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碳产业园”的由来
2022年3月8日,北京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 CEO 张雷提出了“让零碳产业园成为绿色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的提议,指出:“在西部地区打造零碳产业园,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还有利于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减少对国际化石能源的依赖,并提高中国产品突破未来碳关税壁垒的绿色竞争力”;中国西部产业欠发达地区,包括东北和北方的一些老工业基地、高碳产业,近年来与东部和南部的发展差距拉大。这些地方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可以围绕这一优势建立新能源相关产业,积极参与绿色工业革命,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其实早在2021年10月份,远景便和鄂尔多斯市宣布合作共建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并且号称是要发起“绿色工业革命”;紧接着其老对手金风科技2022年3月份也宣布要建设“北京亦庄‘碳中和’智慧园区”,虽然名字有差异,但是我们都知道,“零碳”和“碳中和”是可以画等号的。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零碳产业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集合体,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1)总体净碳排放为零,局部要实现“碳中和”,主要依靠无碳排放的绿色电力。事实上这个目标是有难度的,因为有些绿电也是带着碳排放的,只能是慢慢从“低碳”向“零碳”过度;
(2)局域范围内全部使用绿电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实现“用电价格低”和“电力供给稳定可靠”还是不容易的,需要有调节用电符合的能力,平衡新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光伏)发电出力与产业园用电负荷之间的能力,这个同时需要硬件和软件来保证。
硬件就是储能系统,但是只有储能是不行的,如果发电、用电是理想化的,且不计算成本代价,那配上储能是调度过来的,可是这里我们还要实现“用电价格低”,比如园区内一个高耗能企业要停产检修30天,一下子少了很多负荷,那储能再大也得浪费啊,所以就要连接电网,把多余的电力送上去卖掉。再比如光伏、风电因为气候变化没风也阴天,那就得依靠电网送电了,这里问题就来了,电网送来的电不是绿电,那不是没办法做到“绿电”和“零碳”了么?这就需要有绿电交易的制度设计了,零碳产业园的绿电电源售电上网取得绿证或碳证,等需要购电时再用绿证去购买绿电,或者是用碳证对冲掉外购电所带的碳排放量。这是一个双向交易。
软件就是“能源管理系统”和“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远景的命名),前者我们知道是用电调度的,发展方向就是做到“智能”,更好的保证供电稳定可靠。“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是利用智能物联、区块链和大数据等高大上技术,实时计算核对、跟踪记录、统计分析碳排数据,还可以在重点能耗设备上进行功率追踪、节能调整、采取预防维护的策略等。这也为后面的“零碳产品认证”和“碳税”计算提供能力保证。
(3)在制度层面上,全球各国已就减碳达成一致,未来跨国界的国际碳税或者是其他的壁垒会快速出现,事实上欧洲碳足迹计算和碳关税已经蓄势待发了,计划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设定3年的过渡期。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税率情况下,欧盟碳关税的征收将使中国对欧贸易总量下降10%~20%,这只是外贸量的损失。当然还有利润上的损失,据欧委会预测,碳关税每年将为欧盟带来40亿欧元~150亿欧元的“额外收入”,当然这都是从我们这些出口国家口袋里转移过去的。
所以这就是为啥要搞“绿色工业革命”,说具体一些就是我们要搞“零碳产品认证”,要全程计算碳排放(碳足迹),做不到“零碳”也要努力“低碳”,这样才能在碳税环节被“从轻审判”。这并不只是税成本的问题,有可能成为一个门槛,成为产品的一项很重要的竞争力。
三、 未来能否大发展
读完第二部分,很多人会醒悟,这不就是“源网荷储一体化”么?
准确的说,“零碳产业园”是从“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大概念里衍生出来的,是“碳中和”目标出来后,把“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零碳”相结合,在工业领域里升华出来的未来形式。
“源网荷储一体化”侧重于提升电力的质量和效益,即有绿色电力也有传统电力,强调多能互补,并没有与减碳直接相关的内容(当然也遵循新能源优先的原则),总之一句话,是提升优化电力供给侧的一种方式。
“零碳产业园”是把“绿电”和用电产业结合起来,追求“零碳”和“低碳”,同时还涉及商品流通有关的碳税。
近日远景能源联合众高校和研究院所联合出版了《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给出了低碳/零碳产业园区的内涵和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了:能源系统、交通物流系统、建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产系统、生态系统。其中每个系统都相应提出了新的理念和建设标准。同时对于园区的组织管理也有更高要求,实现智慧化管理,建立园区层级的“能碳”双控管理平台,对于园区内所有用能和排碳主体,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溯源,从而实现“能碳”的数字化记录,进而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园区制定行业准入条件,按照项目准入标准实行低碳化招商,鼓励与绿色产业相关的项目及能耗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项目入驻园区,构建低碳/零碳的产业集群。
总结:工业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中占比65%左右,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下,未来减碳之路还很漫长,“零碳产业园”是一种技术可行、理念先进、效果显著的方法,相信全国各地很快就会有更多的“零碳产业园”孕育而出。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您好!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