亮自己的达峰目标,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东西,为了保证达标,当然空谈就不行了,你至少得每年监控你的排放情况吧。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的规划。

那么有没有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呢?目前官方还没有出台相关体系,中国社科院倒是出了一个《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LCCC),但这只是属于课题研究成果,并不是最终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但聊胜于无,我们可以借鉴这个评价体系来做项目,觉得合适的指标就用,不合适的不用就行。

这种项目我没有具体操作过也没见人操作过,所以不敢妄言,不过中国的低碳试点城市和往低碳试点城市努力的城市那么多,这个业务还是很有市场的。反正我是听说有些城市还是挺想做些类似的课题的,至于能不能谈下来,就看各位的本事了。

第四项业务就是低碳试点实施方案

我国批了很多低碳试点,除了碳交易试点以外,还有低碳城市试点、低碳交通试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等等。以后还陆续会有很多试点出现,这些试点早期在申报的时候,提交的实施方案大多跟低碳不搭边,其都是东平西凑凑出来的。他们也知道,但是他们很多都不知道去哪里找人来编专这个方案。

我之前在发改委当临时工的时候就有很多地方上的人想申报低碳试点问我去哪找人提供辅导。当然那时候我在那个位置是不适合推荐的也就谁都没推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很多地方上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等着我们去开发,一句话,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拿低碳社区为例,我国的目标是要建成1000个低碳社区。各地每年都会组织申报,如果你能找到有意申报的社区负责人,那么你有很大概率获得订单。

那么这类业务怎么做呢?以低碳社区为例,低碳社区可是有官方发布的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所以完全按照这套指标体系了就行了。

首先就是根据低碳社区指标体系里面的内容对社区进行一个摸底,摸底的的时候可以以社区温室气体清单为核心进行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其它与指标体系评价相关的额信息一并就收集了。

然后对比指标体系,分析社区当前的符合情况,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达标的指标,一些不适用的指标和可能实现的指标,我们要结合这些情况,确定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比如那些指标准备去达标如何达标等等,再根据目标制定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可以结合社区未来既定的实施项目,有些可以直接套进来,除此之外,还要加一些额外项目,如低碳相关的统计调查制度,碳排放管理系统等等。完成这些后,就可以整理一下出方案了。

总结一下对政府的业务,对于碳核查业务,今后业务会收口,在做的朋友可以继续,没做的就不建议再进了。对于其它政府业务,一句话: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只要你肯跑,深入到广大的三四五线城市去,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五、下面一个客户群体是:群众

对于群众来说,目前我觉得基本还没有成熟的业务,所以说对于群众的业务也可以说是未来业务。

第一项业务是碳普惠

碳普惠是指普通群众通过低碳行为能够获得实惠的一种模式,拿出行方式来说,比如说某个人他骑行出去,是低碳行为,通过减排量计算可以得到碳信用,这个碳信用可以是碳币或者是积分,一般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换点日用品或者现金等。如果出行的方式是开车,那么属于高碳行为,就得不到这个碳信用。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这个模式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是很难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碳普惠里面的“惠”来自哪里,低碳行为的人得到了实惠,但总得有人为这个实惠买单不是?全球包括我国都有很多企业的尝试,有的实惠来自政府资源,有的实惠来自各行各业已有的积分体系,有些实惠来自于低碳行为自身带来的价值,如碳资产和流量入口,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碳普惠项目因为其面向的是广大群众,这类的企业一旦起来,其产生的价值有可能完爆碳圈内的其它业务,我们拭目以待吧!

第二项业务是全民炒碳

全民炒碳是指如果国家开放个人参与碳市场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可以像炒股一样炒碳的情况。听起来很诱人是不是?但是实际上,如果真的那一天到来,跟碳圈的企业其实没多大关系,因为碳圈的企业对个人企业的接触面太小了,阿里、腾讯、各大券商,随便进入一个就没我们事了。所以呢,如果真有全民炒碳那一天是好事,但是碳圈从业者不一定能从中获利,但那时候对碳圈人才的需求倒是会增加不少。

