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立洋 乌鲁木齐报道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总体布局,7月18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振兴创新发展”院士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展开,邀请到近百位“两院”院士、专家、企业家等出席。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产业碳排放和能源利用情况的摸排,对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配套科技发展与产业改造升级。
针对如何构建碳核算标准体系,如何应对风光新能源资源与负荷偏离等问题,本次论坛的参会嘉宾,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关大博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21世纪》: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在很多行业、企业进行减排计划之前,也需要摸清家底,不过由于各个行业、领域差异过大,如何进行准确有效的碳核算?碳核算标准体系如何建立?
关大博:摸清家底是政府和企业开展碳排放管理的第一步。对于二十多个高排放行业,比如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国家发改委已经有项目层面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核算方法主要考虑直接排放(范围一排放)和能源使用的间接排放(范围二排放),对生命周期排放(范围三排放),目前还缺少统一的标准。
对于产品级别和区域碳排放核算,还需要建立相关标准,比如手机和电脑的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从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开始试验,逐步建设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然而,标准体系的不完善,不应该作为碳排放管理滞后的理由,哪怕测算的数据不是精准的,也需要尽早开始碳排放管理部署。
《21世纪》: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有利条件就是新能源技术、产品等较为先进,不过由于风光等新能源资源布局与经济重心偏离,这会给新能源发展带来什么难题?如何解决?
关大博:风光新能源发展有两项挑战。一是西北地区有丰富的风光资源,但负荷中心在东部沿海省份。二是由于风光的间歇性,发电曲线与电力需求曲线很难匹配。解决区域资源禀赋差异问题,可以在光伏风电所在区域发展高能耗产业,比如电解铝、数据中心,也可以通过建设特高压线路外送。对于间歇性问题,需要提升电力系统储能调频能力,包括建设抽水蓄能和化学储能项目,提升火力发电厂的灵活性。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也会有利于电力系统稳定。
《21世纪》:欧盟将于2027年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这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内哪些行业企业易受影响,如何应对?
关大博:目前有一些评估成果,认为涉及行业影响还不算很大。预计碳边界调节机制将覆盖更多领域和产品,将带来较大影响。国内钢铁、化工制品等行业将受较大影响。需要深度挖掘企业减排潜力,建立零碳、低碳产业园,需要了解这项机制怎么实施,包括有哪些低碳技术应用可豁免被征收。
《21世纪》: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新疆可以有何作为?又该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关大博:新疆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化石能源资源都非常丰富。新疆已经有一些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企业,比如在风电领域。新疆可以积极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分配来导入产业。新疆也具有非常高质量的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可以积极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究和示范,为化石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出路。
(作者:吴立洋 编辑:李博)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