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19个城市(地区)入围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名单
2.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着力推进6项重点工作
3.国家发改委环资司:2023年全力做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4.2022年全国碳市场总成交量逾5088.9万吨,总成交额超28亿元
5.总规模300亿元的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正式运营
6.新年伊始,欧洲多地气温上升打破同期纪录
>>>专题碳讨
绿色低碳的2023新起点
1.解振华:中国将保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双碳的战略定力
2.王乃祥:北京绿交所积极服务各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3.柴麒敏:实现双碳需要多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4.潘家华:国内对降碳有认知误区,不能将碳达峰理解为“单一的峰”
5.高培勇:城市碳排放占比高,三条路径推动城市绿色转型
6.汤广福:通过双碳行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正文
一、政策速递
1.19个城市(地区)入围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名单
1月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联合发文,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公布。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设施,对处理达标后的排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在一定区域统筹用于生产、生态、生活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天津滨海新区、山西晋城市、浙江台州市、福建莆田市、河南郑州市、甘肃省张掖市等19个城市(地区)入围。
零碳解读: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污水资源化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转变高耗水发展方式,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利于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着力推进6项重点工作
2022年12月30日,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发布了2023年能源工作的重点任务:全力提升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能力;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着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加强能源监管;着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零碳解读:能源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在双碳背景下,能源一方面要保证供给,满足发展的安全性要求,另一方面要绿色低碳,满足发展的可持续要求。
3.国家发改委环资司:2023年全力做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去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召开全国发改环资系统视频会议强调,2023年全国发改环资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动担当作为、注重统筹协调、增强系统观念、做好上下联动、狠抓落地见效,全力做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各项重点工作,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新贡献。
零碳解读: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因此,需要继续抓好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工作。
4.2022年全国碳市场总成交量逾5088.9万吨,总成交额超28亿元
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088.9万吨,总成交额28.14亿元。其中,挂牌协议年成交量62.19万吨,年成交额3.58亿元,最高成交价每吨61.60元,最低成交价每吨50.54元。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2967.88万吨,累计成交额10.48亿元。
零碳解读: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火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已经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制度,打通了各关键流程环节,初步发挥了碳价发现机制作用,有效提升了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意识和能力。
5.总规模300亿元的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正式运营
1月5日,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出资人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标志着首期规模100亿元、总规模300亿元的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成功组建、正式运营。母基金由川投集团旗下川投资本、建设银行旗下建信投资共同出资74亿元,子基金由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社会投资方共同出资26亿元,投资方向为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支撑产业、清洁能源应用产业等领域。
零碳解读: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是四川省首只百亿以上规模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采用双GP(普通合伙人)模式、母子架构设计;双方合作设立产业基金,将积极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和杠杆效应,探索以市场化手段直接撬动千亿规模社会资本,进一步带动四川省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6.新年伊始,欧洲多地气温上升打破同期纪录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4日报道,欧洲的一场反常热浪打破了多个国家1月份的气温纪录,使滑雪场的生意受损,但随着人们关闭取暖器,这很可能避免了预期中的能源危机。气象学家称,去年年底,欧洲大陆因寒冷的气温和飙升的天然气价格而受到严重影响,没想到2023年一开始,气温就前所未有地温暖。新年期间,一些地区的气温接近70华氏度(约合21摄氏度)。(参考消息)
零碳解读:英国气象部门说,这种反常的高温是由来自非洲的暖空气和导致海洋温度下降和极端天气事件的拉尼娜现象造成的;人类活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全球气候,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只是人们采取行动的速度依旧滞后于气候的变化。
二、专题碳讨
绿色低碳的2023新起点
2022已成过往,2023扑面而来。走过疫霾,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新的一年?未来,绿色低碳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姿态?