总价一下,基于广大群众的业务都是看起来美好,实施起来困难的,具体可不可行还得走着看。

六、最后一个客户群体是:碳圈本身

行业发展要快,服务于行业自身的业务不能落下,所以我最后聊一聊碳圈里面服务于行业的业务有哪些。

首先是行业内培训。我们碳圈虽然啥都沾点边,但核心还是咨询业,对于咨询业来说,人就是生产力,所以要提高产量,扩大产能,人才培训要跟上。目前来看,这种为行业内培训人才的专业培训机构还不够多,如果未来碳市场起来了,这方面的业务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其次是低碳信息化。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了,信息化算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基本要求,低碳也不例外,所以低碳行业的任何业务都离不开信息化,如企业碳资产管理,政府的清单编制等等。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方向。

最后是资讯服务,所谓资讯就是提供行业内信息的,这个服务不但对内提供服务,也是对外的一个宣传窗口,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的项业务,目前还行业内还没有特别突出的服务商,今后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讲到这里,业务部分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大家可能会发现,里面关于碳市场碳交易的部分好像很少。是的,可以这样说,如果只盯着碳交易的话,恐怕大部分企业都撑不过碳市场爆发那天的到来,所以我把我能想到的业务都整理出来,希望大家眼光能放宽一点,别吊死在碳交易这一棵树上。先生存下来,才有机会讲发展不是?

好,我们现在来讨论最后一个话题:低碳的未来

前面的内容比较技术向,估计大家都听得云里雾里的,那么最后这个部分就给大家纯粹吹吹牛逼,给大家提提神,我根据我的资料收集和对未来的预测,列出了10项在2030年可能会实现的事情,当然都是与我们低碳有关的。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一、70亿吨+200元+万亿市场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到2030年中国的碳市场规模将会是总配额70亿吨,配额单价上200,交易规模上万亿。关于这个万亿市场的说法可以说是碳圈的图腾,所以不要去追究原因了,70亿吨好理解,到2030年估计得有占全国50%的企业纳入碳交易,再加上20亿吨左右的电力间接排放就是70亿吨。这个单价200块,我是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推理出来的。就是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一般来讲,节能减排项目投资回收期都是以3年为界,第一3年的就投,高于3年的就不投。所以有很多投资回收期在4年5年的并没有实施。碳价的提升则可以直接影响到这部分项目的实施。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我做了个估算,如果碳价到200元的话,投资回收期在5年以内的几乎所有的节能项目都能把投资回收期控制在3年以内,这样下来基本可以把控排企业的节能空间榨干了。

二、碳减排对排放领域的全覆盖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这也是我对未来减排措施的一个思考,加入社会总排放是上图的那个圆,那么基于总量的碳交易制度基本也只能覆盖50%的碳排放左右,因为比例再要高的话,管理成本时呈指数级上升的,所以剩下的部分得通过其它形式减排。我认为剩下的部分又分为两块,一个是一般制造业和办公室类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基本只用电。另外一部位是个人衣食住行产生的排放。对于个人排放可以通过碳普惠的形式来减排,而对于低排放类企业,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用能权交易来实施减排。因为用能权交易形式可以做得非常简单,管理成本就可以很低,可以纳入百万级以上的管控企业,所以,我觉得是最适合的。当然,还有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碳税!总的来说,到2030年减排措施一定会覆盖全社会的。

三、国际间碳市场的融合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中国一直在提走出去,碳市场也不例外。实际上,现在中国已经在开始研究相关问题了,这个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借助一带一路搞一带一路低碳共同体。在一带一路上有很多国家都还没有启动碳市场,中国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机会整个一带一路区域碳市场。二是中日航碳市场的融合,中日韩三国一直都希望能够在碳市场方面有所合作,他们之间搞了个中日韩碳定价会议,商讨三国之间在碳定价方面的合作,去年是第二年。我相信到2030年中日韩之间在碳市场方面一定会有实质性的合作。

四、RPS分流减排项目

RPS就是新能源配额制度,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中国一定会实施新能源配额制度,到时候绿证将会成为一个真正有需求的市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绿证与碳信用都是不兼容的,所以会有些CCER项目转成绿证影响CCER的供应。韩国就是,因为绿证价格远高于KOC,所以他们几乎所有的新能源项目都卖的绿证,逼得韩国开放全球购买CER。听说韩国绿证市场也受不了这么高的价格,有了开放全球购买绿证这一说。

五、电力排放因子加速降低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大家都知道,我国现在严格限制火电和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力,这个对电力排放因子会造成实时性影响,因为国家电网平均排放因子涉及到控排企业排放量变动,所以2013年以后再没更新过。我这里对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中的OM和BM数字的变动情况做了一下整理。OM因为只算火电的排放所以没什么变化。OM因子可以看到呈现明显的加速下跌趋势,因为OM算的是电网中最新20%电力的平均排放因子,所以随着新上的新能源项目越来越多,OM下降得越来越快,预计到2030年OM有望下降到0.1一下。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一是所有企业的用电排放躺降,就是啥也不干,控排企业排放降了!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回头看政府怎么处理。二是所有替代电网用电类减排项目躺枪。算替代电力减排量时,OM因子占一半权重,如果OM降为0的话,同样一个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就要少一半!惊不惊喜?刺不刺激?

六、CCS技术进入商业化关键期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又来说CCS了,前面我提到了CCS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反对的声音很大,但我觉得其实核心原因是钱,CCS的成本太高了,没法用。所以现在CCS的首要目的是降成本。目前试验阶段的成本波动很大,但纯CCS项目都在400/吨以上。根据全球CCS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提到到2040年的捕集能力要提高到40亿吨/年。现在才不到4000万吨,所以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商业化,而根据我对2030年碳价的预测,CCS成本至少要低于200才有可能商业化,至于能不能成就看到2030年成本能降到什么程度了。

七、电力储存&传输技术的突破

这个话题貌似跟碳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全球几乎所有大公司都在专研这个,而且技术突破我感觉就在眼前,到2030年电力储存出现划时代的突破我认为是大概率事件。而这个突破后,我觉得会衍生很多减排项目,大家可以自己开脑洞想一想。

八、电能的应用场景拓宽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电力将统一能源市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预计在不远的未来,用户端的能源使用将全部由电能代替,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车。很多国家都提出要到2030年左右全面停止燃油车的生产就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所有散煤的使用将会在那时消失。至于天然气会不会被电取代还有待观察,我认为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九、能源互联网逐渐成型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随着新能源车和分布式能源的爆发式增长,未来的电力像互联网一样互通互联已经具备一定条件。到2030年,我们自家屋顶发的电可以直接卖给隔壁老王将是大概率事件。除此之外,新能源电力带来的绿证也会是一个自由交易市场,电力卖给老王,绿证卖给电网都是有可能的。

十、区块链在低碳的应用

最后一部分,区块链。今年区块链可是占尽风头了哈,比特币从年初的不到1万块涨到了最高15万。区块链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记账方式,它可以保证记录的信息绝对的不可篡改(女巫攻击除外)。所以它除了做成比特币来炒以外,还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在碳圈有些什么样的场景呢?

想了解碳排放管理员是干啥的 这篇文章就够了!-碳中和人才平台

我在网上搜罗了一下与低碳相关的区块链项目,第一个以太碳币是把CER或者VCU 信息挂到区块链上交易,实际上是挂了碳的另一种虚拟币。气候币就更虚了,本身还不含减排量,主要是把CTX拉出来站台了。碳链呢光从介绍来看貌似是要搞一个碳资产开发平台,让所有的信息从链上走,这算的上是一个应用项目而不是虚拟币,但是并不能解决信任度问题,因为没人能保证上传之前的信息是受信任的。

这些项目可以说是将区块链项目应用于低碳领域的一个尝试,能否成功很难说,但是区块链技术说起来比低碳行业还要新,两个新兴行业相互碰可能会更加激情四射,相信到2030年低碳领域会有比较接地气的项目出现吧。

好了,整理完了,对于能从头读到这里的读者,我敬佩你们的耐心,你们才是真爱粉啊!不过还是希望你们没有后悔花了这么长时间来读。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二维码

 

 本网站郑重提醒用户:

1、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网站资源来自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请勿用于其他用途。

2、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

3、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本网站联系,本网站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

4、价格均为人工服务费(包括下载整理文件,删除广告连接,核对错字排版等)。并非产品本身价格。

标签:分布式能源碳交易碳税碳资产碳足迹碳足迹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好!请登录

点击取消回复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