1.解振华:中国将保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双碳的战略定力
气候变化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全球性挑战,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就气候谈气候、就环境谈环境,而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粮食、安全、健康等各领域协同发展,根本出路是转变过去传统的、粗放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和创新,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面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方应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携手积极应对气候危机——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道德高地。”解振华表示,国际社会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启了应对气候变化谈判,迄今已进行了30多年,根本任务是将全球公共利益与各国国家利益统合起来,建立和运行一个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国际制度,推动各方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解振华表示,中国将保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定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在面临多重困难挑战的情况下,保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积极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节能、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森林碳汇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这是中国积极参与多边进程的底气所在,也是中国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作出贡献的真实体现。(上海证券报)
(解振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
2.王乃祥:北京绿交所积极服务各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为社会和企业参与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有关主管部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从“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开展配套制度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以及“稳步推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这三个方面来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2023年,我比较关注我国九部委决定开展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情况。绿色交易所也将依托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以及相关绿色投融资产品和服务,积极服务各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助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乃祥: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
3.柴麒敏:实现双碳需要多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以新气候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碳强度第一次出现拐点是在1978年左右,那时我们国家刚开始推动改革开放;而碳达峰就意味着碳排放总量的拐点,也就是我们第二次的经济转型,如果要对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做一个碳的标度,那就是2030年前。
实现碳达峰之后,我们的GDP、产业还会增长,但是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脱钩”指的就是未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依赖于高碳资源的投入,而是更多受科技和产业创新驱动,也就是高质量发展。所以碳达峰稍微早一点来,意味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速度在不断加快。我们不应该排斥早达峰,而是要辨别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达峰,简单粗暴的限电限产肯定不是我们所主张的碳达峰,通过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而达峰则是应该积极鼓励的。所以要不要早达峰,不能一概而论。
应对气候变化目前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种手段是减缓气候变化;第二种手段是适应气候变化。减缓领域已经迈过早期阶段,正在逐步市场化;但适应气候变化基本是“成本项”,目前主要依靠公共资金,缺乏好的运营模式。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力,才有可能推动这场新发展和生态文明的伟大变革。(澎湃新闻)
(柴麒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
4.潘家华:国内对降碳有认知误区,不能将碳达峰理解为“单一的峰”
潘家华指出,降碳必然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在生产端,中国风能、光能、水能的产能和产量都在全球领先。在消费端,全球十大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中,中国企业占6家;国产电动汽车占全球60%以上,全球纯电动公交汽车98.4%都由中国生产。
“目前,国内对降碳还存在一定认知误区。”潘家华说,比如碳达峰概念。碳达峰是一个过程,是在一个高位平台期波动,多峰突起、波动下降的过程。由于经济、自然条件的波动,将碳达峰机械地理解为单一的峰,会对国内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影响,不能理解成碳达峰以后碳排放只能线性下降。个别城市搞所谓的“攀高峰”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认知。
再如“减碳一定要按照发达国家的方式,用天然气来替代煤炭”的论调。潘家华说:“化石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但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压舱石多了可以行稳,却无法致远。要坚定不移地实现从高碳的化石能源向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的转轨发展,这也是能源安全所在。”
他指出,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有四个方向。一是规模扩张型的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率依然存在扩张空间。二是饱和型的城市化更新,比如北京、上海等城市。三是规模压缩型的收缩型城市,目前很多城市已初见端倪。四是乡村的就地城市化,广大乡村要享有与城市同等、甚至更优越的服务条件。(上观新闻)
(潘家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5.高培勇:城市碳排放占比高,三条路径推动城市绿色转型
高培勇说,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为引领,特别是要从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出发。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碳排放集中的地方。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碳排放进程中,城市碳排放占比高达75%。”高培勇说,推进城市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要立足城市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分类施策,加快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实施城市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利用。要完善支持城市绿色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要倡导绿色消费,支持低碳零碳城市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培勇说,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城镇常住人口超过9亿,未来会有相当人口再移到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服务,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绿色转型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根本保障。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城市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使城市成为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质生活空间。(上观新闻)
(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
6.汤广福:通过双碳行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汤广福在“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能源清洁转型的重要手段,电力电源清洁化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内在动力,电力系统柔性化要求转变电力系统传统发展方式,结合新能源的规划,重塑电力系统形态。电力系统数字化是升级电力系统的必要手段,电力电子化是重构电力系统的必然结果。需要在能源清洁生产、能源传输、能源供需互动三个方面开展重点技术布局,开展长期系统性的攻关。
汤广福院士认为,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无论是现有技术的升级替代,还是技术研发都会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因此必须通过双碳行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支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汤广福: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王心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您好!请登录